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图书学术影响研究——以《小科学,大科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雷天骄 孙浩东 王鲁燕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8-116,共9页
图书是学术产出的重要组成,对图书学术影响的评价意义重大。普赖斯的著作《小科学,大科学》是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具有研究意义。文章构建了引文内容属性标引体系,采取引文内容分析法,对SSCI、CSSCI数据库中《小科学,大科学》的被引... 图书是学术产出的重要组成,对图书学术影响的评价意义重大。普赖斯的著作《小科学,大科学》是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具有研究意义。文章构建了引文内容属性标引体系,采取引文内容分析法,对SSCI、CSSCI数据库中《小科学,大科学》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小科学,大科学》影响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并对比分析了中外文文献引文内容分析结果,对《小科学,大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和图书的学术影响评价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内容分析 学术影响 《小科学 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全球关键元素分布与循环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学求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学地球”的概念于2008年提出,201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发起“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倡议,202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目标: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建立化学属性数字地球,服务于全球资源环... “化学地球”的概念于2008年提出,201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发起“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倡议,202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目标: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建立化学属性数字地球,服务于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问题:关键元素在地球上的时空分布和循环,全球不同地质地貌景观特点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元素高精度分析和大数据开发技术。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全球陆地1/3地球化学基准网,提供76个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初步揭示关键元素全球分布规律,发现一批稀土元素(REE)、锂、铜和金等超常富集区,据此发现云南红河州超大规模中重稀土矿;(2)全球8个有毒重金属元素分布显示,欧洲超过风险限值的面积最大,占欧洲面积的48%,欧洲早期工业历史,没有清洁生产技术,导致大量有害物质排放;(3)中国地球化学观测网揭示镉、汞、砷和钙4个元素近30年发生显著变化,并发现汞的循环是以纳米辰砂微粒为主,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气体形式迁移和循环;(4)地球化学大数据揭示我国7大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总体安全,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赋予绿色土地二维码标识,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绿色食品溯源。“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入选习总书记主持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主席声明成果清单,服务了高层决策和全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球 大科学计划 关键元素 全球分布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的发展轨迹与科学组织的变革 被引量:1
3
作者 阎光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共15页
狭义上的大科学概念,其具体所指是大科学装置或大科学计划,广义上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开放与合作网络。大科学作为一个科学的组织化现象最早始于17世纪,二战之后,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依托投资和建设规模巨大的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颠... 狭义上的大科学概念,其具体所指是大科学装置或大科学计划,广义上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开放与合作网络。大科学作为一个科学的组织化现象最早始于17世纪,二战之后,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依托投资和建设规模巨大的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颠覆了传统上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小科学研究。冷战之后,伴随国际关系的缓和与科学外交策略的实施、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国际化发展趋势,出现了跨国性大范围指向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合作现象如国际大科学计划,由此科学进入了一个全球科学时代。但是,大科学并非是对小科学的替代,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共生的关系。在今天,大科学的核心内涵和精神意蕴是面向国际的开放合作,以大平台建设与互动网络建构集聚国际高层次人才,推动科学的跨国、跨部门与跨学科的合作共赢。中国的大学以及科技界要顺应大科学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面临众多现实障碍与亟待探究的体制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 科学 国际大科学计划 科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南——评《“深海工程”大科学工程体系研究》
4
作者 彭伟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5-606,共2页
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 000米的深海,这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区域。“深海工程”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是推动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规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 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积是水深超过1 000米的深海,这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区域。“深海工程”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是推动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规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的进步,深海工程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应运而生,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深海的窗口,其中《“深海工程”大科学工程体系研究》不失为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体系 海洋开发 深海工程 海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的国际流动——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的分析
5
作者 李梅 阮文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5,共15页
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新景观。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精选文献的内容,对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关系、全球科学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要分析。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大科学强化了... 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新景观。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精选文献的内容,对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关系、全球科学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要分析。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大科学强化了全球科学治理,促进了科学家跨国流动速度,通过建构全球知识网络,拓展了全球科学家流动空间;另一方面,科学家流动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人际网络维度特点,其影响因素包括拉力因素、推力因素、个人因素以及中间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 全球科学 人才流动 国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与大学科学家的角色——以斯坦福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为例
6
作者 夏之晨 杨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17,共13页
日益依赖资源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剧了制度化协作与个体自由探索、国家战略与学术自治间的双重张力。尽管深受宏观制度的约束,但大学科学家依据自身的理性选择行动在大科学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初创、转型... 日益依赖资源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剧了制度化协作与个体自由探索、国家战略与学术自治间的双重张力。尽管深受宏观制度的约束,但大学科学家依据自身的理性选择行动在大科学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初创、转型与升级的各阶段,斯坦福大学科学家主要扮演着能动者、破局者与啮合者的角色。大学科学家的多元角色遵循着学术权威在国家科学制度中的嵌入、学术资本与行政能力的优势耦合、追求学术自由与服务国家使命的价值并存的行动逻辑。要巩固大科学时代大学科学家的角色,可选择的路径包括:赋予大学科研工作者决策建议权;实现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维持政府监管下的学术自由及自治;发挥有组织科研模式的人才集聚功能;建设包容高效的全球科研合作网络。而要激发中国大学科学家的持续性涌现,还需立足现实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 大学科学 角色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斯坦福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效应影响及经验启示:综述与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燕 杜鹏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1-160,共10页
大科学装置具备重大科学意义、国家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界对大科学装置的关注与日俱增。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筛选和编码,并展开系统分析和内... 大科学装置具备重大科学意义、国家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界对大科学装置的关注与日俱增。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筛选和编码,并展开系统分析和内容分析,对国内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把握整体研究脉络的同时,挖掘其研究特点。已有研究达成若干共识:大科学装置通过适应环境变化实现长期生存,对大科学装置的评估需要采用多维度、多手段的框架体系,大科学装置具有显著的科学效应和经济社会影响,但资源开放共享仍有不足。进一步对研究特征、演进逻辑和理论联系进行探讨发现,政府、高校与企业等主体间关系,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率水平评估以及如何选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运营模式从而提升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政府角色及边界是大科学装置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管理模式与治理结构、产出评价和资源共享乃至各种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均由其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 文献综述 装置运行管理 装置科学效应 装置经济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科学装置触发形成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凡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共2页
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大科... 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大科学装置,世界各国将其视为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必争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竞争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 新质 生产力 着力点 发展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科学设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研究——以环境与载荷耦合全尺寸试验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梁治国 徐燕 +5 位作者 闫松涛 夏秀芹 李晨光 金莹 任学冲 张卫冬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大科学设施是推动前沿基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支撑,越来越多的高校承担了大科学设施的建设运行任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通过研制开发能够实现真实服役工况的、复杂环境与载荷耦合的全尺寸试验装置,积极面向高... 大科学设施是推动前沿基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支撑,越来越多的高校承担了大科学设施的建设运行任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通过研制开发能够实现真实服役工况的、复杂环境与载荷耦合的全尺寸试验装置,积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开展复杂工况下服役性能试验,对相关学科融合发展,以及国产高端装备制造的材料选型、新材料应用、设计优化和可靠性评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验证等环节中加速国产化进程,是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大科学设施。该文在总结环境与载荷耦合全尺寸试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大科学设施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实际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设施 高端制造 环境载荷耦合 全尺寸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技术前沿笔谈:从阿秒到纳秒--跨越时间尺度的脉冲激光的产生、发展及在大科学装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婷 李捷 眭晓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7-904,共8页
2023年10月27日第十九届北京激光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知新园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本次学术论坛由北京光学学会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科协、北京工业... 2023年10月27日第十九届北京激光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知新园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本次学术论坛由北京光学学会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科协、北京工业大学理学部联合主办,旨在把握激光技术发展前沿和热点、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我国激光光电子技术的科技创新与合作,为与会者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本刊从论坛选取了北京工业大学黄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捷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眭晓林研究员的分享报告整理为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光学学会 激光技术 学术报告厅 大科学装置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 技术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解宏鑫 李玉锋 +4 位作者 于永亮 陈栋梁 敬罕涛 李柏 陈春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83-1495,共13页
纳米生物效应是指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大科学装置也称大科学设施,是指需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而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大科学装置可为纳米... 纳米生物效应是指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大科学装置也称大科学设施,是指需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而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大科学装置可为纳米生物效应研究提供重要工具。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相关技术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测定通量和原位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为纳米生物效应研究提供前沿分析方法。该文介绍了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相关技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着重总结了基于同步辐射装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中子源等相关技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是纳米材料表征、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转化以及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此外,也对利用新一代大科学装置开展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 纳米生物效应 同步辐射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中子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帅 孙鑫琴 +1 位作者 赵蕊 时省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1,共12页
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平台,兼具显著的科学效益与经济效益。已有文献着重于探讨大科学装置的科学效益,而对大科学装置的产业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及影响因素缺乏系统分析。本文基于知识溢出理论与TO... 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平台,兼具显著的科学效益与经济效益。已有文献着重于探讨大科学装置的科学效益,而对大科学装置的产业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及影响因素缺乏系统分析。本文基于知识溢出理论与TOE框架,以160家典型企业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组态视角开展分析。研究发现:(1)技术、组织和环境中的任一单一条件均无法构成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2)存在“组织-环境”双重驱动型和“环境”单向驱动型两种驱动模式;(3)从要素替代关系看,知识产权保护度和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在提升产业溢出效应上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为强化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 产业溢出 TOE框架 组态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公共产品视域下大科学工程的全球化有组织科研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明 李炜 刘洋溪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大科学工程是大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政治逻辑是民族国家投资建设大科学工程的主要逻辑,通过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性和风险评估功能,将纯科学价值融入到政治逻辑之中。由于大科学工程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大科学工程是大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政治逻辑是民族国家投资建设大科学工程的主要逻辑,通过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性和风险评估功能,将纯科学价值融入到政治逻辑之中。由于大科学工程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在大科学等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会产生搭便车和供给不足的难题。大科学工程能够在高端制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形象构建、区域均衡和合法性提升方面提供正向效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大科学工程推动国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实现全球协作的大科学工程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大科学工程由政治逻辑转向科学逻辑,将大科学工程全球化协作责任化,创新大科学工程的全球化经费供给机制,对大科学工程全球化有组织科研进行选择性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 全球公共产品 有组织科研 选择性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的转向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发展——兼及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思考
14
作者 张东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128,共11页
将研究型大学整合进国家科研体制中,是二战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和美国科研水平领先的重要原因。布什报告奠定了二战后美国国家科研体制的基本格局,但美国的科技政策在战后历经了三次转向。冷战时期,美国科研体系以国家安全为核心驱动... 将研究型大学整合进国家科研体制中,是二战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和美国科研水平领先的重要原因。布什报告奠定了二战后美国国家科研体制的基本格局,但美国的科技政策在战后历经了三次转向。冷战时期,美国科研体系以国家安全为核心驱动力,大学成为军-工-学复合体的一部分,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和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任务导向型研究,并涉足大科学研究。1980年以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为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联邦专利向民间授权问题,极大促进了大学的科研创新及其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大学与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2017年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转向国家安全和保持技术领先为核心,通过政府干预实现技术保护,对大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正在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政策 研究型大学 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基于有组织科研参与“揭榜挂帅”:理论框架、实践困境和变革图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秀华 金莹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2,共11页
基于大科学模式、“委托-代理”关系、不完全契约理论视域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的理论框架,并从理论和实践中提炼出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所面临的结构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结构性风险如大部分... 基于大科学模式、“委托-代理”关系、不完全契约理论视域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的理论框架,并从理论和实践中提炼出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所面临的结构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结构性风险如大部分产业技术难题未能有效解决、“赛马制”的实践困境、不完全契约下的高校信心困境、信息不对称性下的政府和企业路径依赖抉择;技术性风险有高校有组织科研边界、政府治理边界等。根据现实困境对高校有组织科研参与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的未来变革图景进行展望,提出自由探索式科研和有组织科研有机对接、搭建有组织科研竞合机制、打造技术治理赋能型政府、细化单位企业技术需求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有组织科研 “揭榜挂帅” 大科学模式 “委托-代理”关系 不完全契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涛 陈省平 罗轶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征,其研究活动已由小科学研究逐渐发展为多科学综合、多国家参与的资源型研究工作。综述了国际上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大科学 发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工程项目效率动态建模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光宇 王惟贤 +1 位作者 邵云飞 何菊芳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100,共8页
针对大科学工程规模大、周期长以及任务独特等特点,考虑项目层的影响因素,并增加产品层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可用性、项目管理绩效以及科研能力等7项指标的两层次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用于评价其项目效率。将考虑资源约束及其产出的改进... 针对大科学工程规模大、周期长以及任务独特等特点,考虑项目层的影响因素,并增加产品层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可用性、项目管理绩效以及科研能力等7项指标的两层次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用于评价其项目效率。将考虑资源约束及其产出的改进DEA算法与该仿真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大科学工程项目效率动态评价方法。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该动态建模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揭示了SPI、CPI等项目绩效指标对项目效率的影响及其趋势,指出项目层的设备到货率和产品层的可靠性是影响大科学工程项目效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 项目效率 系统动力学 数据包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工程中政府角色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基于5个大科学工程案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聂继凯 危怀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0,共5页
大科学工程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通过对中国"原子弹制造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及美国"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5个典型案例的系统研究发现,政府主要通... 大科学工程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通过对中国"原子弹制造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及美国"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5个典型案例的系统研究发现,政府主要通过决策者—决策机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者—资源聚集机制和机构筹建机制—承接机构、协调者—协调机制—凝聚力和竞争力、评估者—评估机制—资料信息,即4R-5M-5P模型,既分重点又兼全局地作用于大科学工程的实施过程。这些机制可为中国政府参与大科学工程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 政府角色 作用机理 4R-5M-5P模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工程建设低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玙 王国平 +2 位作者 胡忠军 王美芬 李少鹏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共6页
针对大科学工程中低温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重点讨论了国内外典型的大科学工程中低温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总结提炼了低温工程技术发展相关的关键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为大型低温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大型低温系统 制冷循环流程 冷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樑 张雨涵 +3 位作者 李梦悦 蒋攀 曾静 范国滨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7-186,共10页
大科学工程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研发平台,研究工程运行和科技研发全过程创新要素及其创新体系建构,对充分发挥大科学工程的科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构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提炼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大科学工程... 大科学工程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研发平台,研究工程运行和科技研发全过程创新要素及其创新体系建构,对充分发挥大科学工程的科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构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提炼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大科学工程创新活动中的创新要素,构建出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选取我国神光-Ⅲ工程开展实证研究,为我国各领域大科学工程的创新体系建构提供了一般范式。研究认为,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是在创新环境的推动下,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资源要素协同开展创新活动并实现创新目标的动态系统;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注重四大创新要素的横向协调及创新主体和资源的纵向协同。研究建议,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的管理实践需重视核心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创新参与主体的跨界融合、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创新环境的动态变化,以此形成创新要素有效协同、创新活动高效开展的互动创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工程 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 协同创新 创新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