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ler等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ler等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谱和铅直位移谱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铜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谱一致。作者推测了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谱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近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能量谱 相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Ⅱ.剪切和拉伸(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徐启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05-414,共10页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分Ⅰ中提出的推测。分析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沿着内波(尤其是惯性内波)的一个等势密度面的作用,提出了一种产生大洋细结构的可能物理机制。它有些类似于表面波动力学中的风生漂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近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剪切谱 拉伸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Ⅲ.对混合过程动能耗散的估计(英文)
3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7-14,共8页
继第部分之后研究了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由f~的作用所致的剪切不稳定引起的破碎机制。物理上,该机制很象存在由风应力所致薄表面涡旋漂流层时表面波的破碎与饱和过程。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的破碎产物与小尺度湍流一起形成了混合块,它... 继第部分之后研究了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由f~的作用所致的剪切不稳定引起的破碎机制。物理上,该机制很象存在由风应力所致薄表面涡旋漂流层时表面波的破碎与饱和过程。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的破碎产物与小尺度湍流一起形成了混合块,它与Gregg等人(1986)的持久混合观测结果一致。依据Thorpe(1973)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个估计湍流动能耗散率和消衰时间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剪切不稳定中近惯性内波在湍动耗散中起了关键作用,而惯性内波引起非常弱的湍动耗散。使用内波能量谱的标准总能量密度估计出的近惯性内波的耗散率和消衰时间与PATCHEX测量结果非常一致。文中还讨论了几个与此破碎机制有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近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湍流 动能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又毓 范植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4-538,共5页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大洋环流模式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 温度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