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萍乡大江边地区煤矿地质特征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智东 饶玉彬 李昌龙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第8期134-136,共3页
为研究大江边地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分析区内含煤地层、煤层对比及可采性、煤质等煤层特征,综合研究区内聚煤期前古构造和古地理、聚煤期大地构造以及聚煤期后构造变动等成煤条件,指出区内含煤地层为多期次的沉积作用形成。
关键词 萍乡 大江边 煤矿 聚煤规律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江边灌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甫 伍志军 刘秋勇 《湖南水利水电》 2009年第6期26-27,33,共3页
大江边灌区工程是位于祁阳县南部的一项中型水利工程。由于灌区工程的建成输水,加之近40年的运行,诱发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渠系工程和农业生产及生活安全。文章通过对灌区地质环境背景,水利工程状况,次生地质灾害初步调查分析论... 大江边灌区工程是位于祁阳县南部的一项中型水利工程。由于灌区工程的建成输水,加之近40年的运行,诱发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渠系工程和农业生产及生活安全。文章通过对灌区地质环境背景,水利工程状况,次生地质灾害初步调查分析论述,为防治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恶化,改善地质生态环境,提出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边灌区 次生地质灾害 防治初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评剧《大江边》人物的理解和人物的体现
3
作者 于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9期152-152,共1页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人物 体现人物 大江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家在大江边
4
作者 潘大林 谭桂铭 《歌海》 2011年第6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大江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师武汉大江边 检阅创作求发展——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剧目述评
5
作者 蒋力 周源 《歌剧》 2014年第12期6-12,共7页
2014年10月29日-11月13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武汉举行,这是时隔3年后全国歌剧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本届歌剧节在全国各地申报的42部歌剧(含音乐剧、歌舞剧胙品的基础上,经过初评,选出16台参评剧目,还安... 2014年10月29日-11月13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武汉举行,这是时隔3年后全国歌剧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本届歌剧节在全国各地申报的42部歌剧(含音乐剧、歌舞剧胙品的基础上,经过初评,选出16台参评剧目,还安排了4台参演剧目。20台剧目共演出38场。按演出时间顺序,这些剧目分别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省歌舞剧院)、《雪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八月桂花遍地开 大江边 木兰诗篇 文化部门 徐占海 中国交响乐团 《白毛女》 时间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大江东去》音乐性与文学性的交融
6
作者 戴传明 《当代音乐》 2025年第1期136-138,共3页
《大江东去》是我国音乐家青主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山之作”。这首作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作,它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又表现出了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不仅如此,这部作品也是音乐... 《大江东去》是我国音乐家青主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山之作”。这首作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作,它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又表现出了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不仅如此,这部作品也是音乐与文学成功交融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音乐要素综合分析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性,再根据歌词和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作品中存在的文学性,最终探索这部作品中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东去》 音乐性 文学性 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大江:“数据控制生产”成本管理实践
7
作者 常建风 段帮英 +2 位作者 肖茂玲 段美译 刘刚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5年第2期18-19,共2页
重庆大江依托数字化成本及生产管理平台,建立了覆盖工程投标、项目实施、过程运营、项目后评价等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重庆大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大江”)坚持“数据控制成本,数据引导生产”的成本管理理念,全面推... 重庆大江依托数字化成本及生产管理平台,建立了覆盖工程投标、项目实施、过程运营、项目后评价等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重庆大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大江”)坚持“数据控制成本,数据引导生产”的成本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数字化建设,持续探索传统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数字化创新型企业的变革,目前已实现数字化成本管理和项目智慧工地管理的全覆盖,是国内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标杆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后评价 数据控制 标杆企业 成本管理制度 工程投标 建设工程 重庆大江 创新型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从人道主义到后人道主义
8
作者 陈众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作为日本反战文学的杰出代表和“九条会”的重要发起人,大江健三郎的战斗精神令人感佩。基于他对日本国民的明敲与暗忧,我曾多次动容地称他为爱国者,却并未使他领情。有一次,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那是2006年9月的一个下午,他一边盯着《别... 作为日本反战文学的杰出代表和“九条会”的重要发起人,大江健三郎的战斗精神令人感佩。基于他对日本国民的明敲与暗忧,我曾多次动容地称他为爱国者,却并未使他领情。有一次,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那是2006年9月的一个下午,他一边盯着《别了,我的书》,一边当着慕名而来的众多读者大声嗔怪我说:“难道你是怕我被日本特务暗杀吗?难道这里有日本特务吗?”我一时无言以对,却服膺于他的睿智。他早就看透了我的忧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日本特务 后人道主义 北京西单 爱国者 发起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背景及演唱分析——以《大江东去》为例
9
作者 王佳 李成龙 郝伟智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3期144-147,共4页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蓝本,以艺术歌曲为音乐体裁和结构框架而创作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诗与乐的完美结合为乐曲增添了诗情画意,拓展了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推动着西方艺术歌曲的本土化、中国化发展。在中国音乐史上...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蓝本,以艺术歌曲为音乐体裁和结构框架而创作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诗与乐的完美结合为乐曲增添了诗情画意,拓展了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推动着西方艺术歌曲的本土化、中国化发展。在中国音乐史上,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层出不穷,而青主所创作的《大江东去》可谓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发展历程为出发点,简要介绍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作者与创作背景,分析此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征与钢琴伴奏,并且从咬字吐字、气息运用、力度控制、情感表达、演唱与伴奏配合、借鉴美声唱法六大方面阐述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 创作背景 演唱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新人啊,醒来吧!》的后人文主义启示
10
作者 许金龙 许若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新人啊,醒来吧!》是大江健三郎于1982年至1983年间相继创作并发表的7篇短篇小说之合集,也是大江文学中最具自传色彩的虚构作品之一。这些短篇虽以松散的时序和主题排布书中,叙事线索却呈现为交织错落的互文结构,看似琐碎的日常经由布... 《新人啊,醒来吧!》是大江健三郎于1982年至1983年间相继创作并发表的7篇短篇小说之合集,也是大江文学中最具自传色彩的虚构作品之一。这些短篇虽以松散的时序和主题排布书中,叙事线索却呈现为交织错落的互文结构,看似琐碎的日常经由布莱克诗句相互勾联,逐渐浮现为渗透着国际政治、日本战后文化和边地神话的细密网络。7篇故事的篇名和章节中所引布莱克的诗句,均采自日本翻译家梅津济美所译《布莱克全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自传色彩 布莱克 大江文学 互文结构 叙事线索 后人文主义 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
11
作者 李璇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141-143,共3页
《大江东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青主根据宋代文人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视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篇之作。这首歌曲成功地将西方声乐体裁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结合,并借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 《大江东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青主根据宋代文人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视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篇之作。这首歌曲成功地将西方声乐体裁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结合,并借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形象表达出了苏轼词中豪迈的气势和怀古之情,全曲旋律质朴、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文章从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入手,继而对歌曲的曲式结构、伴奏和旋律进行了分析,且进一步探究了该作品的演唱处理以及情感表达,希望能够为演唱者准确把握整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基调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 艺术特征 演唱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证研究到文化研究:大江健三郎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
作者 李贵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日语学界敏锐地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开始大量翻译其作品。从199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个人的体验》到202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江健三郎文集》(14卷),20多年间,几十位译者在20多...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日语学界敏锐地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开始大量翻译其作品。从199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个人的体验》到202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江健三郎文集》(14卷),20多年间,几十位译者在20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其中有多部作品拥有不同的译者。根据李叶等学者统计,大江健三郎的个别作品被不断重译,从1995年到2017年,《个人的体验》由5位译者先后翻译出版;从1996年到2016年,《万延元年的Football》由6家出版社出版了不同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光明日报出版社 翻译出版 首次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 实证研究 现状和趋势 不同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者的大江健三郎研究文献图谱分析及内容述评
13
作者 刘岩 吴含蕾 《外文研究》 2024年第4期68-76,106,共10页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相关知识图谱,对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大江健三郎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进...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相关知识图谱,对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大江健三郎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对中国学者大江健三郎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及内容述评。结果显示,中国国内对大江健三郎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较多、合作较少,研究机构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主要聚焦大江健三郎著作、大江文学创作特征、日本文学史、相关人物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大江健三郎 研究现状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特点——以《大江东去》为例
14
作者 韩婷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98-100,共3页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音乐艺术能够发挥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的作用,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世纪艺术歌曲在欧洲诞生,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征受到世人的喜爱。青主、黄...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音乐艺术能够发挥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的作用,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世纪艺术歌曲在欧洲诞生,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征受到世人的喜爱。青主、黄自、谭小麟是中国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史上最杰出的三位作曲家,相同的社会背景、相似的受教经历、相同的爱国之心,使他们的艺术歌曲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作品在创作技法上也形成了一些相通之处。[1]历经岁月悠悠,艺术歌曲呈现百花争艳的发展态势,青主的《大江东去》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集中体现了我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与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大江东去》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艺术歌曲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特点 大江东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死亡书写
15
作者 吴雪君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大江健三郎在其代表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一边展现出充满暴力的死亡美学,一边又着眼于怪诞的死亡场面,从而折射出荒诞的现实与人们错乱的精神状态,在暴力与荒谬之中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同时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个人伦理... 大江健三郎在其代表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一边展现出充满暴力的死亡美学,一边又着眼于怪诞的死亡场面,从而折射出荒诞的现实与人们错乱的精神状态,在暴力与荒谬之中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同时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个人伦理与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作品中的主人公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死亡,并通过死亡反抗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秩序。一方面反映了大江健三郎笔下人物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另一方面又通过死亡促使其完成了伦理秩序的自我建构并获得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揭示了作者反对工具理性和湮灭人类情感的极端科学思想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死亡暴力 现代性批判 伦理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尽水流,势从东来”音乐剧《大江东去》上演——东方演艺集团“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中国音乐剧新路径
16
作者 訾靖涵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6期4-6,F0002,共4页
曾几何时,中国音乐剧领域的前辈、专家以及众多同仁,一直为探寻契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剧而不懈努力;一直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而殚精竭虑;一直为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而奔走呼吁。半个多世纪以... 曾几何时,中国音乐剧领域的前辈、专家以及众多同仁,一直为探寻契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剧而不懈努力;一直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而殚精竭虑;一直为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而奔走呼吁。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下,即使“为伊消得人憔悴”大家也谨记初心,不离不弃,可终究还是没能摸索出一条属于中国音乐剧的坦途。有时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们也曾“依葫芦画瓢”把自己的故事嵌套其中,其结果却显得生硬和别扭,“不土不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剧 依葫芦画瓢 文化自信 大江东去》 西学为用 讲好中国故事 中学为体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凝视理论的角度分析大江健三郎的《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17
作者 李正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32-35,共4页
本文以凝视理论为核心,结合后殖民主义、女性视角、时代精神分析大江健三郎的《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从殖民者的欲望凝视、父系社会的权力规训、反抗与觉醒的自我凝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思考在二战后大江健三郎对日... 本文以凝视理论为核心,结合后殖民主义、女性视角、时代精神分析大江健三郎的《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从殖民者的欲望凝视、父系社会的权力规训、反抗与觉醒的自我凝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思考在二战后大江健三郎对日本女性监禁状态的描写和借此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理论 大江健三郎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观励志时代剧《大江大河》有所思
18
作者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4年第5期2-38,共37页
《大江东去》是阿耐创作的一部全景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表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在表现中国改... 《大江东去》是阿耐创作的一部全景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表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在表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这一题材里,这部作品具有很重的分量和特殊意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光荏苒 岁月如歌 大江东去》 历史进程 社会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30年 时代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流数学模型计算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绿波 王光谦 冉启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期间上、下游围堰附近的河道水流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压力校正法求解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本文获得了截流期间两级设计流量(Q=14000m3/s和Q=19400m3/s)下,上... 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期间上、下游围堰附近的河道水流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压力校正法求解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本文获得了截流期间两级设计流量(Q=14000m3/s和Q=19400m3/s)下,上、下游龙口宽度发生变化时,坝区附近水域内流态的变化情况,得到了龙口附近的水流参数(如流速、上下游水位落差、龙口处流态分布及导流明渠的分流比等),并且把这两套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与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做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加以比较、验证。结合大江截流的实际水流条件,本文还进行了相应的水流计算,从而利用实测值进一步验证了已建水流数学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截流 水流 龙口 三峡工程 下游围堰 长江水利委员会 流态 利用 水域 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过程三维仿真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戴会超 田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47,共4页
利用最新的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及三维计算机图形图象技术,对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模拟,图形生动、逼真地展示出大江截流的各施工场景,为工程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并用以指导施工组织管理。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大江截流 三维施工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