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1 位作者 江灏 张立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7,共7页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 利用气象台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祁连山 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受西风带波动影响的水汽来源贫乏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一;水汽输送通量辐散是此区大气水汽含量少的原因之二;就年平均而言,祁连山 黑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仅为高湿的江南地区的20%,为半干旱区的华北中部的约40%;高海拔的祁连山区因降水效率高,地面蒸发量小,地表水物质易于聚积形成径流;黑河流域因降水效率低,降水量值与地面蒸发量值相当,对地表水的贡献很小。在祁连山 黑河流域2 5°×2 5°区域上空,大气年输入水量为6678亿m3,输出为6502亿m3,净输入水量为176亿m3;输入水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有明显的下降,近40年来祁连山 黑河流域的气温在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将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大气过程 祁连山-黑河流域 降水效率 水汽来源 水汽输送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的一些讨论 被引量:18
2
作者 卞建春 杨培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23,共9页
从非线性角度重新解读了vonNeumann提出的大气运动三个分类,指出大气过程预报问题中存在两类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外强迫条件的不确定性,它们分别成为第一类可预报性与第二类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对象。强调了大气过程可预... 从非线性角度重新解读了vonNeumann提出的大气运动三个分类,指出大气过程预报问题中存在两类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外强迫条件的不确定性,它们分别成为第一类可预报性与第二类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对象。强调了大气过程可预报性的客观存在性,由于大气过程的复杂性及人类观测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给出这些可预报性的估计,逐日天气预报存在上限(2周左右)。分析了预报误差产生的来源是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和预报模式的不完善性,但根本原因是大气过程的混沌本质;还分析了混沌系统误差增长理论,但由于实际大气过程包含很多显著不同的时空尺度以及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对大气过程复杂的误差增长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最后讨论了动力学数值模式中不同的空间分辨率会改变系统的性质,指出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必须考虑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而在讨论初值不确定性对预报的影响时,不需要考虑控制参数微小变化产生的影响,当然条件是控制参数的微小变化不会引起系统性质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过程预报 大气运动 混沌 复杂系统 非平稳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研究表明大气过程可产生过氯酸盐
3
作者 江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1-261,共1页
德克萨斯技术大学的Dasgupta最近在“环境科学和技术”(ES&T)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在雨和雪样品中发现有痕量过氯酸盐,这表明大气过氯酸盐有自然界背景水平.产生过氯酸盐的自然界过程可以是闪电,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下水中会发现... 德克萨斯技术大学的Dasgupta最近在“环境科学和技术”(ES&T)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在雨和雪样品中发现有痕量过氯酸盐,这表明大气过氯酸盐有自然界背景水平.产生过氯酸盐的自然界过程可以是闪电,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下水中会发现过氯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过程 过氯酸盐 闪电 通量 人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观测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耀明 王宾宾 +15 位作者 姚楠 孙丽君 蔡征岭 石兴东 胡泽勇 马伟强 仲雷 李茂善 陈学龙 韩存博 谢志鹏 刘莲 刘新 王永杰 王忠彦 马彬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7-903,共17页
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地表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调节着区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过程,其“感热气泵效应”对高原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发展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表综合观测站点缺乏,严重... 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地表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调节着区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过程,其“感热气泵效应”对高原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发展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表综合观测站点缺乏,严重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的认识与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高原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研究开展了诸多大型野外观测试验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17年以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启动,并在前期观测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综合观测试验研究。将从2019年以来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的观测视角,系统梳理、归纳和汇总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相关观测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研究进展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天气、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天气型和输送路径分析 被引量:64
5
作者 陈朝晖 程水源 +1 位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好转.统计2003年9—12月7次大气污染过程发现,当华北地区为大尺度高气压控制时,若高压中心位于山西南部,河北为弱的低气压区(地形槽)时,将导致西南风气流盛行该区域.受地形和天气型控制,西南方向的输送通道是引起北京大气污染过程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污染 大气污染过程 天气型 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47
6
作者 高愈霄 霍晓芹 +5 位作者 闫慧 李健军 许荣 朱莉莉 鲁宁 王威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5,共10页
基于为京津冀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业务提供必要基础参考资料和区域重污染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需求,应用现有空气监测网2013—2014年度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13—2014年空气质量整体... 基于为京津冀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业务提供必要基础参考资料和区域重污染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需求,应用现有空气监测网2013—2014年度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13—2014年空气质量整体情况和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污染范围,统计了两年间31次区域范围大气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变化特点和大气环流形势,着重对31次重污染过程中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全年约有六成日数受颗粒物污染影响;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南北差异显著,有自北向南逐步加重的特点,南部污染严重城市对区域污染贡献巨大,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4城市将PM_(10)、PM_(2.5)年均浓度分别拉升31、16μg/m^3;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大范围重污染过程集中发生在秋冬季,两季的污染过程对区域两年PM_(10)、PM_(2.5)平均浓度分别拉升27、21μg/m^3;京津冀区域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可细分为臭氧型均压场和颗粒物型均压场。当秋冬季出现较小气压梯度、西南小风、逆温层等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区域颗粒物污染过程;而春末、夏季出现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O_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重污染过程 污染特征 大气环流 京津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PM2.5数浓度谱和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魏小锋 刘光辉 +4 位作者 闫学军 郝赛梅 张桂芹 梁第 王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47-1854,共8页
为探究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2019年12月1—31日在济南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内利用PM2.5及其组分在线监测仪,获得PM2.5中矿物尘(KC)、微量元素(TE)、有机物(OM)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以及PM2.5数浓度谱,分析监测时段内... 为探究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2019年12月1—31日在济南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内利用PM2.5及其组分在线监测仪,获得PM2.5中矿物尘(KC)、微量元素(TE)、有机物(OM)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以及PM2.5数浓度谱,分析监测时段内济南市两次重污染过程PM2.5组分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不同粒径数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济南市出现了两次大气重污染过程,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4μg·m−3和112μg·m−3,其中日均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04μg·m−3和155μg·m−3,小时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65μg·m−3和245μg·m−3。重污染过程PM2.5化学组分中,质量浓度较高的均为NO3−、OM、SO42−和NH4+;两次污染过程均是NO3−先快速累积,随后OM和SO42−质量浓度快速增长至峰值。重污染过程的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分别为0.77—0.91和0.39—0.57,重污染天气体前体物的二次转化程度较高,使得SO42−和NO3−质量浓度迅速增长,导致PM2.5质量浓度升高加重污染。采样期间PM2.5粒径数浓度分布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PM2.5总粒子数浓度平均值为55156 cm−3,其中爱根核和积聚核模态数浓度占比较高;两次污染过程的PM2.5总粒子数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4825、69922 cm−3,是非污染天的1.9、1.6倍,爱根核模态数浓度是非污染天的2.1、1.7倍,对重污染过程贡献较大。重污染过程PM2.5质量浓度受湿度、风速、边界层高度(PBL)等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济南市冬季边界层高度降低、风速减小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湿度升高时又促进了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使得颗粒物质量浓度不断累积,导致重污染过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大气重污染过程 PM2.5组分 数浓度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大气污染过程的降水天气特征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斌 傅瑜 +6 位作者 张靖萱 何阳 濮文耀 夏葳 赵繁盛 周德平 张殿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5-664,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大连市2015年11月16日一次污染过程的降水(降水量为5mm)天气特征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果表明,天气形势场为典型的大连秋、冬季的高空槽降水,而大气层结无论是在污染前期,还是污染后期的降水阶段均为稳定层结,有逆温层存在... 本文分析了大连市2015年11月16日一次污染过程的降水(降水量为5mm)天气特征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果表明,天气形势场为典型的大连秋、冬季的高空槽降水,而大气层结无论是在污染前期,还是污染后期的降水阶段均为稳定层结,有逆温层存在;空气上升运动于降水前持续了较长时间(近十几小时),表明近地面细颗粒物(PM_2.5)随着上升气流会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空,其中部分颗粒物转化为云中冰核,补充了降雨云中冰核数;同时,对本次污染降水过程及大连近两年秋、冬季另外三次小雨(降水量<5mm)降水过程的云中液态水含量、地面降水量和PM_2.5的小时观测值及其变化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分析发现,当PM_2.5浓度较低时,降雨云中的冰核数缺乏,地面降水较小,适合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增加云中冰核及地面降水,当PM_2.5浓度较高,特别是出现大气污染时,降雨云中的冰核数会相对增加(甚至过量),地面降水较充分(或出现消减雨情况),此时人工影响作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小作业剂量,或减少作业。此外,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大连市大气污染源有两种,一为本地源,二为外来源;一定程度的降水对本地源大气污染能起到沉降作用,对外来源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降水过程 天气特征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降水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地理教学设计——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储阳华 于莉 俞峰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22,共5页
STSE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目前的STSE教育多见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文章分析了地理STSE教育的可行性,并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尝试融合STSE教育理念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在对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的基础... STSE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目前的STSE教育多见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文章分析了地理STSE教育的可行性,并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尝试融合STSE教育理念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在对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的基础上,阐述了地理STSE教育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STSE教育 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晓丹 《地理教学》 2015年第20期33-35,共3页
本文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实践,具体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活动,利用感性材料、提升思维深度,开展实验探究、拓展思维广度,优选实践素材,发展思维高度,巧妙设计三板、呈现思维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8年冬季成都市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逆温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婷 冯鑫媛 +3 位作者 李春艳 王卫民 宋文超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1,98,共11页
利用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地区气象探空资料、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成都市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的天气形势和逆温特征,结合重污染过程期间的AQI及各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讨论了不... 利用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地区气象探空资料、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成都市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的天气形势和逆温特征,结合重污染过程期间的AQI及各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讨论了不同天气形势和逆温特征与空气污染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9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在低槽天气型且风向主要为西南风、南风和西风时,污染较严重.白天贴地逆温的层数、厚度和强度与气态污染物呈正相关,对流层低层逆温的发展对各类污染物的扩散有抑制作用;晚上脱地逆温层数越多,厚度与强度越大时,颗粒污染物越难扩散.逆温层数与空气污染的正相关性相对于逆温厚度和逆温强度更明显, AQI对逆温总层数和总厚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重污染过程 天气形势 逆温 空气质量指数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冲突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洁 李琳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0-12,共3页
认知冲突即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情境不相符,或是个体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在心理上形成的冲突或矛盾,是个体认知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内驱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论述认知... 认知冲突即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情境不相符,或是个体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在心理上形成的冲突或矛盾,是个体认知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内驱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论述认知冲突策略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四步教学:首先设计先行组织者,拓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结合情境制造适度的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将知识逐步内化,最后辅以真实情境迁移应用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冲突 内驱力 地理教学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大气物理化学过程 描述城市大气质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Ivo Allegrini 唐莉 刘咸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0年第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大气物理化学过程 城市 大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10月南宁市区典型大气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宏姣 梁桂云 +6 位作者 陈志明 刘慧琳 黄炯丽 杨俊超 莫招育 张达标 林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2015年10月15日—24日南宁市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大气细颗粒物(PM2. 5)污染过程,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和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仪器进行监测,结合气象、后向轨迹及卫星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大气污染成因及远距离传输对该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研... 2015年10月15日—24日南宁市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大气细颗粒物(PM2. 5)污染过程,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和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仪器进行监测,结合气象、后向轨迹及卫星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大气污染成因及远距离传输对该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此次南宁市大气污染以PM2. 5超标为主,PM2. 5日均质量浓度最高为85. 2μg/m3,超过标准值13. 6%,其中PM1占PM2. 5的66. 3%。此次污染过程是由本地污染源与外来源影响互相叠加,在静稳、高温、强光等天气情况下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燃煤源、机动车尾气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占全部来源的75. 0%~8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污染过程 成因分析 后向轨迹 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胡金玲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4-27,共4页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过程,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以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人教版)教学实践为例,通过课前自学:地...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过程,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以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人教版)教学实践为例,通过课前自学:地理问题设计找准最近发展区;课中研学:地理问题思维促进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课后用学:地理问题结合真实情境,解决"不良结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通过这三个教学阶段,探索了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思维结构观察的地理教学问题链设计--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魏伊 《地理教学》 2022年第4期13-16,共4页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重视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SOLO分类理论是观察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有效工具。本文将SOLO分类理论与地理课堂问题链的设计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把控问题链设计的梯度和难度,观察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重视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SOLO分类理论是观察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有效工具。本文将SOLO分类理论与地理课堂问题链的设计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把控问题链设计的梯度和难度,观察学生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发展,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地理深度学习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O分类理论 问题链设计 思维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玉宝 周秀骥 胡志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69-380,共12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双向相互作用套网格非静力平衡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模式采用Gal-Chen地形坐标系中的全方程作为基本动力框架,采用Klemp分裂时步法计算声波,并考虑了准弹近似。模式引入和改进了Deardorff整体边界层参数化和三种显式... 本文建立了一个双向相互作用套网格非静力平衡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模式采用Gal-Chen地形坐标系中的全方程作为基本动力框架,采用Klemp分裂时步法计算声波,并考虑了准弹近似。模式引入和改进了Deardorff整体边界层参数化和三种显式湿过程处理方案:暖云、雹云和雪云双参数微物理参数化。地面温度由地面薄层土壤的能量收支方程预报,并考虑了云和山坡走向对短波辐射的影响。该模式不仅为将来发展成能充分应用常规和高时空分辨率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系统提供了基本模式框架,也可作为数百公里范围内大气现象和污染输送的模拟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过程 天气预报系统 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 被引量:41
18
作者 马耀明 胡泽勇 +14 位作者 王宾宾 马伟强 陈学龙 韩存博 李茂善 仲雷 谷良雷 孙方林 赖悦 刘莲 谢志鹏 韩熠哲 袁令 姚―楠 石兴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62,共22页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qu...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等观测研究项目,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及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系统归纳总结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试验,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研究、地面和大气热源观测与估算研究、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以及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等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且针对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以及模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在这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预报模式参数化方案对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预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韩丽娜 唐晓 +7 位作者 陈科艺 周慧 孔磊 张佩文 黄树元 吴倩 曹凯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22,共11页
针对北京市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过程,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预报系统(NAQPMS),面向气象驱动模式WRF中7类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单扰动和组合扰动方式构建了51组不同的WRF模式运行配置,对比分析不同方案配置下NAQPMS对这次... 针对北京市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过程,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预报系统(NAQPMS),面向气象驱动模式WRF中7类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单扰动和组合扰动方式构建了51组不同的WRF模式运行配置,对比分析不同方案配置下NAQPMS对这次重污染过程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报的性能。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时段,组合扰动优化方案在城中心站点和城郊站点的PM2.5浓度预报精度都显著高于基准参数化方案配置下的预报结果,特别是能显著改进基准方案下模式对重污染过程结束时间的预报误差问题,显著减小12月21日存在的预报偏差。从统计指标来看,城中心站点在组合扰动优化方案下预报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在0.7以上;从预报均方根误差来看,组合扰动优化方案误差最小。城郊站点同样是在组合扰动优化方案下预报相关性最高,与观测之间的偏差更小。从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来看,组合扰动优化方案比基准方案能更好再现污染时段的气象要素变化,预报的风速更小、相对湿度更高,从而有利于12月21日北京高浓度PM2.5的维持和累积。本文结果表明气象预报模式参数化方案不确定性是重污染预报的关键不确定性来源,选择合适的参数化方案可以减小重污染期间气象要素的模拟偏差,并可进一步提高重污染时段的PM2.5浓度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报 气象参数化方案优选 大气重污染过程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时空数据的样条插值与应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阎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1,共5页
该文论述了根据1951—2000年中国逐月温度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样条函数插值实现气候时空数据数字化和可视化扩展的过程。对来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数据利用样条函数插值拟合气候空间曲面,在DEM支持下建立气候变量的空间栅格数据文件,用于GIS... 该文论述了根据1951—2000年中国逐月温度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样条函数插值实现气候时空数据数字化和可视化扩展的过程。对来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数据利用样条函数插值拟合气候空间曲面,在DEM支持下建立气候变量的空间栅格数据文件,用于GIS对气候变量的查询、成图和二次开发。结果表明插值效果因样本数量、样本空间分布和不同的气候变量会有所不同,较多的样本数量有助于插值质量的提高。由栅格数据文件转换而成的逐月气候图形格式文件可以通过Java编程的浏览器实现气候时空动态变化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历史气候数据得到有效扩展、集成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时空数据 样条插值 集成 大气物理过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