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
作者 张莉 张爱英 +4 位作者 张丽丽 安会波 张建伟 刘玲 王凌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973,共3页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 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ALK-posititve histiocytosis, APH)是一种罕见的伴有ALK基因重排的组织细胞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单发,亦可多发,ALK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组织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多样,治疗方案缺乏共识,对APH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MYH9∷ALK基因融合的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从而加深对APH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变性淋巴激酶 MYH9∷ALK基因融合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2
作者 罗亮 李云康 +2 位作者 寿字杰 赵立仙 潘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32岁,左大腿丘疹和斑块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可见直径约15 cm的红斑,边界清楚,皮肤表面干燥脱屑,中央可见直径5 cm的不规则厚层黄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溃疡形成,真皮全层大...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32岁,左大腿丘疹和斑块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可见直径约15 cm的红斑,边界清楚,皮肤表面干燥脱屑,中央可见直径5 cm的不规则厚层黄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溃疡形成,真皮全层大量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诊断: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治疗:患者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变性大细胞淋巴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型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3
作者 赵敏 李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0,共3页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生发中心样生长,符合DLBCL,非特殊类型,间变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结节型 变型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潜在医学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波 阚连娣 +2 位作者 叶发青 孙艳亭 陈立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过程中,随着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的使用,不少患者出现了耐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有EGFR位点的突变,旁路激活等原因。在旁路激活...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过程中,随着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的使用,不少患者出现了耐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有EGFR位点的突变,旁路激活等原因。在旁路激活中主要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等通路的激活。最近有权威研究发现ALK与免疫治疗有密切的关系。该文从ALK的结构和生理功能,ALK的小分子抑制剂,ALK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NSCLC相关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ALK更好地应用于NSCLC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变性淋巴激酶 免疫治疗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PROTAC)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特征
5
作者 崔文静 胡沛臻 +1 位作者 王映梅 马世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女性5例,男性10例,男女比为2∶1。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14例为系统性ALCL(ALK^(+)病例12例,年龄范围5~63岁,中位年龄20岁;ALK^(-)病例2例,年龄分别为69、63岁),1例为原发皮肤ALK^(-)ALCL。镜下特点以小至中等大的肿瘤细胞为主,核膜不规则,核仁不明显,缺乏标志性大细胞或标志性大细胞较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LK(12/15)、CD30(14/15)、CD3(7/15)、CD2(2/6)、CD4(5/11)、CD5(2/8)、CD7(4/6)、CD8(1/8)、TIA-1(7/7)、Granzyme B(4/6)和EMA(6/7)均阳性;CD20均阴性。分子检测:2例免疫球蛋白IgG和TCR重排检测均阴性;1例TCR重排检测阳性,免疫球蛋白IgG检测阴性。12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失访,12例随访时间0.7~1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7例死亡。结论小细胞变异型ALCL易误诊为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病理医师对临床上伴有全身症状和白血病表现的年轻患者标本或小活检组织进行诊断时,应常规使用包括CD30和ALK在内的一组抗体,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细胞淋巴 细胞变异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BeEAM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苟风全 李佳佳 +4 位作者 朱俊锋 朱凯 韩莉莉 王蒙 张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移植前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毒性、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疗效等进行分析。选择同时期67例未行ASCT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之间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差异。结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移植组患者预处理过程中,14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3例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0例出现口腔黏膜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仅1例出现急性肾损伤,上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移植后19例获得造血重建,仅1例血小板植入不良。患者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9-16)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2(10-23)d。至随访结束,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组和非移植组1年PFS率为分别为94.4%vs 68.5%;1年OS率分别为94.4%vs 83.5%;两组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移植组的PFS明显优于非移植组(P<0.05),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ASCT预处理采用BeEAM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可耐受,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近期疗效较好;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BeEAM方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7
作者 程平 许海敏 +2 位作者 张蕾 胡丽娟 李传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系统性ALK^(-)ALCL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位于进展期,以淋巴结病变为主,结外原发部位包括原发胰腺、原发胸椎;形态学显示17例呈普通型,1例呈“霍奇金样”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0均弥漫强阳性(>75%),CD2(16/17)、CD3(13/18)、CD5(4/18)、CD7(8/18)、CD4(14/18)、TIA-1(16/18)、CD8(2/16)、GATA-3(10/12)、EMA(3/5)、MUM1(12/12)、CD43(6/6)和CD56(2/8)不同程度阳性,Ki67增殖指数30%~90%,PD-L1(22C3)(TPS=0~100%),ALK、CD15、CD79α和CD20均阴性;FISH检测:5例TP63缺失,2例DUSP22缺失。NGS检测:16例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0~11个,平均4.2个基因突变;伴TP63重排的ALK^(-)ALCL更易发生于女性,多发于淋巴结,临床分期晚,易伴p53基因异常。结论伴TP63重排的系统性ALK^(-)ALCL与诸多不良因素相关,临床过程多呈侵袭性,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大细胞淋巴 ALK阴性 临床病理 TP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范洪明 洪乐旻 +6 位作者 黄春群 卢金凤 徐宏慧 陈洁 黄红铭 王信峰 郭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3-430,共8页
目的:探讨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TBL1XR1过表达载体,并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结果。流式细胞术及TUNEL荧光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 目的:探讨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TBL1XR1过表达载体,并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结果。流式细胞术及TUNEL荧光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用于检测TBL1XR1突变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TBL1XR1突变的DLBCL细胞株。体外实验结果显示,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凋亡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TBL1XR1突变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均起到了增强作用。TBL1XR1基因突变显著增加了N-cadherin蛋白表达,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结论:TBL1XR1突变在DLBCL中发挥了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T BL1XR1突变作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TBL1XR1突变 上皮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和肺腺癌双原发3例
9
作者 李晶晶 张宁妹 黄凌燕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病例1:男性,60岁。2022年1月7日因突发头晕1天余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磨玻璃结节影(图1A)。PET-CT示:盆腔左侧髂外血管旁、双侧腹股沟见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影,最大最浓位于左侧腹股沟,大小约2.5 cm,SUVm... 病例1:男性,60岁。2022年1月7日因突发头晕1天余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磨玻璃结节影(图1A)。PET-CT示:盆腔左侧髂外血管旁、双侧腹股沟见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影,最大最浓位于左侧腹股沟,大小约2.5 cm,SUVmax4.1。患者遂行左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穿刺,病理结果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mall-cell lymphoma,SLL),见图2A~2E。骨髓涂片未见肿瘤细胞骨髓侵犯。流式免疫分型可见异常B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46,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 肺腺癌 第二原发恶性 同时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肺腺癌能谱CT定量参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突变状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正琦 梁长华 +2 位作者 甄思雨 谢北辰 姚阳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2-578,共7页
目的 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与实体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能谱参数联合临床指标预测实体肺腺癌基因突变的表达。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 目的 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与实体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能谱参数联合临床指标预测实体肺腺癌基因突变的表达。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能谱CT平扫+增强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86例肺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根据EGFR以及ALK突变状态分为突变组(43例)与野生组(43例)。获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40 keV、70 keV及10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动、静脉期碘浓度、同层面动脉期碘浓度以及水浓度,计算标准化碘基值。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性别、吸烟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8,P=0.018;χ^(2)=4.214,P=0.040);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和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40 keV、70 keV及100 keV单能量CT值、静脉期4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双期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基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7~4.394,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静脉期标准化碘基值及能谱曲线斜率是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ALK突变组与野生组中,平扫及动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水基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8,P=0.043)。结论 能谱CT定量特征与实体肺腺癌EGFR、ALK基因突变状态具有相关性,其中基于能谱定量特征与临床特征结合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EGFR基因突变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能谱分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变性淋巴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薇 冉玉平 +6 位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郭立新 张文燕 王琳 熊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4-576,共3页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CHL-1(+)、CD30(+)、ALK-1(+),EBER原位杂交为阴性。ALK蛋白表达模式为细胞质与细胞核。回顾相关文献,该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检测到ALK蛋白阳性表达系国内首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细胞 皮肤变性 CD30^+ ALK-1蛋白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陆化 李建勇 +3 位作者 汪承亚 朱光荣 徐卫 葛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静滴;强的松60mg/m2,第1~5天口服)化疗4次.自体PBSC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BM-MSC,扩增后计数1×107,冻存.动员方案为美罗华、环磷酰胺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结果单个核细胞(MNC)2.61 ×10s/kg,CD细胞4.27×106/kg,予-80℃低温冻存.CHOP方案预处理后24h先回输自体PBSC,次日回输自体BM-MSC.结果:移植后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BPC)低谷时间为移植后第6(+6)天和+9天,恢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BPC>20×109/L的时间分别为5天和1天.除口腔溃疡和皮肤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BM-MSC和自体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 NHL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异常与其融合蛋白表达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时云飞 刘翠苓 +5 位作者 周春菊 宫丽平 董丽娜 李敏 黄欣 高子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0-386,共7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蛋白表达及ALK基因异常情况,探讨两者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蛋白表达及ALK基因异常情况,探讨两者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28例确诊S-ALCL的病例,重新进行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ing,IHC)。应用ALK-1单克隆抗体检测ALK融合蛋白表达,应用位点特异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locus specific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LSI-FISH)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肿瘤细胞ALK基因断裂及其他异常情况。收集临床资料,随访。结果:28例S-ALCL病例IHC检测ALK-1蛋白阳性19例,阴性9例。用LSI-FISH法检测到ALK基因断裂14例,其余14例无ALK基因断裂的病例中,5例呈2个拷贝,9例呈多个拷贝。全部病例中有完整随访的共22例,随访截止时16例生存,6例死亡,生存期0.5 -36.0个月,平均生存期12.8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73.9%。ALK基因多个完整拷贝者1年累计生存率仅47.6%,预后相对较差。结论:S-ALCL病例肿瘤细胞有ALK-1融合蛋白表达,在S-ALCL诊断中高度特异。S-ALCL病例ALK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复杂,ALK-1融合蛋白表达与ALK基因断裂不完全吻合。S-ALCL中ALK基因异常的不同类型间预后可能有差异。ALK基因呈多个完整拷贝病例的预后可能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细胞 变性淋巴激酶 基因 原位杂交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晓静 安晓静 +2 位作者 马恒辉 吴波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 变性大细胞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德亮 勇威本 +3 位作者 朱军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1-742,共2页
关键词 变性大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 细胞免疫表型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朝夫 谢群 +3 位作者 李涤臣 周晓燕 张太明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例sALC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送检... 目的探讨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例sALC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送检淋巴结1枚,1.5cm×1.0cm×1.0cm,切面呈鱼肉状。镜检:淋巴结基本结构几乎完全被破坏,异型的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弥漫增生。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0、ALK1、EMA、CD45RO、CD45、TIA1、granzymeB、perforin、CD68(部分)、SMA(梭形成分)阳性。基因重排:TCRβ1克隆性重排。结论sALCL属罕见恶性肿瘤,其形态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异常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变性大细胞 样型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重排 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锦贵 安晓静 +4 位作者 石群立 杨杰 马恒辉 吴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9例原发性淋巴结外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淋巴结外A...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9例原发性淋巴结外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淋巴结外ALCL共29例,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6.2岁。发生于皮肤12例、消化道7例、骨5例、口鼻黏膜3例、肺及乳腺各1例。29例患者中随访12例,随访时间3~45个月。29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或脏器,大部分再辅以化疗和放疗。12例随访病例中,手术切除病变后接受单纯化疗7例,放化疗者2例,未经放化疗者3例。其中8例死亡。ALCL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29例ALCL均表达CD30,大多数表达CD3和(或)CD43(26/29),部分表达EMA、ALK-1、GranB和Perforin;不表达CKpan、CD20、CD79α、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发生在淋巴结外的ALCL并非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淋巴结外(除外皮肤)的ALCL预后相对较差。该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低分化腺癌及胃肠道上皮样间质肿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大细胞淋巴 淋巴结外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健 周皎琳 +1 位作者 陈杰 卢朝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3,共6页
目的总结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4例累及胃肠道的ALCL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4例病例... 目的总结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4例累及胃肠道的ALCL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4例病例中,肿瘤细胞均以多形性大细胞为主,归为普通型ALCL;均表现为弥漫、较强地表达CD30,且至少表达1种细胞毒性抗原;2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4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且均存在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累及胃肠道的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变性大细胞淋巴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雷军 姚丽青 +1 位作者 吴在增 齐兴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大细胞淋巴 ALK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于阴囊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宏俊 魏瑾 +4 位作者 钱佳丽 潘然 陈定宝 杜娟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3-206,共4页
报告1例以阴囊多发结节斑块为表现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53岁。因阴囊结节6个月就诊。体格检查:阴囊多发暗红色结节斑块,伴溃疡形成,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偏大,... 报告1例以阴囊多发结节斑块为表现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53岁。因阴囊结节6个月就诊。体格检查:阴囊多发暗红色结节斑块,伴溃疡形成,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偏大,核不规则;免疫病理检查示CD30(+)、CD8(+)、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l(-)。复习相关文献,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国内未见报道,英文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细胞 变性 皮肤原发性 阴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