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传输对山东半岛大气粗颗粒物污染的影响——基于轨迹模型的定量测度
1
作者 童菲 方凤满 +3 位作者 马康 李静文 林跃胜 方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1391,共11页
精准评估区域传输对大气粗颗粒物(PM_(2.5-10))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联防联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山东半岛为研究案例地,基于2015-2022年逐时质量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模型(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定... 精准评估区域传输对大气粗颗粒物(PM_(2.5-10))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联防联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山东半岛为研究案例地,基于2015-2022年逐时质量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模型(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定量测度区域传输对大气PM_(2.5-10)污染影响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2015-2022年山东半岛大气PM2.5~10年均质量浓度由(58.06±15.36)μg/m^(3)显著下降至(33.27±6.96)μg/m^(3)(Z<0,P<0.001),但PM_(2.5-10)质量浓度占PM10质量浓度的比例由43.17%增长至46.27%,重污染时期集中分布在3-4月。(2)空间上,山东半岛大气PM2.5~10质量浓度整体呈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德州、济南、聊城等地污染程度高。(3)山东半岛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流轨迹主要受西北境外远距离传输的影响,而夏季主要以近距离传输为主。西北远距离输送气团的占比逐渐增大,而东南海洋大气输送气团的占比逐渐减少。(4)CWT分析显示,潜在源区如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对山东半岛大气PM2.5~10输送的质量浓度由28.47μg/m^(3)降低至9.00μg/m^(3),开封、衡水、濮阳等地输送的质量浓度降低较多,而长沙、湘潭、天门等地需要加强管制。研究结果定量评估了区域传输对山东半岛大气PM2.5~10污染的贡献,为未来大气PM_(2.5-10)污染联防联控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_(2.5-10)) 区域传输 定量测度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娄彩荣 刘红玉 +1 位作者 李玉玲 李玉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19-6729,共11页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得出基本结论:(1)地表景观类型的构成及其格局显著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对PM_(2.5)、PM_(10)起到"源"和"汇"的作用。(2)地表景观结构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并影响颗粒物的迁移转化,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复杂,研究结论并不明确。(3)颗粒物浓度和地表景观数据主要通过实际监测或遥感处理方法获得,但因为获取方法、监测点微观环境及遥感影像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时空尺度相对应的复杂性,大大限制了地表景观结构与PM_(2.5)、PM_(10)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是未来要突破的难点。(4)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区域时空差异及过程,局地小气候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和强度,主要景观类型尤其是水体、湿地景观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机理与贡献程度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PM10) 地表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持式XRF分析仪快速检测大气颗粒物中Cu、Zn、Pb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秋实 葛良全 +5 位作者 王卓 张庆贤 罗斌 赵剑锟 程鹏亮 严俊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670,共4页
介绍了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仪对大气颗粒物PM2.5中的Cu、Zn和Pb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该方法用ICP-MS对滤膜样品的分析结果作为标样,建立XRF法被测元素含量——特征谱线强度工作曲线,利用此工作曲线测定大气颗粒物PM2.5... 介绍了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仪对大气颗粒物PM2.5中的Cu、Zn和Pb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该方法用ICP-MS对滤膜样品的分析结果作为标样,建立XRF法被测元素含量——特征谱线强度工作曲线,利用此工作曲线测定大气颗粒物PM2.5中Cu、Zn和Pb的含量。该方法对大气颗粒物中Cu、Zn和Pb含量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5.50%、1.56%、4.71%。通过实验比对,该方法测试结果能与成都地区3月上旬浮尘天气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 大气颗粒物PM2.5 精密度 在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PM_(2.5)污染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陈超 万亚丽 +4 位作者 陈紫光 蔺洁 王亚峰 吴玉琴 赵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与室外气象参数(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数据,结合质量平衡方程和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反演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的评价模型,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结构特征和房间结构特征一定时(实测建筑穿透系数P为0.93±0.01、自然沉降率k为0.10±0.03),静稳天气时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平均值约为0.10 h-1,对应的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比I/O约为0.43;微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22h-1,对应的I/O约为0.56;和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39 h-1,对应的I/O约为0.62.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建筑室内通风净化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建筑外窗缝隙通风动态变化特性 换气次数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对哮喘大鼠IL-17/IL-23炎症介质的影响及人参皂苷Rg1干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亚兵 蒋思韵 +1 位作者 王利维 华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20-1525,共6页
目的:基于气道IL-17/IL-23炎症介质轴,探讨人参皂苷Rg1对PM2.5哮喘大鼠肺损伤保护机制。方法:采集并分离交通相关大气细颗粒物PM2.5,利用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幼龄哮喘大鼠模型,再给予PM2.5气管滴注建立PM2.5哮喘肺损伤模型,采用酶联... 目的:基于气道IL-17/IL-23炎症介质轴,探讨人参皂苷Rg1对PM2.5哮喘大鼠肺损伤保护机制。方法:采集并分离交通相关大气细颗粒物PM2.5,利用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幼龄哮喘大鼠模型,再给予PM2.5气管滴注建立PM2.5哮喘肺损伤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IL-17a、IL-6、IL-23、TGF-β_(1)含量,RT-PCR检测RORγt mRNA表达,并行肺组织病理和电镜分析。结果:成功建立PM2.5气管滴注哮喘大鼠模型;哮喘大鼠模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IL-17a、IL-6、IL-23、TGF-β_(1)表达量增大(P<0.01),肺组织RORγt mRNA表达量增加(P<0.01);经PM2.5气管滴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IL-17a、IL-6、IL-23、TGF-β_(1)含量进一步增加,RORγt mRNA表达量进一步上升(P<0.01);经皂苷Rg1干预后,呈现剂量依赖性下调血清和肺泡灌洗液IL-17a、IL-6、IL-23、TGF-β_(1)水平,下调RORγt mRNA表达量。结论:人参皂苷Rg1呈剂量依赖性改善PM2.5致哮喘大鼠肺气道炎症反应、改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大气颗粒物2.5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维A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人参皂苷R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在PM2.5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小雪 周定友 +4 位作者 李杰 徐先顺 雍莉 胡彬 刘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73-2381,共9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金属、有机物、病毒、细菌等污染物而成为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和反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现已成为当前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而其中金属及类金属由于具有非降解性和滞后性,严重污染自然环... 大气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金属、有机物、病毒、细菌等污染物而成为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和反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现已成为当前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而其中金属及类金属由于具有非降解性和滞后性,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当PM2.5被吸入人体内,有毒有害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由呼吸道沉积在肺泡,而后转移至血液及其他器官中,可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造成身长发育缓慢,甚至导致癌症等病变,进而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相应开展了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分布水平及源解析的研究。选择有效采集PM2.5中的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方法,消解效率较高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和抗干扰能力强的检测方法已成为当前PM2.5中元素分析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领域。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测定PM2.5中金属及类金属元素,不仅能满足多元素同时测定,而且动态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国内外学者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该分析方法可为PM2.5中各金属及类金属组成及来源、时空分布、形态及相应同位素分析、生理毒性和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主要对ICP-MS测定PM2.5中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其采样滤膜选择、前处理方法及其消解液的选择进行了详述,重点阐述了ICP-MS联用技术在PM2.5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形态及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总结了各种采样滤膜、前处理方法和消解液及检测联用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对该领域未来存在的挑战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为进一步发展更简便、快速、高灵敏且选择性好的PM2.5元素分析中ICP-MS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大气颗粒物PM2.5 元素分析 样品采集 前处理技术 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采暖期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程水源 刘超 +3 位作者 韩力慧 李悦 王志娟 田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6-591,597,共7页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来源解析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城市PM2.5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丁俊男 王帅 +2 位作者 王瑞斌 李健军 宫正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2,共8页
分析2012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郑州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当地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结果表明:3个城市PM_(2.5)中无机元素总量在采暖季均高于... 分析2012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郑州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当地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结果表明:3个城市PM_(2.5)中无机元素总量在采暖季均高于非采暖季,不同季节占PM_(2.5)质量浓度的比例为1.7%~3.6%。Al、Na、Ca等地壳元素在PM_(2.5)中占比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Zn、Pb、Cu等人为源元素的占比随PM_(2.5)浓度增加无明显下降趋势。3个城市PM_(2.5)中Se、Cd、Br的富集因子高于1 000,Pb、Zn、Cu的富集因子为100~1 000,Co、Sc、Cr、Ni、As、Mn、Ba的富集因子为10~100,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源。13种人为源元素质量浓度在22种元素中占比为18.9%~26.3%,K、Fe、Ca、Al等4种元素占比为67.9%~76.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城市无机元素来源组成有很大相似性,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建筑尘等,但Ni、Co、Sr、Ba还有来自其他排放源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无机元素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宿迁市区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继秀 孙丹 《绿色科技》 2016年第8期61-62,共2页
对宿迁市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改善能源结构、深度治理工业废气、管控城市扬尘、控制机动车船尾气、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及严明责任追究等防治对策,以期为宿迁市区环境空气污... 对宿迁市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改善能源结构、深度治理工业废气、管控城市扬尘、控制机动车船尾气、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及严明责任追究等防治对策,以期为宿迁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污染防治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