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的雉类多样性与分布
1
作者 郑雄 廖亮 +11 位作者 曾详波 赖緖林 张俊先 赵卫红 王戈 张鑫 朱洪民 陈竺 黄科 余家华 李生强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64-72,共9页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利用样线法、痕迹法、访问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的雉类物种开展调查,同时收集整理该区域2017年以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共记录到11种雉类,包括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利用样线法、痕迹法、访问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的雉类物种开展调查,同时收集整理该区域2017年以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共记录到11种雉类,包括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2种国家I级以及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尾虹雉、红喉雉鹑、红腹锦鸡、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我国特有种。绿尾虹雉被IUCN评为“易危(VU)”等级。藏雪鸡、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和雪鹑(Lerwa lerwa)3种雉类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不同调查方法下均发现绿尾虹雉、红腹角雉、血雉的遇见率较高且分布植被类型多样。不同区域雉类多样性上,绵竹区域(8种)>狮子王峰区域(6种)=什邡区域(6种)=小木岭区域(6种)。绿尾虹雉和血雉在4个不同调查区域均有分布,但绿尾虹雉主要在狮子王峰区域分布;红喉雉鹑、藏雪鸡和高原山鹑目前仅在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灰胸竹鸡和勺鸡主要在什邡、绵竹和小木岭区域分布;雪鹑仅在绵竹和狮子王峰区域发现有分布;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仅在绵竹区域发现有分布。本研究表明不同调查方法均适用于该区域的雉类物种资源调查,研究结果为后续雉类物种的精准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 雉类 多样性 分布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户外解说系统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为例
2
作者 雍怡 《绿色中国》 2025年第9期26-31,共6页
缘起与发展,国家公园和自然教育2010年前后,以《林间最后的小孩》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主题书籍的引进和出版,掀起了社会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反思,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然之友、根与芽等机构为代表的环保公益组织,在引入国际... 缘起与发展,国家公园和自然教育2010年前后,以《林间最后的小孩》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主题书籍的引进和出版,掀起了社会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反思,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然之友、根与芽等机构为代表的环保公益组织,在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内自然教育的一线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全国各地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项目和活动,“自然教育”“自然学校”等概念也进入公众的视野,直至2013年首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厦门举办,标志着自然教育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王朗片区 户外解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3
作者 敏正龙 滕继荣 《甘肃林业》 2025年第2期28-32,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启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新阶段,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以保护大熊猫为代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启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新阶段,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以保护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为目的,确保了园区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和恢复,体现了国家对大熊猫生态保护的决心和成就,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多样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甘肃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濒危保护植物现状及保护对策
4
作者 刘圆圆 董鹏瑞 +2 位作者 周丌航 刘贤安 李雪杨 《现代园艺》 2024年第8期145-147,150,共4页
濒危保护植物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和维持地球生态安全的基础,既是保护生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资料整理基础上主要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国家濒... 濒危保护植物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和维持地球生态安全的基础,既是保护生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资料整理基础上主要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国家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保护等级、主要分布、海拔等资料进行调查探究。结果表明,卧龙片区内国家濒危保护植物46种,其中一级濒危保护植物2种,二级濒危保护植物44种。总结出卧龙片区内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分布区域面临着空间狭窄、环境气候变化大、自然更新能力弱、人类活动干扰大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就地保护、加强研究、生态监测、宣传教育等对策,这些对策具有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社会意识与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卧龙片区 濒危保护植物 濒危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原保护区外)大熊猫及其同域野生动物初步调查
5
作者 李蓉 唐亮东 +5 位作者 司光程 王磊 付强 马建洪 樊星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0-33,共14页
2021年9月~2022年6月,利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内、原鞍子河保护区外的区域开展调查,共完成47条调查样线,布设47台红外相机,累计854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24101条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独立有效记录302... 2021年9月~2022年6月,利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内、原鞍子河保护区外的区域开展调查,共完成47条调查样线,布设47台红外相机,累计854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24101条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独立有效记录3029次。共识别出4目12科24种兽类与4目8科17种鸟类。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3种和16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拍摄到的猕猴(Macaca mulatta)为崇州市首份红外相机影像,调查到的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为整个崇州市首次分布记录。共在5条样线上发现了6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粪便痕迹,在6个2 km×2 km调查网格中的7个相机位点上拍摄到大熊猫影像,样线遇见率为10.64%,相对多度指数RAI=0.18,整体网格占有率达17.02%,主要分布在1800~2400 m海拔段的混交林和竹林生境中。研究发现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水鹿(Rusa unicolor)的样线遇见率、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均排在前列,不同功能分区均有较多鸟兽物种分布,主要分布在山腰(1100 m以上海拔段)及以上区域的混交林生境中,主要集中在靠近原鞍子河保护区的区域,而九龙沟区域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后续针对性保护和管理策略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鞍子河保护区 大熊猫 同域野生动物 多样性 相对多度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环境源大肠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小艳 杨梅 +7 位作者 燕霞 侯蓉 肖梅 王劲松 刘圣 王路才 张文平 黄虹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0-442,共13页
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点,防止大肠杆菌在该区域造成流行性疫病,探明该区域野生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2022年8—9月采集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内野生动物粪便、水及土壤样品共... 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点,防止大肠杆菌在该区域造成流行性疫病,探明该区域野生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2022年8—9月采集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内野生动物粪便、水及土壤样品共计243份,采用16S rRNA、K-B法、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法和PCR技术对该区域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实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3份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86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35.39%;该区域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52.33%),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1.16%~9.30%),对头孢他啶、氯霉素、氟苯尼考、甲氧苄氨嘧啶均敏感;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其中多重耐药类(83.14%)、磺胺类(55.52%)、四环素类(48.52%)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为26.16%~35.72%;分离株携带1~6个毒力基因,irp2检出率(91.86%)最高,其次为ompA、ibeB和tsh(检出率分别为55.81%、69.77%和52.33%),FyuA、fimH和PapA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7.44%、19.77%和1.16%);86株大肠杆菌中均未检出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本研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环境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 大肠杆菌 流行情况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
7
作者 沈文婕 康宇杰 +3 位作者 张晓凡 刘延国 周晓慧 李景吉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9081-9093,共13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探究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运用The...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探究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运用Theil Sen斜率、Mann-Kendall趋势分析以及地形差异修正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EVI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0.0019/a),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2)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EVI改善区面积占比(73.99%)远大于植被退化区(12.72%),其中,阔叶林改善区面积占比最大(83.35%),草甸退化区面积占比最大(17.83%)。(3)植被EVI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向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草甸与海拔(P<0.01)、坡度(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针叶林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阔叶林、灌丛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4)植被明显改善区主要分布在2500m以下、坡度为15°—25°的阴坡山区,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在3000—3500m之间、坡度小于15°的东南坡山区。研究揭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为复杂地形下大熊猫栖息地植被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性别鉴定新方法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8
作者 罗丽君 金曦玮 +7 位作者 王宇航 尼玛扎西 王涛 周眉 蒋忠军 李仁贵 冉江洪 张修月 《四川动物》 2025年第5期481-493,共13页
2023—2024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96个调查网格中收集到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鲜粪便34份,基于8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D-loop区建立个体遗传档案。基于微卫星数据,结合线粒体D-loop序列在片区内鉴定到10只大熊猫。... 2023—2024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96个调查网格中收集到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鲜粪便34份,基于8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D-loop区建立个体遗传档案。基于微卫星数据,结合线粒体D-loop序列在片区内鉴定到10只大熊猫。为进一步优化基于粪便DNA的大熊猫性别鉴定方法,本研究基于X染色体釉原蛋白基因开发了1对新的性别鉴定引物(SEX),该引物成功鉴定出10只个体的性别,即5雄5雌,该引物对粪便DNA扩增稳定、效果好,能有效用于野生大熊猫种群性比分析。在识别到的个体中共鉴定到线粒体D-loop序列3个单倍型,8个多态性位点,单倍型多样性为0.21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11;8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为0~0.901,观测杂合度为0~0.889,有7个位点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表现为杂合不足;种群平均近交系数为0.571。研究表明,本区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性比为1∶1,近交情况较严重,有遗传丢失的风险,应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 大熊猫 个体识别 性别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