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以大禹文化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丽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共8页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成超越族群界限的文化认同纽带。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智慧诠释着实践理性,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彰显着集体伦理,其“划定九州”的疆域整合奠基了共同体意识。当前需从文献梳理、考古实证、非遗整理等方面加强大禹文化符号的再挖掘,推动大禹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构建大禹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大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各民族共享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文化符号的形成演进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构建——以北川大禹崇拜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巡华 范召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4,共11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映像。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会被激活,转换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北川地区大禹崇拜为例,对该区域大禹... 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映像。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会被激活,转换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北川地区大禹崇拜为例,对该区域大禹崇拜的历史起源、多元融合发展与当代升华进行系统梳理,解读大禹文化如何凝结为象征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中华文化符号,并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大禹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大禹外延图形提取与推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郝淼 陈应双 +1 位作者 周悦 倪泰乐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55-362,共8页
目的研究如何在双轴理论框架下运用无限衍义理论对大禹历史资料进行符码转换,并结合形态创造学提出了历史文化名人图形提取与推演的方法。方法运用双轴理论中“宽幅与窄幅”的分析提取词素,采用汉语分词系统二次聚类筛选词素,并进行三... 目的研究如何在双轴理论框架下运用无限衍义理论对大禹历史资料进行符码转换,并结合形态创造学提出了历史文化名人图形提取与推演的方法。方法运用双轴理论中“宽幅与窄幅”的分析提取词素,采用汉语分词系统二次聚类筛选词素,并进行三次衍义形成图形符码集合。通过“展面”分析获取文化从属关系下的图形元素,在图形元素中加入“刺点”,并在此思维限定下进行图形创意设计,以提升艺术表现力。最后通过元素再造和视觉形态创造学进行商业图案设计。结论将无限衍义理论、词素聚类与审美评价模型相结合,构建基于设计符号学的大禹图形创意方法,为历史文化名人图形创意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构建了全新的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大禹 双轴理论 无限衍义 图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兼议共工、鲧治水之域与战国之前不修堤防论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6,共10页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像鲧一样用修筑堤防的方式。禹治理洪水只能是在大洪水逐渐平息下来的后期,用疏导水道办法去治水。古史传说中说共工和鲧是修筑堤防堵截洪水,完全是因为地处黄河中游,而且共工、鲧皆为农业部族方国,实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只有用建堤防拦截洪水,这样便给黄河下游的众多方国部族带来了大灾难,而共工、鲧遭到讨伐后被迫迁徙到边远地区。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有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大小江河之上并不建筑堤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洪水治理 古史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大禹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争 被引量:7
5
作者 段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大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中国古史的问题,夏代和夏文化的问题,中国国家与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莫不同禹息息相关。而百年以来关于禹兴西羌、大禹治水、禹娶涂山...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大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中国古史的问题,夏代和夏文化的问题,中国国家与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莫不同禹息息相关。而百年以来关于禹兴西羌、大禹治水、禹娶涂山、禹都阳城、禹画九州、禹铸九鼎、禹征三苗等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禹迹”,以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大禹其人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重要分歧和论争。本文对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大禹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争略做梳理述评,供海内外学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观点 论争 百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史笔调与现实讽喻——论鲁迅小说《理水》的大禹原型及其思想指向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家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6,共12页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之魂,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型。鲁迅自小接受大禹文化的影响,承传和张扬着大禹精神,在创作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大禹文化原型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小说《理水》中。鲁迅从历史取材,以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之魂,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型。鲁迅自小接受大禹文化的影响,承传和张扬着大禹精神,在创作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大禹文化原型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小说《理水》中。鲁迅从历史取材,以大禹治水来镜照现实的荒诞,以历史来影射现实,对英雄的大禹予以张扬和歌颂,对民族国家革除现实弊端和摆脱生存危机,进行了积极探索,其隐喻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文化 鲁迅小说 文化原型 指向 讽喻 笔调 正史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治水与中国国家起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岩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7,共4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水患严重威胁人类。大禹接受治水任务,多方协调,努力治水,取得成功。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他按地域划分国民,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国家暴力机关,完善了法律,个人权威得到增强,促进了中国国家的形成,...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水患严重威胁人类。大禹接受治水任务,多方协调,努力治水,取得成功。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他按地域划分国民,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国家暴力机关,完善了法律,个人权威得到增强,促进了中国国家的形成,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治水 国家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的唯物史观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论鲁迅对大禹文化的信仰及其对大禹精神的传播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家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29,共11页
大禹是历史人物,不仅有口述的传说,还有文献记载,且被考古学成果所证实。因为这三个历史叙述的话语系统互相印证,因此大禹作为中华民族远古历史人物的客观存在不容置疑。^(①)随着历史的演进,大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原型,... 大禹是历史人物,不仅有口述的传说,还有文献记载,且被考古学成果所证实。因为这三个历史叙述的话语系统互相印证,因此大禹作为中华民族远古历史人物的客观存在不容置疑。^(①)随着历史的演进,大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原型,沉潜在民族主体意识和心理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内在精神,不断被传承和光大。鲁迅是现代中国的"民族脊梁",他对大禹十分敬仰,大禹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使他自觉地去传扬大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原型 文化自信 大禹文化 话语系统 历史叙述 民族脊梁 论鲁迅 大禹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根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8-14,共7页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dragons here refer to the floods and rivers because floods and rivers are the ecological starting points, the natural basis for the dragons and the original basic form of dragons as well. Th...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dragons here refer to the floods and rivers because floods and rivers are the ecological starting points, the natural basis for the dragons and the original basic form of dragons as well. The dragons and snakes here are not the totems in Xia Tribe when Yu regulated the rivers and watercourses.Yu was called the dragon-killer or snake-killer.So Yu killed dragon-like Gonggong and Xiangyao. Tales such as "The Yellow Dragon’s Hailing of Tail" tell u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ragons and snakes and thefloods and ri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河川 治水 龙蛇 神话事象 图腾 大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步”起源及其嬗变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德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9,共7页
学界在有关"禹步"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若干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发生,主要缘于对"步"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其实,"步"在上古社会是一种禳除灾害的祀典仪式,而禹与这种"步"发生联系又同禹的... 学界在有关"禹步"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若干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发生,主要缘于对"步"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其实,"步"在上古社会是一种禳除灾害的祀典仪式,而禹与这种"步"发生联系又同禹的山川神主特殊身份密切有关。春秋战国之际的巫师阶层根据民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由大禹所创制的"步"祭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巫术功能的一套步法。后来兴起的道教又在此基础上对"禹步"加以吸收,特别是在"步法"层面上求变化,导致后世道教"禹步"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说的文本属性:历史-封闭性与文学-开放性——以豫西大禹治水传说文本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楠 孙正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6,共5页
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一个书面和口头共生的形态系统,系统的两极分别指向历史和文学。豫西大禹治水传说文本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文献记载的偏历史型文本,一类是侧重于口头讲述的偏文学型文本。这两类文本分别显示出传说文本的两... 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一个书面和口头共生的形态系统,系统的两极分别指向历史和文学。豫西大禹治水传说文本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文献记载的偏历史型文本,一类是侧重于口头讲述的偏文学型文本。这两类文本分别显示出传说文本的两种品性,即封闭性与开放性。传说是民众情感的体现,民众情感表达和价值满足的需求常常使其突破文献的压制,发展出具有开放性的众多异文,这也是豫西大禹传说中偏文学型文本多于偏历史型文本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传说 文本属性 历史-封闭性 文学-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渡等冲洗式沉沙池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仁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130,共3页
有针对性地对大禹渡沉沙池和禹门口沉沙池的主体结构进行技术改造,采集原型观测试验数据,依据现行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提出的计算公式,对沉沙池泄空冲洗、溯源冲洗和沿程冲洗三阶段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技术改造后两个冲洗式... 有针对性地对大禹渡沉沙池和禹门口沉沙池的主体结构进行技术改造,采集原型观测试验数据,依据现行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提出的计算公式,对沉沙池泄空冲洗、溯源冲洗和沿程冲洗三阶段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技术改造后两个冲洗式沉沙池的泄空冲洗、溯源冲洗、沿程冲洗的平均排沙含沙量、单宽输沙率和水流挟沙力均发生变化,改造后冲沙效果明显优于改造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洗式沉沙池 参数 大禹渡沉沙池 门口沉沙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晓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7-152,共6页
涂山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是禹娶涂山女之地,会诸侯之地,杀防风之地。涂山何在,众说纷纭,文章试图证明此山原本不存在,与嫦娥化蟾的"蜍蟾(蟾蜍)"一样,具有同一语源。禹的妻子涂山氏在文献中又被记载为女娲,"娲"、&qu... 涂山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是禹娶涂山女之地,会诸侯之地,杀防风之地。涂山何在,众说纷纭,文章试图证明此山原本不存在,与嫦娥化蟾的"蜍蟾(蟾蜍)"一样,具有同一语源。禹的妻子涂山氏在文献中又被记载为女娲,"娲"、"娥"同音,女娲与嫦娥原本是同一神,嫦娥化为蟾蜍的另一种形式,是女娲地名化为涂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 蟾蜍 女娲 大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在汾河流域治水的历史考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述杰 雷太宝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9-40,共2页
根据历史典籍考证 ,汾河流域在史前曾有过长时间、大范围的积水期 ,大禹治水很可能是在汾河中下游进行。据地质构造过程分析 ,造成山西省水文情势变化的最大原因是地壳运动。
关键词 治水 历史 地质构造 汾河流域 大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大禹传说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国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3,共6页
有关大禹的叙事自古被作为史实接受,而到上世纪初,"古史辨派"学者对其中许多问题产生怀疑。从近年出土的《遂公盨铭》、《唐虞之道》、《子羔》等文献来看,大禹在春秋以前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事迹模糊、介于人神之间的文化始祖... 有关大禹的叙事自古被作为史实接受,而到上世纪初,"古史辨派"学者对其中许多问题产生怀疑。从近年出土的《遂公盨铭》、《唐虞之道》、《子羔》等文献来看,大禹在春秋以前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事迹模糊、介于人神之间的文化始祖,在后世儒家的话语体系中被逐步改造成一个血统纯正的贤圣帝王。按照福柯所说的知识谱系学的方法去解析大禹传说在先秦的演变,可以得到儒家话语体系中大禹传说被"历史—知识"话语改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话语体系 大禹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故里再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大禹故里问题可以从夏文化分布范围、鲧禹活动区域以及大禹治水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嵩山地区是夏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的"新砦期"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嵩山南北分布广泛,且有先后发展关系,聚落分布密集;文献记载鲧、大... 大禹故里问题可以从夏文化分布范围、鲧禹活动区域以及大禹治水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嵩山地区是夏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的"新砦期"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嵩山南北分布广泛,且有先后发展关系,聚落分布密集;文献记载鲧、大禹在嵩山周围活动,"禹都阳城"与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大禹首先在嵩山地区治理洪水,河济地区是大禹治理洪水的重要区域,但不是夏族的兴起地,综合以上分析,大禹故里在嵩山地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故里 夏文化范围 大禹治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时期大禹形象的演变——以儒墨诸子文献为中心
17
作者 朱君杰 赵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纵观先秦至两汉的大禹形象,可以用从"人"到"神"来加以概括。而大禹形象的"神"化,便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之前,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大禹基本上还是一个"人"的形象,而从战国诸子开始,尤其是... 纵观先秦至两汉的大禹形象,可以用从"人"到"神"来加以概括。而大禹形象的"神"化,便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之前,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大禹基本上还是一个"人"的形象,而从战国诸子开始,尤其是在儒家墨家的记载中,大禹的形象便渐渐被"神"化。但是战国时期对大禹的"神"化,还仅仅是"神"化大禹的道德、大禹的功绩,与后世将大禹彻底神化为一个法力高强的神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大禹 神化 儒家 墨家 形象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文化和绍兴名人旅游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常颖 《绿色科技》 2016年第9期207-208,共2页
指出了绍兴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从绍兴名人文化旅游现状出发,以大禹陵为例,研究了大禹文化的价值、大禹精神的内涵和大禹名人文化旅游的效益,提出了加强绍兴名人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使其品牌形象进一步... 指出了绍兴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从绍兴名人文化旅游现状出发,以大禹陵为例,研究了大禹文化的价值、大禹精神的内涵和大禹名人文化旅游的效益,提出了加强绍兴名人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使其品牌形象进一步明确,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 名人 文化旅游 大禹 祭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早期族群交流看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史实依据
19
作者 李玲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121,共6页
大禹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这种情况有其早期史实依据,并且是以夏族群对周边族群的征服为基础的。此外,大禹传说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丰满和地域扩大还有其他的原因:首先,大禹族群在治水或征战过程中的迁播是大禹传说地域扩大化的重... 大禹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这种情况有其早期史实依据,并且是以夏族群对周边族群的征服为基础的。此外,大禹传说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丰满和地域扩大还有其他的原因:首先,大禹族群在治水或征战过程中的迁播是大禹传说地域扩大化的重要途径。其次,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华夏民族形成引发的民族认同是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意识形态基础。最后,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的推崇和祭祀是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交流 大禹传说 多地发生 史实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植水利情怀,传承大禹精神——《水利百年丛书》
20
作者 朱婵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华夏文明灿烂辉煌,上下五千年历史征程浩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同江河湖海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为回顾来路,绍继前贤,继承中华治水文明,弘扬水利精神、中国精神,河海大... 华夏文明灿烂辉煌,上下五千年历史征程浩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同江河湖海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为回顾来路,绍继前贤,继承中华治水文明,弘扬水利精神、中国精神,河海大学精心组织策划了《水利百年丛书》。《水利百年丛书》包括《百年百“工”》《百年百“禹”(第一辑)》。《百年百“工”》选取了我国百座典型水工程,通过对其开发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介绍,使读者对我国水工程百年艰辛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且兼顾了不同水工程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 经济社会效益 大禹精神 水利 发展历程 河海大学 精心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