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衙金矿区大沙地岩体地质特征、Sr-Nd-Pb同位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建华 李文昌 +2 位作者 和中华 尹光候 周云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67-2378,共12页
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体位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南部,是矿区内勘查控制的7个主要富碱斑岩体中唯一的隐伏岩体。本文对大沙地岩体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发现大沙地岩体成矿表现出由岩体向外围地层依次发育斑岩型Cu-Au→矽卡岩型Cu(... 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体位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南部,是矿区内勘查控制的7个主要富碱斑岩体中唯一的隐伏岩体。本文对大沙地岩体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发现大沙地岩体成矿表现出由岩体向外围地层依次发育斑岩型Cu-Au→矽卡岩型Cu(Mo)-Fe→热液脉型Au的矿化分带特征,显示出斑岩热液成矿系列特征。大沙地地区较万硐山主矿区相对发育Cu-(Mo)矿化类型而缺乏Au矿化,这可能与大沙地岩体的隐伏性及向深部富集Cu(44.7×10^(-6)~2254×10^(-6))、Mo(3.86×10^(-6)~24×10^(-6))等成矿相关微量元素的特征有关。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铅同位素相对变化较小,^(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在18.691~18.931、15.664~15.703和38.898~39.124之间。(^(87)Sr/^(86)Sr)i含量在0.70753~0.70852之间,ε_(Nd)(t)变化于-6.87^-8.60,Nd同位素二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2))为1.4~1.5Ga,综合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包括大沙地岩体在内的北衙富碱斑岩还具有与滇西地区始新世钾质酸性岩中的角闪岩捕掳体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推测富碱斑岩岩浆可能源自角闪岩相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扬子西缘青藏高原主碰撞向晚碰撞过渡阶段(40~26Ma)挤压转换应力背景下,由地体斜向碰撞形成的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深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则控制了富碱斑岩岩浆的上升和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大沙地岩体 Sr—Nd-Pb同位素 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