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02-2008,共7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采用硫转化率(SOR)、离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年轮室和黑山头PM_(2.5)中总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8.03和65.1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51.21%和33.8%。年轮室各种离子的季节变化明显:SO_4^(2-)、NO_3^-、Cl^-和NH_4^+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a^+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Ca^(2+)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离子,(NH_4)_2SO_4、NH_4HSO_4和NH_4NO_3是乌鲁木齐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可能结合方式。Cl^-和K^+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Ca^(2+)和Mg^(2+)主要来自土壤、二次扬尘和燃煤。乌鲁木齐大气PM_(2.5)中ρ(NO_3^-)/ρ(SO_4^(2-))为0.40,说明目前固定排放源仍然是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同时为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来源分析 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1-828,共8页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年轮室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73±8.50)和(5.48±2.7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15%和3.19%,黑山头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1.31±7.29)和(4.14±3.26)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26%和3.06%。年轮室OC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4月份浓度最小,1月份浓度最大,黑山头OC的月平均浓度1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两个站点EC月平均浓度分布均无明显的特征,两个站点最大浓度均出现在2013年1月。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冬季(19.80±8.53)μg·m-3>秋季(12.83±8.25)μg·m-3>夏季(9.82±2.83)μg·m-3>春季(9.31±3.91)μg·m-3,E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秋季(5.72±3.35)μg·m-3>冬季(5.25±2.61)μg·m-3>夏季(5.21±2.37)μg·m-3>春季(4.89±2.31)μg·m-3。在不同的季节,OC浓度变化比较明显,EC排放相对稳定。乌鲁木齐春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高,并且相关系数较为接近,说明春夏两季OC和EC来源相对简单,来源一致,主要来源于交通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秋冬季相关性较低,说明OC和EC来源复杂,秋冬季进入采暖期,采暖期燃煤燃气增加,排放量增大,排放源结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元素碳 有机碳 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文香 黄凯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52-3354,共3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在2.5μm以下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是近年来备受全球关注的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由于PM2.5形态、组成非常复杂,再加上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几乎可以全部随人的呼吸进入气管、...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在2.5μm以下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是近年来备受全球关注的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由于PM2.5形态、组成非常复杂,再加上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几乎可以全部随人的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进入到肺泡和血液中,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1-2],累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还可造成生殖细胞的生殖毒性,增加癌症的发生率[3]等,每年世界各地将近320万人因PM2.5过早死亡[4],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2012年中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新标准增加了PM2.5和O38 h浓度限值检测指标,这是中国第一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开启了中国PM2.5监测管理的新时代。目前针对PM2.5的研究已是全球热门研究,本文拟对PM2.5来源、理化性质、主要致病机制以及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2.5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大气 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动力学 质量标准 血液系统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中的六价铬 被引量:23
4
作者 刀谞 吕怡兵 +3 位作者 滕恩江 张霖琳 王超 李丽和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6-941,共6页
建立了大气颗粒物PM2.5、PM10中六价铬(Cr(Ⅵ))的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检测方法。采用碳酸氢钠(NaHCO3)溶液超声提取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Cr(Ⅵ),并使用含有0.22 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的75 mmo... 建立了大气颗粒物PM2.5、PM10中六价铬(Cr(Ⅵ))的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检测方法。采用碳酸氢钠(NaHCO3)溶液超声提取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Cr(Ⅵ),并使用含有0.22 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的75 mmol/L硝酸铵溶液(pH7.0)淋洗液通过离子色谱柱(AG7,50 mm×4 mm)分离出样品中的Cr(Ⅵ),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标准溶液中Cr(Ⅵ)的质量浓度在0.05-5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9 9,标准溶液测定的精密度为1.0%-4.0%,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误差为3.3%;纤维素滤膜适用于Cr(Ⅵ)的采样,将纤维素滤膜碱化后,Cr(Ⅵ)的回收率从75%增加到102%;样品在20 mmol/L碳酸氢钠溶液中超声30 min后上机测试,提取完全且回收率稳定;当采样体积为20 m3,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 4 ng/m3;采集并测定了PM2.5及PM10实际样品,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1.6%-102%,精密度为1.7%-7.6%。该方法高效、稳定、灵敏,适用于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六价铬 大气颗粒物 pm2 5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气溶胶粒径分布及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气象局和黑山头气溶胶数浓度分布趋势一致,0.25~0.28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最大;整体趋势表现为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0.30~0.35μm之间,峰值分别为467.0和455.4 particle·cm^(-3);第2峰出现在4.0~5.0μm之间,峰值较小;粒径小于2.5μm的粒子数占到了粒子总数的99.88%;在粒径0.25~0.45μm范围内冬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45μm范围内秋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25~1μm范围内夏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低,在粒径>1μm范围内冬季数浓度最低;0.25~0.5μm粒径段内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冬>春>夏>秋;0.8~2.5μm之间不同粒径段的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夏>秋>春>冬;PM_(2.5)数浓度小时变化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非采暖期为不太明显的三峰型。(2)观测期间气象局和黑山头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1.77,43.42μg·m^(-3),日平均值超标率分别是30.81%和16.44%。采暖期气象局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呈现单峰,在19:00─21:00出现峰值;黑山头则呈现双峰,在6:00-8:00出现峰值,20:00出现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峰;非采暖期气象局与黑山头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双峰型。两个站点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气象条件是导致PM_(2.5)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数浓度 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颗粒物(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及环评工作的应对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璐 赵东风 +2 位作者 薛建良 欧阳振宇 孙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517-1519,1537,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对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其来源、化学组成、在颗粒物中所占比重及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效应,并且针对其污染特征,对环境影响评价中PM2.5的相关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今后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颗粒物pm2 5 污染特征 现状监测 影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细颗粒物(PM2.5)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15
7
作者 戴玄吏 李丹 +4 位作者 章霖之 蒋少杰 余益军 王延军 董黎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建立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微波苯取(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CC-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丙酮混合溶剂微波提取后,经DB-5MS色谱柱分离,采用SCAN/SIM模式进行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结... 建立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中痕量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微波苯取(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CC-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丙酮混合溶剂微波提取后,经DB-5MS色谱柱分离,采用SCAN/SIM模式进行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PAEs的线性范围为100~1 000pg,方法的检出限为0.101~0.262 ng/m3,加标回收率81.6%~129%.将本方法应用于常州化工园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中PAEs的分析检测发现,大部分PAEs在样品中检出,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检出浓度较高,方法能够满足环境空气细颗粒物中痕量PAEs的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萃取 气相色谱-质联谱用(GC-MS)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颗粒物(pm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控制对我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陈仁杰 陈秉衡 阚海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01-2705,共5页
收集我国2013年74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0》提供的PM2.5与4种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构建74个城市的城区居民寿命表,评估PM2.5造成的期望寿命损失和不同PM2.5控制目标对居民期望寿命的... 收集我国2013年74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0》提供的PM2.5与4种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构建74个城市的城区居民寿命表,评估PM2.5造成的期望寿命损失和不同PM2.5控制目标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74个城市的PM2.5污染可使居民期望寿命减少1.48岁;如果PM2.5年均水平降低10%、25%,可分别使期望寿命增加0.05岁和0.15岁;若进一步降低,达到国二标准、国一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导值水平,可使期望寿命分别增加0.42岁、1.04岁和1.26岁.本研究提示,大气PM2.5污染是决定我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降低PM2.5浓度可显著增加居民的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大气污染 城市 死亡 期望寿命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遂宁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现状及成因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阳昭 沈剑飞 +2 位作者 刘俐媛 陈扬 马中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2,共6页
通过研究遂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城区空气颗粒物组成及浓度变化,系统分析了遂宁市雾霾天气的污染状况及成因,并横向比较了四川省内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物(PM2.5)是遂宁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012年遂宁市大... 通过研究遂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城区空气颗粒物组成及浓度变化,系统分析了遂宁市雾霾天气的污染状况及成因,并横向比较了四川省内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物(PM2.5)是遂宁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012年遂宁市大气中PM2.5浓度值为35—119μg·m-3,平均值为68μg·m-3.2013年1—4月,PM2.5浓度值为21—120μg·m-3,达标率不到50%.尤其在2013年3月,PM2.5/PM10由62.0%—87.2%降低为45.3%.由此判断遂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受细颗粒物类型、气象条件以及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迁移等因素影响,其中细颗粒物的最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并提出了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遂宁市 颗粒物 pm2 5 大气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墙与细颗粒物(PM_(2.5))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珉 周秋云 王宗标 《园林》 2013年第6期28-31,共4页
2013年4月19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DM2.5的中文名确定为‘‘细颗粒物”,却引来网民众多非议:“PM2.5的名称已经举国皆知,突然换个名字,是不是有避重就轻、转移注意力的嫌疑?”非议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国民对于当下空... 2013年4月19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DM2.5的中文名确定为‘‘细颗粒物”,却引来网民众多非议:“PM2.5的名称已经举国皆知,突然换个名字,是不是有避重就轻、转移注意力的嫌疑?”非议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国民对于当下空气质量危及人类健康的严重担优。人类的活动环境大致可分为两类,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浙江森禾种业密切关注PM2.5,并针对如何降低PM2.5。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主要的定位设定在室内环境治理,缘由有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植物墙 pm2 5 室内环境 人类健康 pm2 5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农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震峰 刘康 孙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3-554,共2页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农村地区 大气颗粒物 离子特征 苏南 SO4^2- 时空分布特征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孟紫强 张全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分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在 PM2.5浓度分别为 0,75,150,300,450μg/mL 的染毒条件下,染毒 1h 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2,6.76,10...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分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在 PM2.5浓度分别为 0,75,150,300,450μg/mL 的染毒条件下,染毒 1h 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2,6.76,10.25,14.47,23.87μm;染毒 4h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80,18.15,32.90,43.22,55.51μm;染毒 10h 后,DNA 拖尾长度分别为 2.49,26.57,39.73,52.10,70.09μm.由此可见,PM2.5可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DNA 的损伤,且随着 PM2.5浓度的增加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巨噬 染毒 大鼠 鼠肺 DNA损伤 胞凝胶电泳技术 剂量-效应关系 pm2.5 颗粒物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召开“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汞污染防治暨细颗粒物(PM2.5)治理技术研讨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13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3,共1页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暨细颗粒物(PM2.5)治理技术研讨会”拟定于2014年4月12.13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
关键词 技术研讨会 颗粒物 污染防治 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 pm2 5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PM_(2.5)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菲菲 王先良 +3 位作者 刘芳盈 吕占禄 钱岩 朋玲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0-785,共6页
为了解细颗粒物不同组分在心血管系统损伤中的毒性机制,以大同散煤为样品煤,提取燃煤PM2.5全颗粒物、无机组分及有机组分,分别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进行染毒,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 为了解细颗粒物不同组分在心血管系统损伤中的毒性机制,以大同散煤为样品煤,提取燃煤PM2.5全颗粒物、无机组分及有机组分,分别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进行染毒,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指标检测PM2.5不同组分对EA.hy926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PM2.5各组分对EA.hy926细胞染毒24h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上清液中SOD活力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而相同剂量组比较,其抑制SOD活力能力依次为:有机组分>无机组分>全颗粒物,且相同剂量组不同组分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GSH-Px活力均下降,具有剂量依赖性,引起GSH-Px活力下降程度基本具有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全颗粒物的趋势,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MDA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组分所致的MDA含量大小存在低剂量组有机组分>全颗粒物>无机组分,高剂量组全颗粒物>无机组分>有机组分趋势,随着剂量增加,全颗粒物和无机组分引起MDA含量明显增加,而有机组分则变化趋于平缓.可见,燃煤PM2.5不同组分均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氧化损伤作用明显,SOD、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颗粒物 pm 2 5 血管内皮 EA hy926 氧化损伤 pm2 5 EA hy9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度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水平 蓝天 +4 位作者 左谦 陶澍 边海 吴丹朱 穆怀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天津地区 2 0m ,4 0m和 6 0m三个不同高度同步采集冬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 样品 ,测定了 16种多环芳烃 (PAHs )含量 不同高度PM10 中PAHs的含量均表现出大气颗粒物中随高度先增后降的趋势 ,颗粒物质量中值直径 (MMD )也呈现类似规律 ,... 在天津地区 2 0m ,4 0m和 6 0m三个不同高度同步采集冬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 样品 ,测定了 16种多环芳烃 (PAHs )含量 不同高度PM10 中PAHs的含量均表现出大气颗粒物中随高度先增后降的趋势 ,颗粒物质量中值直径 (MMD )也呈现类似规律 ,但PAHs总浓度的MMD则呈向上递增的趋势 不同高度PAHs的粒径分布差别不大 ,高分子量的PAHs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直径Dp<2 μm的细颗粒上 ,而D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10 多环芳烃(PAHs) 粒径分布 颗粒 颗粒物 样品 MMD 含量 低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平顶山市大气PM_(10)和PM_(2·5)污染水平及其微量元素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章现 蔡宝森 +1 位作者 张江石 王国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6-517,共2页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2.5 大气颗粒物 元素特征 污染水平 平顶山市 空气质量标准 河南省 微量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监测近地表细颗粒物多元回归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贾松林 苏林 +3 位作者 陶金花 王子峰 陈良富 尚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573,共9页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0.7449(R2=0.5549),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35.3321,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颗粒物浓度(pm 2 5 ) 卫星遥感监测 多元回归模型 气象要素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 5)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瑾 姜伟 +2 位作者 马兴冠 张荣新 江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现状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方法以某市为研究区域,市城区以及邻县的大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采暖季、风沙季、非采暖季每个季度连续6天对TSP、PM10、PM2.5样品进行有效同步采集,对该市大气颗粒物... 目的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现状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方法以某市为研究区域,市城区以及邻县的大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采暖季、风沙季、非采暖季每个季度连续6天对TSP、PM10、PM2.5样品进行有效同步采集,对该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该市空气大气颗粒物污染以PM2.5的污染最为严重,PM2.5最大超标倍数为3.6倍.结论该市大气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为采暖季质量浓度>风沙季质量浓度>非采暖季质量浓度,TSP、PM10和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呈现负相关性,PM10和PM2.5质量浓度与湿度呈现正相关性,TSP质量浓度与湿度呈现负相关性,能见度与三个粒径的颗粒物浓度均呈现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 5 污染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冬夏季大气PM_(2.5)浓度及其烃类化合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家斌 王磊 +3 位作者 钱佳 苑金鹏 祁士华 刘艳丽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分析了武汉市2009年冬夏两个季节大气PM2.5的浓度,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了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25.0~302.4μg/m3,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检测出nC11~nC34正构烷烃,高碳数部分奇偶优势明显,... 分析了武汉市2009年冬夏两个季节大气PM2.5的浓度,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了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25.0~302.4μg/m3,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检测出nC11~nC34正构烷烃,高碳数部分奇偶优势明显,碳优势指数(CPI)在1.1~2.9,具有高等植物蜡和人为源输入特征,冬夏季分布差异较大;藿烷和甾烷的普遍检出证实了大气颗粒物已明显受到化石燃料残余物的污染,且在冬季浓度相对较高;高环数多环芳烃含量较高,特征性诊断参数表明机动车排放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2 5) 正构烷烃 多环芳烃 有机组成 来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PM_(2.5)污染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超 万亚丽 +4 位作者 陈紫光 蔺洁 王亚峰 吴玉琴 赵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与室外气象参数(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数据,结合质量平衡方程和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反演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的评价模型,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结构特征和房间结构特征一定时(实测建筑穿透系数P为0.93±0.01、自然沉降率k为0.10±0.03),静稳天气时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平均值约为0.10 h-1,对应的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比I/O约为0.43;微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22h-1,对应的I/O约为0.56;和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39 h-1,对应的I/O约为0.62.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建筑室内通风净化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建筑外窗缝隙通风动态变化特性 换气次数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