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交错带 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水热传输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共7页
根据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理论原理 ,充分考虑农林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地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该模型具有二维空间属性。采用数值计算法求解模型方程 ,利用土壤水分实... 根据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理论原理 ,充分考虑农林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地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该模型具有二维空间属性。采用数值计算法求解模型方程 ,利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16 8对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6 89% ,线性相关系数r可达 0 836 7,t=0 197<t3340 .0 1 =2 5 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 SPAC 水分运移 模拟模型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艳林 曾召田 吕海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659-665,共7页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3.5 m深度以下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基本不变,从而确定了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层深度为3.5 m。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膨胀土胀缩性指标的干湿循环效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和1.0 m深处含水量变化的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将该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法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 水分迁移 地基胀缩变形 干湿循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MODEL模拟土壤水热变化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0-252,共3页
介绍了COUPMODEL模型的概念及用途。建立了海伦农业生态站土壤物理特性数据库、作物生长特性数据库及气象数据库 ,修改了部分模拟参数和公式。并以海伦站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观测数据为对照 ,进行了实际的模拟运算。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介绍了COUPMODEL模型的概念及用途。建立了海伦农业生态站土壤物理特性数据库、作物生长特性数据库及气象数据库 ,修改了部分模拟参数和公式。并以海伦站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观测数据为对照 ,进行了实际的模拟运算。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图 3,参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MODEL 土壤温度 模拟模型 土壤水分 土壤-作物-大气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AT模型的组成及其耦合方法研究
5
作者 谭丽慧 缪韧 +1 位作者 王兴斌 敬星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年第2期14-16,共3页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气候变化、水分循环以及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极为重要。简述SVAT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模型能量收支的特点,评述系统内部能量传输过程若干研究工作。探讨SVAT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过程、影响因素及模拟研...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气候变化、水分循环以及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极为重要。简述SVAT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模型能量收支的特点,评述系统内部能量传输过程若干研究工作。探讨SVAT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过程、影响因素及模拟研究方法,并指出SVAT系统水能耦合传输过程是通过蒸散潜热发生联系的,整个系统是一种水能相互制约的局面。最后提出SVAT模型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即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物理机制、主要过程参数化方法和时间序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分循环 水能耦合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的流域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魏玲娜 陈喜 +3 位作者 董建志 韩靖博 田欣 曾春芬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针对大范围地面土壤水监测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问题,为了获取密度较高同时又准确可靠的流域土壤水数据用于时间稳定性分析,寻找可以反映流域土壤水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模拟淮河黄泥庄水文站以上小流... 针对大范围地面土壤水监测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问题,为了获取密度较高同时又准确可靠的流域土壤水数据用于时间稳定性分析,寻找可以反映流域土壤水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利用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模拟淮河黄泥庄水文站以上小流域293个采样网格上、中、下三层土壤含水量数据。结果显示:垂向方向上,黄泥庄流域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随深度递减;流域上层和中层具备时间稳定性特征的代表性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易发生于流域主要土壤和植被类型覆盖区域,在此区域布设测点观测土壤水,可以更准确快速地捕获代表黄泥庄流域上层和中层平均土壤水分特征;采样点7、17和215可作为上、中层土壤的流域平均土壤水代表性点,利用它们预测流域土壤水平均值,可降低观测成本。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土壤水监测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时间稳定性 流域 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 大气-陆面交互作用 土壤水时空变异性 卫星遥感大尺度土壤水产品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曾召田 赵艳林 +2 位作者 吕海波 莫红艳 蒙剑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9-1186,共8页
应用气象学方法和传热传质理论,建立考虑气象因素和土体传热共同作用的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针对桂林红粘土地层,模拟分析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1.0~2.0 m埋深范围内,水平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明... 应用气象学方法和传热传质理论,建立考虑气象因素和土体传热共同作用的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针对桂林红粘土地层,模拟分析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1.0~2.0 m埋深范围内,水平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明显受到地表气象波动的影响,大气温度、蒸发、辐射是主要因素;2)对于红粘土地层,降雨形成的浅层渗流对换热效果的提高幅度约为5.6%;3)通过开展不同设计埋深及埋管间距的换热效果分析,确定桂林红粘土地区水平埋管布置方式的合理值:埋深为2.5 m,埋管间距为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气象波动 水平埋管换热器 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尔贝克铁矿为减少酸性岩石排水的覆盖系统
8
作者 M奥凯恩 O波特菲尔德 +3 位作者 M恩德斯拜 MD豪格 祝玉学 张绪珍 《国外金属矿山》 2001年第1期55-60,共6页
布罗肯希尔铁矿控股有限公司 (BHPIronOre)于 1995年 1月启动研究规划 ,拟定惠尔贝克铁矿排弃废石材料的长期计划。在以往的 30年间 ,业已堆积废石 2 0亿t以上 ,最终 ,露天采场附近构筑的废石场将堆积总计 4 0亿t废石。惠尔贝克矿位于... 布罗肯希尔铁矿控股有限公司 (BHPIronOre)于 1995年 1月启动研究规划 ,拟定惠尔贝克铁矿排弃废石材料的长期计划。在以往的 30年间 ,业已堆积废石 2 0亿t以上 ,最终 ,露天采场附近构筑的废石场将堆积总计 4 0亿t废石。惠尔贝克矿位于西澳大利亚纽曼附近的半干旱地带。初期研究规划包括废石场植被、边坡稳定性、地表径流、侵蚀和水入渗方面的技术开发。本文重点论述防止水渗入下伏废石的覆盖系统设计和实施。使用实施室试验和土壤 大气模拟获得的数据 ,设计水平地面现场试验区。讨论水平地面现场试验区的构筑 ,以及为监测工作特性所安装的现场仪器。考虑到继后的蒸散 ,覆盖系统设计成在雨期最大量的渗入 ,而使地表径流最小 ,结果是渗透到下伏废石材料的净入渗量近于零。该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原矿废石材料作覆盖材料。监测正在进行 ,至少要延续 2年的干 湿周期。最佳覆盖系统应当使渗透到下伏废石的净入渗水量最小 ,而长期特性保持自然的生态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岩石排水 覆盖系统 非饱和土力学 一维土壤-大气模型 废石场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