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nt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杰 霍继荣 +2 位作者 王东 汪春莲 吕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34-1241,共8页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按内镜形态学分,结节混合型37例,颗粒均一型6例,扁平隆起型5例,假凹陷型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Wnt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磷酸化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中的Paxillin、ILK在此52例LST及对照组15例突起性腺瘤(PA)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中的表达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结果β-catenin在LST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的假凹陷型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均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ILK,在LST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PA中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LST的假凹陷型,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镜分型的特殊发生机制;LST中,ILK对Wnt信号通路的表达上调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WNT信号通路 整合素信号通路 Β-CATENIN 内镜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学 樊超强 +9 位作者 于劲 杨歆 邓磊 谢霞 廖忠莉 聂绪彪 鲜承宏 刘恩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89-2491,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41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付兰英 王雷 +1 位作者 杨小军 赵晓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200-220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41例LST患者行ESD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切除病灶...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41例LST患者行ESD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切除病灶直径、整切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 41例LST行ESD治疗,手术操作时间:10~115(63.2±24.3)min,病灶直径:1.2~12(4.0±2.7)cm,整切38例(38/41,92.3%),术中穿孔1例(1/41,2.4%),术后穿孔1例(1/41,2.4%),术后出血2例(2/41,4.8%),术后直肠狭窄1例(1/41,2.4%)。随访时间1~34(12.0±9.7)个月,残余灶1例,复发2例(2/41,4.9%),治愈40例(40/41,97.6%)。结论 ESD治疗LST的操作时间短、整切率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剥离术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3 位作者 王亚东 姜泊 周志涛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0,84,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胞表面被覆大量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和吞噬颗粒,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巨大,异型核沟。结论LST原代培养细胞具有高度恶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电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艳飞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7-1120,1125,共5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早于1993年由日本学者Kudo提出,它是结直肠的一种特殊平坦型病变,直径&gt;1 cm,倾向于沿肠壁侧向生长或环肠壁生长,而不是向肠壁深部垂直生长([1])。LST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早于1993年由日本学者Kudo提出,它是结直肠的一种特殊平坦型病变,直径&gt;1 cm,倾向于沿肠壁侧向生长或环肠壁生长,而不是向肠壁深部垂直生长([1])。LST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常规内镜下很容易漏诊。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随着病变直径增加,黏膜下浸润癌的发生率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平坦病变 诊断 结直肠癌 病理亚 LST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新颖 姜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46-449,共4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 ,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腺瘤 ,因此 ,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 ,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 ,本文作者就...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 ,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腺瘤 ,因此 ,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 ,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 ,本文作者就其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大肠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al刀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新广 郭长青 +7 位作者 余娟 张延祯 王福让 程艳敏 孙田园 陈小兵 陈贝贝 李建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0-572,共3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指直径10 mm 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可在3 a 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指直径10 mm 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可在3 a 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都可作为内镜下治疗此类病变有效的手段[2],尤其是 ESD 治疗消化道较大病灶具有很多优势[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Dual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思德 岳辉 +5 位作者 白岚 张亚历 智发朝 张振书 周殿元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2-933,共2页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 ,发现LST早期癌变 ,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 ,发现LST早期癌变 ,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占 75 % ;病变大于 30mm以上者占 75 % ;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 ,占 75 % ;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 ,占 6 2 5 % ,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 ,占 75 % (m +sm1占 87 5 % )。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 ,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 ,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 (EPMR)各 4例。平均随访 2 0 7个月 ,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 ,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大肠 早期癌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动成像模式和亮蓝光成像模式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吟 邹东东 +1 位作者 黄兆许 吴以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7-492,共6页
目的 评估蓝激光内镜系统不同模式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接受蓝激光结肠镜亮蓝光成像模式(blue laser imagin... 目的 评估蓝激光内镜系统不同模式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接受蓝激光结肠镜亮蓝光成像模式(blue laser imaging-bright,BLI-bright)、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和普通白光模式(white light imaging,WLI)进行详细检查的连续性LST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45~86岁,中位年龄72岁。主观可视性分析由6名内镜医师完成,按年资分成高年资组和低年资组,每组各3名,主要观察指标为LST可视性评分(ranking score,RS)。客观色差分析主要比较3种模式下LST与周边黏膜的总色差(ΔE),色差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的1976 L*a*b*系统。结果 (1)WLI、BLI-bright和LCI模式下6名内镜医师的RS总体评分分别为(3.27±0.48)分、(3.05±0.59)分和(3.42±0.30)分,LCI模式下RS总体评分明显高于BLI-bright模式(t=5.286,P <0.001)和WLI模式(t=2.647,P=0.010),而BLI-bright模式低于WLI模式(t=2.289,P=0.025)。亚组分析显示:高年资组3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6,P=0.326);低年资组LCI模式的RS评分为(3.32±0.41)分,明显高于BLI-bright模式的(2.64±0.85)分(t=6.194,P <0.001)和WLI模式的(3.01±0.69)分(t=3.715,P <0.001)。(2)WLI、BLI-bright和LCI模式下LST与周边黏膜的总色差(ΔE)分别为16.81±6.91、11.32±3.17和27.21±7.57,LCI模式下ΔE明显高于BLI-bright模式(t=30.934,P <0.001)和WLI模式(t=61.411,P <0.001),而BLI-bright模式低于WLI模式(t=12.404,P <0.001)。并且,LCI模式下亮度的差异(ΔL)、红绿色分量的色差(Δa)和黄蓝色分量的色差(Δb)均高于BLI-bright模式和WLI模式(均P <0.001),而BLI-bright模式均低于WLI模式(均P <0.05)。在WLI和LCI模式下色差主要由红绿色分量的色差(Δa)和黄蓝色分量的色差(Δb)产生,而在BLI-bright模式下色差主要由红绿色分量的色差(Δa)产生。结论 蓝激光内镜系统中的LCI模式能增加LST与周边黏膜的色差,提高LST可视性,有利于检出LST,尤其适用于低年资内镜医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联动成像模式 亮蓝光成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内镜下切除直肠巨大LST的疗效及围术期护理
10
作者 张扬 于凌燕 +2 位作者 于劲 李春花 刘春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01-1401,1405,共2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spreadingtumor,LST)易发生癌变,须及时治疗。传统的LST治疗主要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本例因病灶大小限制不能采用传统EMR,故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spreadingtumor,LST)易发生癌变,须及时治疗。传统的LST治疗主要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本例因病灶大小限制不能采用传统EMR,故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现将本例治疗方法、疗效及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患者,女性,66岁,以“反复腹泻2年余”为主要临床表现。解黄色糊样便,4~5次/d,伴有黏液,未见脓血,伴有腹胀、肛门坠胀感。2011年10月外院肠镜提示:升结肠管状腺瘤,直肠病变。并予内镜下行“升结肠管状腺瘤钳除术”。2012年8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外院肠镜提示:直肠绒毛管状腺瘤改变,病理活检提示:直肠活检组织绒毛管状腺瘤。2013年4月以“直肠侧向生长型息肉”收入我科,建议其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巨大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