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1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巴山木竹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黄玉龄 舒彦 +7 位作者 刘媛 王凤梅 谭晋超 朱大鹏 刘坤 方婷婷 袁施彬 王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8,共13页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不仅是大熊猫共生微生物的直接来源,还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主食竹的生长发育来间接影响大熊猫的健康。因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核心分布区内巴山木竹Bashania f...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不仅是大熊猫共生微生物的直接来源,还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主食竹的生长发育来间接影响大熊猫的健康。因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核心分布区内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为研究地点,采集冬春两季的土壤样品,通过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基因测序,解析栖息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群落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真菌则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2)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均为冬季显著大于春季(P<0.05),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3)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均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共鉴定出21个关键菌群。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同时揭示微生物间的互作信息,为大熊猫栖息地微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巴山木竹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穆秀鑫 孙鸿鸥 +5 位作者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49,共6页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地灾影响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森林砍伐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
4
作者 李辉 张群艳 +4 位作者 蒲冠桦 尹华康 付励强 毛泽恩 张晋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200,共10页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 【目的】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1)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砍伐 森林恢复 移动窗口法 大熊猫栖息地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5
作者 张立 《绿色中国》 2024年第17期48-52,共5页
四川来过很多次,盛夏还是头一回。落地成都,未做停留,即刻前往此行的目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一个在书本上、杂志上、电视里出现过无数次,也神往过无数次的名字。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 四川来过很多次,盛夏还是头一回。落地成都,未做停留,即刻前往此行的目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一个在书本上、杂志上、电视里出现过无数次,也神往过无数次的名字。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审议通过,根据遗产遴选标准(x),将中国申报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自然遗产 遴选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立陶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被引量:49
6
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3 位作者 谭迎春 周小平 王鹏彦 张和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8,共6页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卧龙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不同的坡向其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西>北>东>南,物种多样性指数H′、D呈现西>南>北>东的递降格局,均匀度指数Jsi呈现南>西>东>北的递降格局。在不同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且42·9%群落中乔木层大于灌木层、64·3%群落中乔木层大于草本层、92·9%群落中灌木层大于草本层,落叶针叶林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但其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层。在同一或不同生长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大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栖息地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军锋 李天文 +2 位作者 金学林 刘学军 吴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2,共5页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盖度 郁闭度 生长状况 乔木 灌木 坡向 生产活动 质量状况 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巴山木竹生物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党坤良 陈俊娴 +1 位作者 孙飞翔 周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16-3824,共9页
巴山木竹是秦岭大熊猫冬、春季食物的主要来源,其生长状况、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与大熊猫的生存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巴山木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巴山木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适宜立地条件,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选... 巴山木竹是秦岭大熊猫冬、春季食物的主要来源,其生长状况、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与大熊猫的生存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巴山木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巴山木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适宜立地条件,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选取54块样地,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巴山木竹生物量进行了测定。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巴山木竹生物量亦存在较大差别;巴山木竹生物量在其分布区内随海拔的升高而呈规律性变化,1500—1700 m为最适分布区域,其生物量最大;坡度越大生物量越小,陡坡不适宜竹林的生长;上坡位不利于竹林生长,而中、下坡位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坡向对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均适宜巴山木竹生长;在落叶阔叶和针阔混交林中,当林冠郁闭度>0.6时,竹林生长减弱。在这些立地因子中,影响巴山木竹生物量积累的主导因子是坡位和林冠郁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巴山木竹 生物量 立地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玉波 王梦君 李俊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由于森林砍伐、道路建设、农地扩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保护区范围之外的大熊猫栖息地。以平武县木皮藏族乡为例,综合利用遥感图像解析、GIS空间分析以及地面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999-2... 由于森林砍伐、道路建设、农地扩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保护区范围之外的大熊猫栖息地。以平武县木皮藏族乡为例,综合利用遥感图像解析、GIS空间分析以及地面调查的方法,研究了1999-2009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情况。Landsat TM卫星图像的解译结果表明,2009年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10.87%、4.40%和40.24%,灌木林和草地/耕地的面积则下降了10.74%和33.24%。植被转化矩阵表明这一时期各个植被类型间的变化趋势是农田/草地→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当地商业采伐活动全部停止,伐区运输木材的公路减少了12.7km(74.71%),退耕还林对当地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挤出作用使得高山居民点的居民向山下转移。基于社区的保护项目帮助农户装备了沼气池等节柴设施,薪柴消耗量由1999年的5675kg/户减少到2009年的2736kg/户,但高山居民点的节柴设施的装备率与沟谷居民点相比差异显著。随着各个干扰因子的强度和范围下降,当地植被向着有利于大熊猫利用的方向演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质量均发生了改善。表征栖息地质量的栖息地指数HSI由0.74上升到0.80,增长了7.88%。"最适宜"栖息地面积由1999年的4671.63hm2上升到2009年的6020.28hm2,增加了28.87%。栖息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999年的1.29下降为2009年的1.18,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但是不同适宜度栖息地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最适宜"栖息地的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其他适宜性较低的栖息地斑块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10a间木皮乡的大熊猫栖息地中的低质量部分向高质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是消除或减少各种干扰的过程。天保工程消除了大规模商业砍伐这一对大熊猫栖息地威胁最大的干扰,而退耕还林工程则通过减少高山居民点的人口来减少人类对森林的压力,间接促进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未来应该开展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情况,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项目 大熊猫栖息地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宇超 李为民 +4 位作者 张燕 黎斌 周亚福 卢元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42-2551,共10页
为了揭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稳定性现状,于佛坪和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各设置1条样线,每条样线上按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4个500m^2(20m×25m)典型样地(共计60个)进行样方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基础上,选取分布最广且具... 为了揭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稳定性现状,于佛坪和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各设置1条样线,每条样线上按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4个500m^2(20m×25m)典型样地(共计60个)进行样方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基础上,选取分布最广且具有代表性的16个群落类型林地,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对其优势种更新、林地质量、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性、土壤肥力、保护程度6个方面对各群落类型林地的植物群落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栓皮栎群落林下的幼苗和幼树数量相对最多,隶属函数最大,其更新能力较强;华山松群落林下的幼苗和幼树数量为零,其更新能力最差。(2)华山松和油松混交林群落林地的立木蓄积量、平均高度、枯落物厚度等3个隶属函数平均值最高,其林地质量相对最好;油松和锐齿槲栎混交林则相反,林地质量相对较差。(3)群落林地土壤肥力6项指标分析显示,太白红杉林隶属函数值最大,土壤肥力相对较高,而板栗林、亮叶桦林隶属函数较小,土壤肥力相对最低。(4)群落林地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铁杉林隶属函数最大,物种多样性表现更为突出,太白红杉林隶属函数值最小,其物种多样性表现相对最差。(5)铁杉林林地群落的复杂性3个方面隶属函数相对最高,复杂性最高,太白红杉则相对最低。(6)太白红杉、巴山冷杉因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域,群落林地的保护程度最高,而毛栗林、亮叶桦因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的实验区,保护程度最差。(7)综合对比6个指标隶属函数发现,16个群落林地的稳定性由大到小顺序为:铁杉林>短柄枹栎林>太白杨林>华山松林>锐齿槲栎林>巴山冷杉林>白桦林=红桦林>油松+华山松=牛皮桦林>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油松林>太白红杉林>栓皮栎林>板栗林>亮叶桦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熊猫栖息地 森林群落 隶属函数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农户生态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玉波 王梦君 +1 位作者 李俊清 何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569-3575,共7页
大熊猫栖息地正面临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威胁,如何减少这些威胁成为保护大熊猫这一生态旗舰物种的关键。通过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帮助其进行生计替代和能源替代,以减小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以... 大熊猫栖息地正面临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威胁,如何减少这些威胁成为保护大熊猫这一生态旗舰物种的关键。通过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帮助其进行生计替代和能源替代,以减小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以120个项目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生态补偿项目对生活在关键生态区域内农村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农户对林地和草地生态占用最大,能源替代可以大幅降低农户的薪柴消耗水平,从而降低农户对林地的生态占用。通过调整农户的牲畜养殖模式,减小了放牧对草地资源的压力和对草地的生态占用。农户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2.7346hm2减小至2007年的1.6325hm2,对周边环境的压力降低,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生计替代 能源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作为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宏伟 康东伟 +4 位作者 康文 李洁 李俊清 赵联军 王小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3,共7页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植株数(H>5m)等均高于原始林。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栖息地成熟度等均低于原始林。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来看,人工林对上层林木结构恢复快,但密度大,胸径变异小,栖息地盖度偏高,限制了林下植物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密度小、生物量低,更新能力差。而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均达不到大熊猫取食要求,且干扰严重。说明人工林未能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大熊猫栖息地 群落结构 主食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艳萍 申国珍 李景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93-198,共6页
科学全面地评价大熊猫栖息地对掌握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与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相关中英文文献共计119篇,阐述了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整合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主要体现... 科学全面地评价大熊猫栖息地对掌握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与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相关中英文文献共计119篇,阐述了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整合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干扰和其他因素;评价指标整合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栖息地因子、植物群落多样性、景观格局及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更规范、更合理地开展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估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干扰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1 位作者 任艳林 马宇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19,共5页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 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 ,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 ,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 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 ,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 ,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相关 .林冠层的干扰严重影响着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和结构 .树干的风倒、掘根和折干形成了林窗 ,而林窗的形成在过去 2 0 0a时期内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小尺度过程 .树倒和折干使林木平均每 6a有一个生长释压 .林窗促进了树木的更新 ,并使得林木林冠组成能够得以维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亚高山针叶林 干扰 森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自然遗产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以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婷 马月伟 +3 位作者 吴梦 康夏夏 覃方铭 牛安逸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2-157,共6页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边缘带范围内400家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受遗产保护影响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并探讨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边缘带范围内400家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受遗产保护影响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并探讨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满意度群体特征;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遗产保护的影响,经济收入、工作和劳动条件、交通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收入,最小的是交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生活满意度 LOGISTIC回归分析 大熊猫栖息地 夹金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边坤 刘楚光 王开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177,共6页
采用样方法,在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布设63个植被样方,分析其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同植被类型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均... 采用样方法,在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布设63个植被样方,分析其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同植被类型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均匀度指数在各个群落之间的变化较小,多样性指数Simpson的变化趋势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不同坡向中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变化相似,其趋势为东>南>西>北,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呈现出南>东>北>西的变化规律,均匀度指数较稳定,变化不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大熊猫栖息地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山系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家德 高天雷 张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52-56,共5页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岭 大熊猫栖息地 廊道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明坤 许戈 +6 位作者 冯涌 刘亮 周大松 陈治兴 杨静 王恋 王新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11,共7页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 大熊猫栖息地 分区 景观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FRAGST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冷杉属植物群落与大熊猫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兴良 杨文静 +12 位作者 刘杉 蔡蕾 冯秋红 李旭华 潘红丽 文智猷 方懿 贾程 杜忠 严刚 刘千里 张利 张志才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20,共20页
冷杉属(Abies)物种组成的森林是我国特有的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分布着以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巴山冷杉(A.f argesii)、岷江冷杉(A.faxoniana)、冷杉(A.fab... 冷杉属(Abies)物种组成的森林是我国特有的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分布着以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巴山冷杉(A.f argesii)、岷江冷杉(A.faxoniana)、冷杉(A.fabri)、长苞冷杉(A.georgei)和川滇冷杉(A.forrestii)为主要建群种的原始森林类型,成为大熊猫等野生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本文从植物地理学角度,研究冷杉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冷杉属植物群落与大熊猫分布的联系,阐明了冷杉属建群种群落及其主食竹亚层种类组成特征,以及冷杉属建群种森林类型成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环境的内在联系,可以为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主食竹基地建设、走廊通道重建以及栖息地环境构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冷杉属 分布格局 食料竹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间接遥感方法探测大熊猫栖息地竹林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卞萌 汪铁军 +2 位作者 刘艳芳 费腾 Andrew K.Skidmore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24-4831,共8页
竹子是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探测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点,并为评估其栖息地适宜性、破碎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熊猫的主食竹大都生长于林下,直... 竹子是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探测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点,并为评估其栖息地适宜性、破碎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熊猫的主食竹大都生长于林下,直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很难实现对其分布密度的探测。以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两大优势竹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例,在运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取空间连续的环境变量时,引入了林上和林下的光照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竹种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竹子密度的预测模型,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林下竹子密度的绘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林下竹子的分布状态,对两种竹子的密度预测精度均可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巴山木竹 秦岭箭竹 大熊猫栖息地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光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