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的准确度评估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秀敏 魏泽勋 +2 位作者 吕咸青 王永刚 杨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采用南海海域60个验潮站和22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的调和常数资料,对比了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四种全球大洋潮汐模式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在南海的准确度。为了准确评估这四种大洋潮汐模式... 采用南海海域60个验潮站和22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的调和常数资料,对比了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四种全球大洋潮汐模式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在南海的准确度。为了准确评估这四种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不同区域的准确度,本研究将南海分成了8个区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和东部区域,4个分潮都是DTU10准确度最高;南部区域,M2和O1分潮GOT00.2的偏差最小,S2和K1分潮DTU10的偏差最小。总体而言,在进行南海潮汐数值模拟选择开边界条件时,建议以DTU10模式为主,并利用GOT00.2模式作适当调整。还简单分析了南海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潮汐模式 南海 验潮站 卫星高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中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海面温度对西风爆发的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海龙 李薇 +1 位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84,共14页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Response Experiment)浮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中暖池海区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对西风爆发(WWB)的响应。在第一次WWB过程中,模拟与观测的主要差异在WWB期间,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模式中由下沉运动引起的增温和由强的纬向温度梯度引起的暖平流。初步认为下沉增温可能是差分格式本身和模式分辨率不足造成的。从热量平衡的结果看,第二次WWB事件的模拟比第一次更成功,两次差异可能与两次WWB事件的季节背景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爆发 大洋环流模式 西太平洋 暖池 热量平衡 海面温度 风应力 海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在北印度洋潮汐预报准确性的评估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经东 张文静 +4 位作者 刘春笑 郑后俊 朱首贤 史剑 聂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评估DTU10、TPXO8、GOT00.2和NAO.99b 4个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对北印度洋潮汐的预报能力,采用英国海洋资料中心提供的海区中部和沿岸站潮汐调和常数资料,检验了这些模式4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准确度。它们的各分潮调和常数... 为评估DTU10、TPXO8、GOT00.2和NAO.99b 4个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对北印度洋潮汐的预报能力,采用英国海洋资料中心提供的海区中部和沿岸站潮汐调和常数资料,检验了这些模式4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准确度。它们的各分潮调和常数资料准确度都比较高,振幅绝均差的最大值仅5.61 cm,迟角绝均差的最大值仅9.13°。这些模式的调和常数给出潮波传播特征差别不大。基于这些模式提供的调和常数,分别建立了北印度洋4、8和16分潮潮汐预报模型,将预报结果与中国海事服务网提供的沿岸24个站潮汐表资料进行对比。各模式的8分潮(M_2、S_2、N_2、K_2、K_1、O_1、P_1、Q_1)潮汐预报模型均优于4分潮(M_2、S_2、K_1、O_1)潮汐预报模型,NAO.99b模式可以提供16分潮(M_2、S_2、N_2、K_2、K_1、O_1、P_1、Q_1、MU_2、NU_2、T_2、L_2、2N_2、J_1、M1、OO_1)潮汐预报模型,但是对预报结果改善不明显;在各模式中,GOT00.2模式的8分潮潮汐预报模型对北印度洋沿岸的预报效果最好,平均绝均差为14.9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大洋潮汐模式 潮汐调和常数 潮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又毓 范植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4-538,共5页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大洋环流模式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 温度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大洋潮波特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沈春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杜凌 李磊 李培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9,共7页
对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P)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得到4个主要分潮(M2,K1,S2和O1)的调和常数,并与5个全球大洋潮波模式的模拟结果和138个验潮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在深水大洋,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与潮... 对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P)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得到4个主要分潮(M2,K1,S2和O1)的调和常数,并与5个全球大洋潮波模式的模拟结果和138个验潮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在深水大洋,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与潮波模式模拟结果较一致;模拟出的无潮点的个数和位置也较一致;半日分潮模拟结果比全日分潮要好。5个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振幅的绝对偏差在1.0 cm左右,迟角的绝对偏差在10(°)左右。在陆架浅海,不同模型结果差异相对较大。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比模式模拟结果普遍偏小,尤其在陆架浅海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EX/Poseidon卫星 大洋潮波模式 世界大洋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洋深层暖水传递系统
6
作者 Haupt B J 高莉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5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模式 大洋环流 深层暖水传递系统 温暖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洋流对外强迫响应敏感度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光泽 张铭 李崇银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海表流场对外强迫(风应力和海表热通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其对该类外强迫异常响应的敏感性以及较敏感区域。在确认本文所用的海洋环流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表层海洋流场的气候状态之后,通过几个敏感性试验与控制(对照)...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海表流场对外强迫(风应力和海表热通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其对该类外强迫异常响应的敏感性以及较敏感区域。在确认本文所用的海洋环流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表层海洋流场的气候状态之后,通过几个敏感性试验与控制(对照)试验结果的比较,发现海洋表层环流对海表风应力异常响应的敏感区域主要在赤道附近及大洋西边界海区;相对于热带外地区,热带海域(20°S~20°N)的风应力异常对于大洋表层环流的变化有着更重要的显著作用,它不仅会导致热带海域表层流场有较大的变化,对中高纬海区的表层流场特别是西边界流也有明显影响;海洋表层环流对海表热通量异常的响应除了在赤道附近海域明显之外,在中高纬海区也十分显著;在外强迫有同等异常幅度(20%)的情况下,大洋西边界海域对热通量的响应明显要强于对风应力的响应。此外,热通量异常还对南太平洋东海岸的洋流和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大洋环流模式 风应力异常 热通量异常 表层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潮波特征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春 左军成 +1 位作者 张建立 朱春琳 《海洋预报》 2008年第2期42-50,共9页
本文对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得到4个主要分潮(M2、K1、S2和O1)的调和常数,将其与全球大洋潮波模式TPXO6.2的模拟结果以及太平洋中48个验潮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比较,得出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与潮波模式模拟结... 本文对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得到4个主要分潮(M2、K1、S2和O1)的调和常数,将其与全球大洋潮波模式TPXO6.2的模拟结果以及太平洋中48个验潮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比较,得出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与潮波模式模拟结果总体比较一致。模拟出的无潮点的位置和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有差异,且K1和O1分潮差异较大。与站点结果比较表明TPXO6.2模式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观测结果的振幅绝对偏差小于2cm的站点的百分比达到85%,迟角绝对偏差小于40°的站点的百分比达到70%以上,比高度计资料直接分析结果精确;矢量均方根误差比较表明,太平洋中部结果比整个太平洋结果准确,太平洋矢量均方根误差的值和其他研究者、其他模式的结果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EX/Poseidon卫星 大洋潮波模式 调和常数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孟连—曼信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若干问题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义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i001,共10页
昌宁—孟连带作为古特提斯主洋盆 (多岛洋 )的观点 /模式的提出 ,已在国内外引起强大反响和争论 ,由于形成观点和建立模式所依据的资料很多来自孟连县曼信及相邻地区。因此该区的有关地质构造问题 ,自然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笔者... 昌宁—孟连带作为古特提斯主洋盆 (多岛洋 )的观点 /模式的提出 ,已在国内外引起强大反响和争论 ,由于形成观点和建立模式所依据的资料很多来自孟连县曼信及相邻地区。因此该区的有关地质构造问题 ,自然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笔者对这些地区长期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发现许多资料不支持大洋模式 ,尤其是原来建立模式时所依据的地层系统中尚存在若干重要的遗漏和错误。笔者初步认为 :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不是大洋沉积 ;地层中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 ,地层系统需要重新厘定。本文在详细介绍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晚古生代地层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地层 若干问题 南部 西昌 地层系统 晚古生代 古地理环境 古特提斯 相邻地区 地质构造 野外观察 大洋模式 沉积间断 重新厘定 详细介绍 多岛洋 国内外 孟连县 沉积相 洋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应力对印度洋上层环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晓勇 张铭 《海洋预报》 2005年第3期17-24,共8页
利用10aECMWF风应力资料强迫LASG/IAP L30T63大洋环流模式,模拟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1982年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模式很好地模拟印度洋的季节变化;模拟的印度洋偶极子指数与实际资料大体上相似,但并非一一对应,且存在... 利用10aECMWF风应力资料强迫LASG/IAP L30T63大洋环流模式,模拟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1982年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模式很好地模拟印度洋的季节变化;模拟的印度洋偶极子指数与实际资料大体上相似,但并非一一对应,且存在2~4月滞后,振幅也小于资料分析的结果;对1982年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做个例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以及消亡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应力 大洋环流模式 印度洋偶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年代际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晓妮 俞永强 刘海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1-1482,共12页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显示了全球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同时也表现在热带太平洋上最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ENSO的年代际变化上。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观测资料分析中显示了全球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同时也表现在热带太平洋上最重要的海气耦合现象ENSO的年代际变化上。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简称LICOM),对ENSO的年际以及年代际变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LICOM基本能够模拟出ENSO年际变化的特征,通过对海洋上层热含量的计算以及对热量和质量输送的变化分析,能够看到模式中ENSO循环中的反馈机制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同时,作者还发现模式能够重现ENSO循环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例如周期、传播方向和冷暖事件不对称性等特征的模拟也基本接近观测事实,其中重点分析了冷暖事件的不对称性与非线性加热(NDH)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还发现EN-SO的强度、不对称性与海洋内部的非线性过程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模式模拟与观测结果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环流模式 ENSO 年代际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环流振荡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
12
作者 吕庆平 张瑰 +1 位作者 张东凌 张胜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2-590,共9页
利用大洋环流模式,探讨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及北太平洋环流振荡模态(NPGO)形成的直接原因。对控制试验模拟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发现第二模态类似于经典NPGO模态,说明采用该模式研究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是... 利用大洋环流模式,探讨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及北太平洋环流振荡模态(NPGO)形成的直接原因。对控制试验模拟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发现第二模态类似于经典NPGO模态,说明采用该模式研究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是可行的。在控制试验基础上,通过改变大气强迫场设计了一系列敏感试验,发现大气强迫场为NPGO模态正强年的合成场时,所得SST异常场能较好再现NPGO空间特征,说明海洋状态强烈依赖于大气强迫,大气强迫是造成NPGO的直接原因;对大气强迫场中的动力强迫、热力强迫等物理量进行不同配置进行试验,发现风场动力强迫对NPGO的影响最大,是形成NPGO的关键强迫,其中又以纬向风应力的影响居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环流模式 NPGO 大气强迫 海洋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13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