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杆菌CM/PDT抗反馈抑制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性质
1
作者 刘云 王世春 +3 位作者 张学清 刘志红 高波 徐琪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540,共6页
为了获得具有高催化活性且抗反馈抑制的大肠杆菌分支酸变位酶 预苯酸脱水酶 (chorismatemutase prephenatedehydrataseCM PDT) [EC5 .4 .99.5 EC4 .2 .1.5 1],通过相关菌种CM PDT氨基酸序列同源比较 ,寻找高度保守位点 .用定点突变及... 为了获得具有高催化活性且抗反馈抑制的大肠杆菌分支酸变位酶 预苯酸脱水酶 (chorismatemutase prephenatedehydrataseCM PDT) [EC5 .4 .99.5 EC4 .2 .1.5 1],通过相关菌种CM PDT氨基酸序列同源比较 ,寻找高度保守位点 .用定点突变及PCR法构建突变酶M1(缺失 30 4T、30 5G、Q30 6K)、M2 (缺失W 338)、M3(缺失 30 1~ 386位氨基酸 )、M32 9(E32 9A)和M374 (C374A) ,野生型及各突变型基因与pET2 8a(+ )载体连接后 ,表达融合蛋白 .在非变性条件下 ,由TALON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纯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酶蛋白 .酶活性测定表明 ,突变体M3的PDT活性下降为野生型活性的 2 9% ,但保持了CM活性 .突变体M374保持了CM ,PDT两种酶的活性 ,突变体M1、M2、M32 9的CM ,PDT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酶抗反馈抑制作用检测表明 ,突变体M3、M374解除了苯丙氨酸的反馈抑制作用 ,M1、M2、M32 9部分解除了苯丙氨酸的反馈抑制作用 .与含野生型pheA基因的E .coliBL2 1菌株相比 ,含突变基因的E .coliBL2 1菌株对 10mmol L的苯丙氨酸代谢类似物具有强的抗反馈抑制作用 ,其中M1,M2 ,M3对 2 0m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cm/pdt 抗反馈抑制突变体 构建 性质 分支酸变位酶/预苯酸脱水酶 苯丙氨酸代谢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抗菌肽CM4和人可溶性BAFF融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峰 刘平 +1 位作者 李楠楠 张双全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采用PCR法从含有人可溶性BAFF基因的pET30a(+)扩增得到人sBAFF基因,通过rPCR将抗菌肽Cecropin CM4基因的2条单核苷酸链进行扩增得到CM4基因,再采用over-lap PCR法通过linker将hsBAFF与Cecropin CM4融合基因相连接.经纯化和鉴定后,定向... 采用PCR法从含有人可溶性BAFF基因的pET30a(+)扩增得到人sBAFF基因,通过rPCR将抗菌肽Cecropin CM4基因的2条单核苷酸链进行扩增得到CM4基因,再采用over-lap PCR法通过linker将hsBAFF与Cecropin CM4融合基因相连接.经纯化和鉴定后,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然后转化E.coliBL21(DE3),通过实验确定了表达该融合基因的最佳诱导条件:IPTG终浓度为1.0mmol/L,诱导时间为5h,温度为30℃,其表达量占全菌蛋白的40%.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000的重组蛋白并且存在超声裂解后的上清中.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被鼠抗人可溶性BAFF的抗体识别.采用分子筛Sephadex G-75对重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并经SDS-PAGE对其鉴定.通过对其生物学功能的检测得知,纯化后的重组融合蛋白对大肠杆菌K12D31和真菌有明显的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cm4 人的可溶性BAFF 抗菌活性 融合基因 大肠杆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掺杂二氧化锡/炭膜电催化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鹏飞 邓宇 +4 位作者 郝丽梅 邓橙 赵蕾 张新奇 朱孟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016-3020,3025,共6页
采用电还原-水热法,以炭膜为基膜制备Bi掺杂的SnO2(Bi-SnO2/CM)电催化膜,并采用SEM、XRD、线性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等表征手段对电催化膜的组成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SnO2通过化学键与炭膜紧密结合,可以增加电... 采用电还原-水热法,以炭膜为基膜制备Bi掺杂的SnO2(Bi-SnO2/CM)电催化膜,并采用SEM、XRD、线性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等表征手段对电催化膜的组成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SnO2通过化学键与炭膜紧密结合,可以增加电催化膜的活性位点数量,使电催化膜对大肠杆菌表现出优异的去除性能。当Bi与Sn的物质的量比为0.15,电还原时间为60min,电流为0.2mA时,制得的电催化膜的析氧电势达到1.74V,电化学腐蚀时间可以达到44.5h,且连续运行5h后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仍高于96.1%。这表明Bi-SnO2/CM电催化膜在水中污染去除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nO2/cm 电催化膜 大肠杆菌 电催化氧化 析氧电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