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构造、大洋构造和地球构造研究构想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宗晋 高祥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4,共6页
大陆动力学和大洋动力学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 ,反映处于中期阶段的板块理论正向更加深入、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并走向统一的地球构造学的趋势。中、新生代造山带构造 ,全球高原构造的比较 ,周边洋底构造对欧亚大陆的动力作... 大陆动力学和大洋动力学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 ,反映处于中期阶段的板块理论正向更加深入、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并走向统一的地球构造学的趋势。中、新生代造山带构造 ,全球高原构造的比较 ,周边洋底构造对欧亚大陆的动力作用 ,应是大陆动力学中优先研究的问题。对全球洋底构造的继续探测 ,用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地幔的流动或变形 ,布设海底宽频带地震台阵探测地幔细结构 ,将会提供更多的地球内部过程信息。“地球大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 ,将能推进固、液、气三态地球多球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例如固体地球微动态、固液气三态球层运动的可比较性、不同球层分区性的比较等 ,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大洋构造 多球层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地质学的主要构造问题
2
作者 Ю·А·科西金 郭玉琨(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6年第1期4-8,共5页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激动人心的大洋构造问题,它们可以有许多答案,因而有利于我们对从实践中获取的成果进行不断的充实和检验。这些问题是:一、大洋和陆地的关系А·Д·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写到,宽阔延展的阿尔...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激动人心的大洋构造问题,它们可以有许多答案,因而有利于我们对从实践中获取的成果进行不断的充实和检验。这些问题是:一、大洋和陆地的关系А·Д·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写到,宽阔延展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特提斯褶皱系,以岛屿和水下隆起形式延伸于太平洋水下。他认为这正好说明大洋系统稳定的方向性。根据重力、地震和岩石学资料,他还认为"与陆地相反,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主要是由玄武岩类型的重岩浆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大洋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古生代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1
3
作者 赖绍聪 邓晋福 赵海玲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8-28,共11页
柴达木北缘古生代奥陶纪期间具有大洋构造环境,该蛇绿构造混杂带中浅变质大洋拉斑玄武岩—辉长岩—角闪片岩—榴辉岩代表了不同俯冲深度上的古洋壳残片。
关键词 蛇绿岩 大洋构造环境 柴达木北缘 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黑东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的双增生杂岩及岛弧岩浆岩带的制约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功宇 周建波 +3 位作者 李皓东 陈卓 王红燕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43-2761,共19页
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吉黑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地质组成单元,其东缘和西缘分别平行对称分布着两条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和中生代增生杂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闭合向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质记录。本文对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 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吉黑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地质组成单元,其东缘和西缘分别平行对称分布着两条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和中生代增生杂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闭合向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质记录。本文对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吉黑高压带中的青龙村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青龙村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系列玄武岩,其原岩时代为~260Ma,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对佳木斯地块东缘和西缘分布的大量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以及增生杂岩的研究,本文识别出佳木斯-兴凯地块东、西缘的“双带双弧”结构。“双带”即东缘和西缘平行对称分布的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和吉黑高压变质带,“双弧”则是东缘和西缘同样平行对称分布的早-中二叠世和中-晚二叠世岛弧岩浆岩带。通过对双带双弧的组成、形成时代以及构造背景的研究,进一步为吉黑东部地区晚古生代时期的古大洋构造体制转换提供新的证据,并重建了中亚造山带东缘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黑东部 晚古生代 大洋构造体制转换 佳木斯-兴凯地块 双带双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述功 刘忠臣 吴金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7-583,共7页
1986年10月-1987年5月,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暨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的实测重力资料表明,太平洋型活动陆缘重力异常面貌复杂,空间异常变化剧烈,处于极度不均衡状态。用sixx/x法反演了莫氏面深度,利用水层和地壳引起的垂直引力之和与实... 1986年10月-1987年5月,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暨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的实测重力资料表明,太平洋型活动陆缘重力异常面貌复杂,空间异常变化剧烈,处于极度不均衡状态。用sixx/x法反演了莫氏面深度,利用水层和地壳引起的垂直引力之和与实测的空间异常之差反演了软流层顶界的深度。结果显示,在海沟及其洋侧冷的软流层发生了大规模的沉降,而弧后热的软流层则强烈抬升。在弧沟间隙两侧,软流层这种大规模的差异运动是造成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强烈构造活动及不均衡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大西洋型被动陆缘,以单调的正、负不对称重力异常为主,“地壳的边界效应”在这里表现的较为明显;它缺少大规模的软流层升降运动和其它强烈的构造活动,且已达到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重力异常 构造活动 应力状态 大洋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礁-岛屿类型及其演化模式
6
作者 李浩(编译) 王向军(编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8期16-18,共3页
据板块扩张与热点说新解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板块扩张理论的发展和热点火山说的兴起,环礁-岛屿类型与成因的研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大洋盆地构造演化的观点考虑环礁-岛屿的发育规律和形成机制。近年来,G.A.Scott和G.M.Rotondo运... 据板块扩张与热点说新解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板块扩张理论的发展和热点火山说的兴起,环礁-岛屿类型与成因的研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大洋盆地构造演化的观点考虑环礁-岛屿的发育规律和形成机制。近年来,G.A.Scott和G.M.Rotondo运用这些观点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环礁-岛屿类型及其演化模式,如图1所示,它的演化过程为:1、位于热点或熔融异常区活动的年轻火山岛;2、火山岛已停止喷发活动,受到侵蚀而降低了高度,开始发育裾礁;3、海洼效应与岩石圈负载所引起的隆起相抵消,故无垂向变化,裾礁发育良好;4、岛屿上升,裾礁出露水面,一个新的礁体在浪基面上形成;5、随着洋壳冷却而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洋底深度加大,岛屿下沉,裾礁变为堡礁;6、由于洋壳冷却和软流圈的舒平作用,岛屿继续下沉,环礁发育良好;7、岛屿继续下沉,礁体持续向浪基面生长;8、岛屿终于完全下沉至海面以下,其上发育碳酸盐帽;9、当其随板块运移至软流圈隆起区东南翼时,又再度上升发育环礁;10、当其运移至软流圈隆起区西北翼时,洋壳下降继续发育环礁;11、岩石圈海洼效应使之沉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盆地构造 裾礁 环礁 演化模式 岛屿 堡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