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西北缘大洋斜长花岗岩带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9
1
作者 康磊 校培喜 +3 位作者 高晓峰 王超 杨再朝 奚仁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66-2582,共17页
大洋斜长花岗岩一般作为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发育规模往往较小,目前世界上不与蛇绿岩共生或有成因关系的斜长花岗岩实例较少,关于不发育蛇绿岩的大规模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 大洋斜长花岗岩一般作为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发育规模往往较小,目前世界上不与蛇绿岩共生或有成因关系的斜长花岗岩实例较少,关于不发育蛇绿岩的大规模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论证西昆仑造山带西北缘发育着大规模由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组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带。以该斜长花岗带中奥依塔克岩体和萨罗依岩体为研究对象,测得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22.8±2.2Ma、319.0±1.7Ma,锆石均具较高的正εHf(t)值(11.06~16.93),模式年龄为320~540Ma(平均值为396.1Ma),大于其形成年龄。岩石具低的Al2O3、高Ca O和Mg O含量,强烈的富钠贫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稍亏损或平坦型配分型式,通过与世界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对比,该斜长花岗岩带属于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但相对具负Eu异常,富集K、Rb,亏损Nb、Ta元素。对该大规模斜长花岗岩的成因研究进行了探索,认为该斜长花岗岩带不是传统的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成因,而是在低压(〈0.1GPa)低温(737~781℃)条件下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残留相为斜长石+角闪石±斜方辉石±钛铁矿(无石榴石)。结合区域资料,西昆仑西北缘斜长花岗岩带是在晚石炭世弧后盆地的伸展裂解环境下以乌鲁阿特组(玄武岩夹沉积岩)为代表的早石炭世新生镁铁质洋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斜长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西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优选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伙带 许振强 +7 位作者 姚永坚 沙志彬 吴婵 杨振 李学杰 杨楚鹏 朱荣伟 汪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7-2656,共10页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管事平顶海山 大洋斜长花岗岩 深部地壳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管事平顶海山密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汪俊 王哲 +2 位作者 李书华 高红芳 黄永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1701,共11页
管事平顶海山地理位置处于南海17°N残留扩张脊附近,且东临马尼拉海沟。作为南海中央海盆最大的平顶海山,海山范围内的拖网岩石样品辉石~(40)Ar/~(39)Ar测年和全岩测年结果分别为(32.3±0.5)Ma和(28.9±1.9)Ma,指示其可能... 管事平顶海山地理位置处于南海17°N残留扩张脊附近,且东临马尼拉海沟。作为南海中央海盆最大的平顶海山,海山范围内的拖网岩石样品辉石~(40)Ar/~(39)Ar测年和全岩测年结果分别为(32.3±0.5)Ma和(28.9±1.9)Ma,指示其可能为南海中央海盆年龄最老的海山,这与当前主流研究的南海海盆扩张时间框架(约23.6 Ma)并不一致;且岩石样品全岩分析结果为MORB(mid-ocean ridge basalt)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使得管事平顶海山可能成为进一步认识南海海盆演化历史的重要研究区域。经初步测量得到岩石样品的密度在2.7573~2.9416 g/cm^(3)之间,中位数为2.8465 g/cm^(3)。构建了跨管事平顶海山的多道地震地层速度场,对时间域地震剖面解释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沉积基底结构,结合同测线重力资料开展重震联合建模试验,通过对多种建模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管事平顶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在2.70~2.75 g/cm^(3)之间,不排除海山南部局部区域可能存在密度大于2.80 g/cm^(3)的岩体,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高于南海中央海盆停止扩张后的海山(2.60~2.70 g/cm^(3)),低于洋壳下地壳辉长岩(2.80~2.90 g/cm^(3))。综合考虑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多道地震成像、平顶海山形成原理,认为管事平顶海山可能是南海中央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板内海山演化的产物。要解决板内海山演化过程中大洋斜长花岗岩如何形成的问题,需要探索更为合理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事平顶海山 南海中央海盆 重震联合建模 大洋斜长花岗岩 板内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龄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王晔 李曙光 +1 位作者 裴先治 张国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36-2844,共9页
西秦岭沿天水武山断裂带产出的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由变玄武岩、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以及少量蛇纹岩组成。变玄武岩具有平坦或轻稀土略亏损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_N=0.63~1.24),且不存在Nb、Ta和Ti的负异常,表明它们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变... 西秦岭沿天水武山断裂带产出的关子镇蛇绿混杂岩由变玄武岩、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以及少量蛇纹岩组成。变玄武岩具有平坦或轻稀土略亏损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_N=0.63~1.24),且不存在Nb、Ta和Ti的负异常,表明它们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变中-基性深成岩浆岩包含两种类型:类型Ⅰ显示轻稀土富集((La/Yb)_N>2.2)、具有显著Nb负异常((La/Nb)_N>2.4)的特征,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类型Ⅱ显示轻稀土亏损到略富集((La/Yb)_N=0.44~1.38)、无显著Nb负异常((La/Nb)_N<1.5),这些特征与上述变玄武岩类似,表明它们也是关子镇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蛇绿岩中辉长岩和闪长岩(该闪长岩属"大洋斜长花岗岩类")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534±9Ma和517±8Ma,这反映关子镇蛇绿岩可能为早-中寒武世古洋壳残片。由于西秦岭的天水武山断裂带是东秦岭商丹断裂带的西延并共同被认为是华北和华南陆块之间的主缝合线,上述年龄对理解该带及古秦岭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蛇绿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大洋斜长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东段二郎坪群基性火山岩中浅色岩体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士杰 陈丹玲 +1 位作者 宫相宽 赵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09-2022,共14页
豫西湾潭地区二郎坪群基性火山岩中存在颜色深浅不同的浅色岩体。它们呈透镜状或不规则脉状产出,主要由斜长石(50%~60%)和石英(40%~50%)组成,另含少量黑云母和绿泥石(〈3%)。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浅色岩体主要为英云闪长岩或为... 豫西湾潭地区二郎坪群基性火山岩中存在颜色深浅不同的浅色岩体。它们呈透镜状或不规则脉状产出,主要由斜长石(50%~60%)和石英(40%~50%)组成,另含少量黑云母和绿泥石(〈3%)。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浅色岩体主要为英云闪长岩或为奥长花岗岩,具有高Si、富Na,极端贫K,中等Al,低Fe、Mg、Ti的特点,与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成分特征相似。微量元素方面则显示出富集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岛弧花岗岩特征。在多种主、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中,这些不同颜色的浅色岩体之间及与二郎坪蛇绿岩中的基性火山岩之间都显示出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指示这些浅色岩体与二郎坪蛇绿岩一起形成在弧后盆地环境,是幔源低钾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得到两个斜长花岗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68.5±1.5Ma和470.0±2.6Ma,代表浅色岩体的结晶年龄。该年龄与新近获得的二郎坪群基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475±1.5Ma)一致,表明北秦岭二郎坪群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470Ma的早古生代。二郎坪基性火山岩470Ma的形成时代和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构造属性与秦岭群超高压榴辉岩的原岩年龄(~800Ma)及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截然不同,而且470Ma年龄明显晚于其南侧秦岭群中超高压榴辉岩~500Ma的峰期变质年龄,暗示二郎坪群基性火山岩与其南侧的北秦岭超高压榴辉岩可能无直接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斜长花岗岩 弧后盆地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二郎坪群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