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油茶籽提取的茶皂素对猪源多重耐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1
作者 梁莉雯 李军星 +5 位作者 袁秀芳 余斌 叶十一 徐丽华 苏菲 刘璨颖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51-2465,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茶皂素对猪源多重耐药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抑菌效果,并解析其抑菌机制,为防控ETEC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采用标准的纸片扩散法,评估所选取的猪源ETEC菌株对一系列抗生... 本研究旨在探索茶皂素对猪源多重耐药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抑菌效果,并解析其抑菌机制,为防控ETEC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采用标准的纸片扩散法,评估所选取的猪源ETEC菌株对一系列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利用96孔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及茶皂素对该ETEC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对比有无茶皂素处理条件下,该ETEC菌株的生长曲线变化、超微结构变化,以及胞内核酸、蛋白质和碱性磷酸酶等物质的泄漏情况,明确茶皂素对猪源多重耐药性ETEC的抑菌作用。此外,还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有无茶皂素处理条件下细菌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揭示茶皂素对该猪源ETEC的抑菌作用机制。此外,利用CCK-8方法评估茶皂素在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猪源ETEC菌株对临床常用的14种抗生素中的9种具有耐药性,属于多重耐药菌株。而茶皂素的MIC为50 mg·mL^(-1),在1×MIC和2×MIC的浓度下,它对猪源多重耐药ETEC菌株展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能在12 h的作用时间内有效抑制该ETEC菌株的生长和繁殖。经过1×MIC和2×MIC浓度的茶皂素处理后,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细菌细胞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细菌胞外的核酸、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浓度在最初的2 h内显著性上升,并且在整个12 h的观察期内,这些物质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经过茶皂素处理的ETEC菌株,在相对分子质量15~25 ku的蛋白质条带明显减少。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揭示,茶皂素的抑菌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抑制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影响核糖体的功能以及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等相关通路。此外,研究还发现,在0.781~12.5μg·mL^(-1)的浓度,茶皂素对IPEC-J2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特别地,在12.5μg·mL^(-1)的浓度下,茶皂素能显著提高IPEC-J2细胞在受到ETEC感染后的存活率。综上所述,茶皂素对猪源多重耐药性ETEC菌株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机制复杂且多层面。研究结果为茶皂素作为天然抑菌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多重耐药 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抑菌活性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分析
2
作者 陈傲 王超 +2 位作者 刘欣 李旭峰 李丽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分析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若干ICR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ETEC-K88饲喂,而对照组给予等量PBS;48 h后将小鼠麻醉处死解剖取空肠内容物,进行16S r ... 为分析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若干ICR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ETEC-K88饲喂,而对照组给予等量PBS;48 h后将小鼠麻醉处死解剖取空肠内容物,进行16S r R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ETEC-K88诱导小鼠发生腹泻后,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受其影响。综上,ETEC-K88感染后显著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为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感染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大肠杆菌 肠道菌群 16S r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虎源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许静茹 朱智豪 +15 位作者 李雨琪 范思思 康娅莉 卓钰槟 黄玲珊 丘淑琪 薛羽希 吴晓萍 廖玉婷 林伟业 肖晓子亿 李雪瑾 陈腾腾 林锡潘 林开雄 范克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7-573,共7页
目的探明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只华南虎幼虎的死因。方法无菌采集病死幼虎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从死亡幼虎... 目的探明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只华南虎幼虎的死因。方法无菌采集病死幼虎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从死亡幼虎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鉴定为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将分离菌株命名为Tiger22513F。16S rRNA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Tiger22513F与参考菌株ETEC亲缘关系最近,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它们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9%;该分离菌株同时携带有tetA、sul1、sul3、cmlA、floR、blaTEM、blaSHV、blaCMY-2、qnrA、qnrS、qnrD 11种耐药基因及VT1、fyuA、tsh、iucD、ST 5种毒力基因;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主要侵害小鼠的肺脏、肝脏和肠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结论本研究从死亡幼虎的肝脏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且有较强致病力的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为华南虎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肠毒素大肠杆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贺秀媛 李玉峰 王建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S1期175-179,共5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近年来 ,对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进入基因水平 ,在其分子结构与功能、理化特性、提纯方法与鉴定、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近年来 ,对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进入基因水平 ,在其分子结构与功能、理化特性、提纯方法与鉴定、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热性肠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崇波 冯书章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7-49,共3页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许崇波,冯书章(吉林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130012)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5T)为18或19个氨基酸的小肽,免疫原性极差,100℃加热30分钟仍保持其活性...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许崇波,冯书章(吉林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130012)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5T)为18或19个氨基酸的小肽,免疫原性极差,100℃加热30分钟仍保持其活性。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内鸟苷酸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肠毒素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Ⅰ-β-半乳糖苷酶融合蛋白菌株的构建
6
作者 许崇波 冯书章 +2 位作者 刘晓明 岳军明 《中国畜禽传染病》 CSCD 1995年第4期50-54,共5页
将含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Ⅰ(STⅠ)结构基因的质粒pBST2-6用限制性内切酶BammHⅠ和BglⅡ消化,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透析袋电洗脱法回收147bpSTⅠ基因片段,再将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 将含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Ⅰ(STⅠ)结构基因的质粒pBST2-6用限制性内切酶BammHⅠ和BglⅡ消化,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透析袋电洗脱法回收147bpSTⅠ基因片段,再将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载体pUC18用BamHⅠ消化、碱性磷酸酶处理,然后将处理的pUC18DNA与147bpSTⅠDNA通过T4DNA连接酶进行粘性末端连接,转化至受体菌DH5α。通过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共筛选出53个为STⅠ基因探针杂交阳性的菌株。杂文阳性的菌株经培养和抽提纯化质粒后,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pXSTⅠ含有2个连接在一起的STⅠ基因片段,其连接方向是正向的,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又DH5α(pXSTⅠ)菌株能在含X-Gal的LB平板上呈蓝色菌落.表明该菌株能表达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Ⅰ-β-半乳糖苷酶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热性肠毒素 半乳糖苷酶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Ⅰ融合蛋白工程菌株的免疫原性研究
7
作者 许崇波 王玉炯 +3 位作者 冯书章 刘子 刘晓明 黄培堂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8-34,共7页
对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XST1(含有ST1和LacZ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免疫原性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质粒中含有2个正向串联在一起的ST1基因,且融合在LacZ基因的上游,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免疫实验结果表... 对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XST1(含有ST1和LacZ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免疫原性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质粒中含有2个正向串联在一起的ST1基因,且融合在LacZ基因的上游,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免疫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DH5α(PXST1)重组菌株安全无毒。该重组菌株表达的ST1融合蛋白能够诱发BALB/c鼠产生抗体,且抗体能中和天然ST1肠毒素活性,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这表明DH5α(pXST1)工程菌株可以作为预防幼畜腹泻的菌苗候选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热性 肠毒素 融合蛋白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的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晓明 冯书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6-57,共2页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通过产生肠毒素而致婴幼儿、旅游者及幼畜腹泻的,临床检测表明,到发展中国家旅游者中的急性腹泻,至少有1/3~1/2是ETEC引起的。ETEC能产生两种肠毒素:热敏性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为大分子具...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通过产生肠毒素而致婴幼儿、旅游者及幼畜腹泻的,临床检测表明,到发展中国家旅游者中的急性腹泻,至少有1/3~1/2是ETEC引起的。ETEC能产生两种肠毒素:热敏性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为大分子具有免疫原性毒素,其作用机理、理化住质以及免疫学特性和检测方法均与霍乱毒素(CT)相似;耐热性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热性肠毒素 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的特性及检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瑞田 《中国畜禽传染病》 CSCD 1992年第3期64-64,F003,共2页
大肠杆菌为肠道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依据它的致病性大致可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eoli,EiEC)、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及大肠埃希氏菌(E.coli)。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热性 肠毒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罗伊氏乳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攻毒小鼠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元元 梁伟 +4 位作者 陈龙 聂存喜 彭洪妹 吴妍妍 张文举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68-6779,共12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源罗伊氏乳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攻毒小鼠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4周龄、初始体重相近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源罗伊氏乳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攻毒小鼠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4周龄、初始体重相近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攻毒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10只。小鼠适应性饲养7 d后开始正式试验,正试期22 d。在正式试验第1~17天,对照组和攻毒组小鼠饲喂基础饲粮,每天灌胃0.2 mL的生理盐水;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饲喂基础饲粮,每天分别灌胃1×10^(8)和1×10^(9)CFU/mL的牛源罗伊氏乳杆菌菌悬液0.2 mL;在正式试验第18~22天,对照组小鼠每天灌胃0.2 mL的生理盐水,其他3组小鼠每天灌胃5×10^(9)CFU/mL的ETEC菌悬液0.2 mL进行攻毒。结果显示:1)ETEC攻毒后,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的平均日增重则无显著变化(P>0.05)。2)ETEC攻毒后,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小鼠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心脏指数则无显著变化(P>0.05)。3)ETEC攻毒后,试验Ⅱ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和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含量显著低于攻毒组(P<0.05)。4)ETEC攻毒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攻毒组(P<0.05);此外,试验Ⅱ组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5)ETEC攻毒后,与攻毒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Ⅱ组小鼠血清中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则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牛源罗伊氏乳杆菌能够缓解ETEC攻毒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提高机体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减轻ETEC感染导致的脏器及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大肠杆菌 牛源罗伊氏乳杆菌 小鼠 免疫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防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仔猪腹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植 王煜轩 +4 位作者 王之文 芦烘德 王禄皓 何至远 董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07-5517,共11页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造成的仔猪腹泻严重影响仔猪健康,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是肠毒素和黏附素,肠毒素主要分为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其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小肠上皮细...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造成的仔猪腹泻严重影响仔猪健康,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是肠毒素和黏附素,肠毒素主要分为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其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小肠内水和电解质积蓄及代谢紊乱,导致仔猪腹泻,而黏附素则促进ETEC在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定植。目前的疫苗只包括部分菌毛黏附素、肠毒素,免疫效果不全面、缺乏广谱性。现阶段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效果良好,能大幅度提升感染仔猪存活率、抑制ETEC生长和毒力基因表达、缓解感染仔猪的炎症反应、减少肠道损伤、提升感染仔猪的免疫力及调控ETEC感染造成的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调控仔猪肠道化学屏障,从多方面防控ETEC感染。在饲料端全面禁抗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色、无抗的生猪产品,而兽用中药为仔猪腹泻病的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因此,笔者对ETEC入侵仔猪肠道的致病机理以及中药在该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中药 腹泻 肠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与肉桂醛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诱导猪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禹彤 杨冠华 +3 位作者 张菊 李玉鹏 乔家运 李海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4-1915,共12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马酸(FA)与肉桂醛(CA)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K88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IPEC⁃J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FA和CA处理IPEC⁃J2细胞12和24 h,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马酸(FA)与肉桂醛(CA)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K88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IPEC⁃J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FA和CA处理IPEC⁃J2细胞12和24 h,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以最佳处理浓度的FA和CA预处理细胞,ETEC K88感染细胞3、6、12和24 h,检测其活菌黏附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FA和CA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1.00 mg/mL和1.00μL/mL,最适培养时间为12 h。2)添加FA和CA可有效抑制ETEC K88黏附IPEC⁃J2细胞,当ETEC K88感染细胞3 h时其黏附率显著下降(P<0.05),6、12和24 h时极显著下降(P<0.01)。3)添加FA和CA可极显著降低ETEC K88感染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P<0.01)。4)ETEC K88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IPEC⁃J2细胞氧化损伤,添加FA和CA可上调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并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IPEC⁃J2细胞氧化应激。5)添加FA和CA可显著提高ETEC K88感染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1)。综上所述,FA与CA联用可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蛋白平衡并抑制ETEC K88黏附IPEC⁃J2细胞,其可能是通过上调Hsp70抑制NF⁃κB信号通路,增强IPEC⁃J2细胞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从而缓解ETEC K88诱导的IPEC⁃J2细胞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富马酸 猪肠上皮细胞 肠毒素大肠杆菌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基因的分子克隆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嘉福 冉雪琴 +1 位作者 叶在荣 吴拥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PCR方法克隆得到猪源大肠杆菌ST1基因缺失CooH端最后两个编码密码和终止密码的DNA片段,并以该片段为探针,筛选了以载体pBluescript构建的猪大肠杆菌P55质粒DNA文库,得到插入片段约5.5kb阳性克... 以PCR方法克隆得到猪源大肠杆菌ST1基因缺失CooH端最后两个编码密码和终止密码的DNA片段,并以该片段为探针,筛选了以载体pBluescript构建的猪大肠杆菌P55质粒DNA文库,得到插入片段约5.5kb阳性克隆,亚克隆了约0.5kb含ST基因的TaqⅠ酶切片段,并对该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应用竞争性ELISA测定了ST基因在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表达情况,在T7启动子调控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 大肠杆菌 耐热肠毒素 基因 分子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毒性检测及佐剂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白雪飞 郭静玉 +1 位作者 雷万军 段广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对已构建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进行表达、纯化、毒性检测,并对其佐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已知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进行诱导表达,诱导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浓缩后,进行毒性检测。将纯化后的mLT63联合幽门螺... 目的对已构建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进行表达、纯化、毒性检测,并对其佐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已知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进行诱导表达,诱导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浓缩后,进行毒性检测。将纯化后的mLT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p)亚单位疫苗UreB、Omp11经口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取血清、胃组织提取液、粪便提取液进行ELISA试验,检测其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家兔回肠袢毒性试验验证本室构建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没有毒性,mLT63联合Hp亚单位疫苗UreB、Omp11免疫小鼠实验证实mLT63具有佐剂活性。结论本室构建、表达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无毒,并具有免疫佐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 突变体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基因融合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兆山 徐兵 +3 位作者 李淑琴 舒东 俞守义 黄翠芬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18,共4页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亚单位(LTB)基因和耐热肠毒素(ST)基因进行体外重组,得到的融合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菌株免疫动物后,均能诱发产生抗LT和抗ST抗体。实验结果表明,LT/ST融合蛋白不仅保持了LTB的免疫原...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亚单位(LTB)基因和耐热肠毒素(ST)基因进行体外重组,得到的融合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菌株免疫动物后,均能诱发产生抗LT和抗ST抗体。实验结果表明,LT/ST融合蛋白不仅保持了LTB的免疫原性和与神经节苷酯GM1的结合能力,而且也赋予本来没有免疫原性的ST免疫原性,并极大地降低了ST的生物毒性,为构建理想的致腹泻大肠菌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肠毒素 基因融合 免疫原性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产Ⅱ型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重组毒素制备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超文 刘文鑫 +5 位作者 关玮琨 孟相秋 唐杰 李星月 赵志腾 师东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6-1341,共6页
产Ⅱ型不耐热肠毒素(LT-Ⅱ)大肠杆菌是一类能引起严重腹泻的人畜共患肠道致病菌。为了解LT-Ⅱ在牛源腹泻性大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分离的138株大肠杆菌进行了LT-Ⅱ毒素基因的检测,对分离到的10株LT-Ⅱ阳性大肠杆菌... 产Ⅱ型不耐热肠毒素(LT-Ⅱ)大肠杆菌是一类能引起严重腹泻的人畜共患肠道致病菌。为了解LT-Ⅱ在牛源腹泻性大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分离的138株大肠杆菌进行了LT-Ⅱ毒素基因的检测,对分离到的10株LT-Ⅱ阳性大肠杆菌进行了测序及分析。进一步将LT-Ⅱcl毒素基因双顺反子的ORF克隆入pET30a表达载体、转化Rossatta感受态并诱导表达重组LT-Ⅱcl毒素,经Y-1小鼠肾上腺皮质细胞对重组毒素进行了初步的毒性验证。结果显示,所分离的10株LT-Ⅱ阳性大肠杆菌中,有8株表达LT-Ⅱcl毒素,1株表达LT-Ⅱc4毒素,1株表达LT-Ⅱc6毒素。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备出LT-Ⅱcl重组毒素,该重组毒素可以使Y-1小鼠肾上腺皮质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其细胞最小致死量为17.8 pg。本研究为中国国内首次分离到牛源产LT-Ⅱ型不耐热肠毒素大肠杆菌,为深入研究LT-Ⅱ毒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Ⅱ型不耐热肠毒素 重组毒素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明 李超 +7 位作者 王瑞 王秋华 黄婷 雷爱莹 陈福艳 甘西 余晓丽 梁万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93-2097,共5页
为了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及研制具有粘膜免疫佐剂活性的无毒重组LTB,采用PCR方法从产毒型大肠杆菌H44815菌株扩增获得LTB完整编码区DNA,将其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分泌信号肽基因下游,构建真核... 为了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及研制具有粘膜免疫佐剂活性的无毒重组LTB,采用PCR方法从产毒型大肠杆菌H44815菌株扩增获得LTB完整编码区DNA,将其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分泌信号肽基因下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IC9K-LTB;重组质粒经核苷酸测序确认并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菌株KM71,PCR筛选转化子,并以小量诱导表达筛选高效表达工程菌株,最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甲醇诱导上清中的LTB及采用亲和层析和HiTrap Desalting预装柱脱盐纯化蛋白。结果表明,PCR克隆获得的LTB编码DNA序列与GenBank登录DNA序列完全一致,定向插入pPIC9K载体,可获得表达LTB的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K-LTB;电转化后的重组酵母菌KM71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甲醇诱导的培养基上清中含LTB,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肠毒素B亚单位(LTB) 基因表达 毕赤酵母 粘膜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中药方剂的筛选 被引量:3
18
作者 孔春梅 刘小宝 +2 位作者 宋洁 穆祥 许剑琴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肠毒素大肠杆菌 耐热肠毒素 中药方剂 筛选 热稳定肠毒素 鸟苷酸环化酶 幼畜腹泻 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免疫溶血试验快速检测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被引量:7
19
作者 冉雪琴 王嘉福 +1 位作者 王宇波 叶在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2期7-10,共4页
琼脂糖为介质,进行固相平板免疫溶血试验测定毒素源性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同时与ELISA,兔肠结扎试验测定L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板免疫溶血试验特异性强,标准的ETEC发生溶血,非ETEC不发生溶血,灵敏... 琼脂糖为介质,进行固相平板免疫溶血试验测定毒素源性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同时与ELISA,兔肠结扎试验测定L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板免疫溶血试验特异性强,标准的ETEC发生溶血,非ETEC不发生溶血,灵敏度与ELISA相似,比肠结扎试验敏感8倍左右;对151份样品的检测说明平板免疫溶血试验与ELISA具有很高的符合性。此外对不同来源的红血球用于测定LT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肠毒素 ETEC 免疫溶血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思静 刘惠莉 +1 位作者 马勋 赵艳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701,共5页
为使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的毒性丧失或减弱的同时仍保留其较强的免疫原性,本实验通过PCR和重叠-延伸PCR扩增,制备了突变体LTR72/G192的基因片段,经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pLTR72/G192阅读框架正确,而且相应位点氨基酸获... 为使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的毒性丧失或减弱的同时仍保留其较强的免疫原性,本实验通过PCR和重叠-延伸PCR扩增,制备了突变体LTR72/G192的基因片段,经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pLTR72/G192阅读框架正确,而且相应位点氨基酸获得了替换。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出突变体重组蛋白为约30 ku和10 ku的两个蛋白带,与LTA、LTB亚基分子量相吻合。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两个蛋白亚基均可与His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目的蛋白经纯化后进行ADP-核酸转移酶试验及Patent-mouse毒性试验检测其酶活性与毒性,突变重组蛋白与野生型LT相比其酶活性和毒性均明显降低。纯化的目的蛋白与鸡新城疫病毒弱毒疫苗联合一起经滴鼻免疫鸡,ELISA结果显示,突变体LTR72/G192能辅助新城疫疫苗在血清和黏膜中产生较高滴度的抗新城疫病毒的IgG和I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 免疫原性 ADP-核酸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