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92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42-242,共1页
关键词 大脑 动脉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利 何晓宏 +2 位作者 王小慧 李梦雪 姚生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于发病72 h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55例患者于发病2周时给予针灸治疗。检测两组不同时间点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评估两组不同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ACA/cVM⁃CA)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PCA/cVMC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脑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钙结合蛋白β(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等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BI评分及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54/61)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72h内采用针灸治疗可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大脑动脉 急性 损伤标志物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累及岛叶预示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风险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宝资 黎建乐 +4 位作者 李苹萍 曹谡涵 陈椿勇 蒋自牧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 探讨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病灶累及岛叶是否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7 d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目的 探讨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病灶累及岛叶是否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7 d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型和非心源性栓塞型。病灶是否累及岛叶主要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确诊。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累及岛叶的脑梗死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1585例,其中心源性栓塞型173例(10.9%)和非心源性栓塞型1412例(89.1%)。脑梗死累及岛叶448例(28.3%),其中心源性栓塞组135例(78.0%)和非心源性栓塞组313例(22.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累及岛叶的脑梗死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未调整模型:OR=12.474, 95%CI 8.520~18.263,P<0.001)。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两者间仍存在显著相关性(模型3:OR=6.233, 95%CI 3.688~10.543;P<0.001)。此外,累及左侧(模型3:OR=4.977, 95%CI 2.757~8.987,P<0.001)和右侧岛叶的脑梗死(模型3:OR=4.998,95%CI 2.743~9.107,P<0.001)均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累及岛叶可作为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潜在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受累 心源性栓塞性卒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影像学标志 相关性 风险 非心源性栓塞性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翠翠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MRI明确诊断。比较两组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结论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病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萌萌 王玉洁 +3 位作者 辛岳 武青 叶慧茸 王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29例,根据有无VAH分为VAH组116例和非VAH组113例,比较2组间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分析VAH同侧和VAH对侧后循环...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29例,根据有无VAH分为VAH组116例和非VAH组113例,比较2组间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分析VAH同侧和VAH对侧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结果 VAH组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比例高于非VAH组(28.45%vs 10.62%,P=0.001);VAH组同侧近段梗死和颅内段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VAH对侧(15.52%vs 6.90%,P=0.003;10.34%vs 2.5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H组合并FTP的概率较非VAH组高(OR=2.932,95%CI:1.403~6.130,P=0.004);VAH组同侧近段梗死和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高于VAH对侧(OR=4.397,95%CI:1.417~13.642,P=0.010;OR=11.996,95%CI:2.083~69.087,P=0.005);VAH组同侧基底动脉弯曲凸向多于VAH对侧(OR=4.076,95%CI:2.236~7.431,P=0.000)。结论 VAH同侧较VAH对侧后循环近段梗死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椎底动脉不足 大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宁 张高才 +2 位作者 徐建可 张洪阳 韩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9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7例,依据影像标准分为VBD组37例,非VBD组43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9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7例,依据影像标准分为VBD组37例,非VBD组4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综合评估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其次行头颅CT、MRI、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颅内血管形态、结构等情况。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86例(mRS评分≤3分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81例(mRS评分>3分预后不良)。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TOAST分型、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变异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可能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VBD组发病90 d转归良好28例,转归不良9例;非VBD组发病90 d转归良好358例,转归不良72例。随访期间VBD组死亡2例,再次非致死性脑梗死7例;非VBD组死亡11例,再次非致死性脑梗死61例。VBD组基线NIHSS评分和Hcy水平明显高于非V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高脂血症、脑梗死、Hcy和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发生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95%CI:1.01~1.08,P=0.005);VBD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95%CI:1.04~7.29,P=0.042;OR=1.54,95%CI:1.40~1.69,P=0.005)。结论VBD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差,VBD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cy是VB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不足 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高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局限性脑梗死MRI特点、解剖学基础及神经定位表现 被引量:4
7
作者 钟洪波 全冠民 袁涛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期13-16,共4页
后循环动脉的腑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血流中断所致的神经核与白质束破坏,临床上常出现特征性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关键词 后循环 MRI特点 解剖学基础 神经定位 动脉 椎-基底 神经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防治疗大鼠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毅 王凌 +1 位作者 康绍军 曾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方法将27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DNF组和BDNF超声组,每组9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评价术后24h脑组织中BDNF含量...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方法将27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DNF组和BDNF超声组,每组9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评价术后24h脑组织中BDNF含量,并于术后第1、3和7天进行MR检查以及行为学评价。结果 BDNF超声组脑组织中的BDNF含量明显高于BDNF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BDNF超声组脑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缩小,第7天时,梗死面积明显小于BDNF组。BDNF超声组和BDNF组术后第7天行为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下BDNF可增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并可明显减小梗死灶,改善行为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屏障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蔡俊秀 樊露 +2 位作者 张伟晴 辛岳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2-85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其分为END组33例及非END组2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点,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END组女性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段脑梗死、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8%vs29.17%,5.00(3.00,8.00)分vs 3.00(1.00,4.00)分,87.88%vs 55.68%,48.48%vs 30.30%,39.39%vs 15.91%,36.36%vs 15.15%,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78,95%CI:1.124~5.461,P=0.024)和中段脑梗死(OR=4.444,95%CI:1.450~13.621,P=0.009)是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PCI患者中,女性和中段脑梗死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不足 糖尿病 心房颤动 大脑动脉 磁共振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忠军 闯闯 +1 位作者 胡腾 李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89,105,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械取栓治疗。依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05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组(335例)和后循环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手术相关资料[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一次再通、支架置入、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病因不明)]、术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完全再通)和结局终点(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血管完全再通为mTICI分级3级。主要结局终点为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结局终点包括其他临床结局(取栓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及安全性结局(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术前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83例(45.2%)。(1)前循环组患者年龄高于后循环组[(69±11)岁比(66±10)岁,t=2.107],体质量指数低于后循环组[(23.1±3.0)kg/m^(2)比(25.2±2.8)kg/m^(2),t=-5.386],基线NIHSS评分、术前收缩压均低于后循环组[(18±6)分比(24±8)分,t=-7.148;(141±27)mmHg比(153±23)mmHg,t=-3.46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静脉溶栓、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烟酒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患者发病至再通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取栓次数少于前循环组[1.20(1.00,3.00)次比2.10(1.00,6.00)次,Z=9.343],一次再通率、支架置入率高于前循环组[80.0%(56/70)比47.5%(159/335),χ^(2)=24.613;34.3%(24/70)比12.8%(43/335),χ^(2)=19.29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循环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型、病因不明型的占比分别为44.3%(31/70)、55.7%(39/70)、0,前循环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型、病因不明型的占比分别为15.2%(51/335),81.2%(272/335)、3.6%(12/335),两组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56,P<0.01)。(3)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患者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3个月功能独立比例、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循环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率、出院时NIHSS评分、病死率均高于前循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0%(49/70)比55.2%(185/335),χ^(2)=5.182;15(9,19)分比11(6,14)分,Z=-4.354;44.3%(31/70)比29.9%(100/335),χ^(2)=5.513;均P<0.05]。结论前循环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功能独立相当;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并未高于前循环,但死亡事件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卒 动脉不足 前循环 后循环 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
11
作者 胡瑞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1年第2期25-25,共1页
我院1989年诊断的4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CT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并做简要讨论。临床资料(一) 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60~83岁,平均66.25岁.病程2小时~10年。(二) 临床表现一侧肢瘫22例,头痛7例,
关键词 TCD 颅多普勒超声 椎一基底动脉 管病 临床资料 颈内动脉 肢瘫 基底动脉 大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外伤后基底节脑梗塞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赞民 王承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1年第4期45-46,共2页
我院自1985年至1987年共检得脑外伤CT扫描阳性者1370例,其中15例为青少年基底节脑梗塞,占1.1%。部分病例经临床追踪和CT复查。通过复习文献,对其临床和CT扫描所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关键词 外伤性 临床追踪 外伤患者 动脉 大脑动脉 尾状核头部 口角歪斜 单侧肢体 头部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17
13
作者 马欣 贾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385-387,共3页
关键词 心源性栓塞 溶栓治疗 性卒 神经功能损害 动脉 体积 性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的病理学
14
作者 卢德宏 朴月善 陈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58-262,共5页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前3位。近85%的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前3位。近85%的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多侧重于脑梗死面积、缺血神经元的保护及缺血半暗带区的修复等方面,很少关注造成供血区域脑梗死的供血血管本身的病理改变。近年来,随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颅内供血动脉的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其发生病理变化后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病理学 管内治疗技术 面积 动脉粥样硬化 半暗带 组织形态特点 疾病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猎人弓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秀美 王健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由Sorensen于1978年描述一位猎人转头射箭致Wallenberg综合征时首次提出。BHS少见,是一组由头颈部转动或过伸位时机械性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 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由Sorensen于1978年描述一位猎人转头射箭致Wallenberg综合征时首次提出。BHS少见,是一组由头颈部转动或过伸位时机械性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后循环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不足 高脂 糖尿病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