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光学湍流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文越 马晓珊 饶瑞中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358,共5页
采用激光闪烁仪和超声风速计对沿海某地冬、夏季的大气光学湍流和风速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测量,得到了其平均的统计特征。并据此分析了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累积出现概率为50%和90%时大气湍流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水... 采用激光闪烁仪和超声风速计对沿海某地冬、夏季的大气光学湍流和风速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测量,得到了其平均的统计特征。并据此分析了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累积出现概率为50%和90%时大气湍流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水平传输,大气湍流对短波和中波红外成像系统的影响随着传输距离或湍流强度的增加而超过系统的衍射受限占主要地位,对长波红外告警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2)对于斜程传输,大气湍流的影响随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在天顶角小于60°的情况下,大气湍流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变化不超过45%;而在天顶角超过60°之后,大气湍流的影响迅速增加,其影响最大可以超过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红外探测器 调制传递函数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目标的红外建模与探测器成像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刚 孙嗣良 张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7-380,共4页
基于红外物理学、热传递学,分析了飞机飞行过程中的主要辐射源。运用商业软件FLUENT,计算得到了飞机温度场和辐射场分布。综合大气透过率、探测器响应等因素影响,推导导引头探测器的基本数学模型。最后在搭建OpenGL软件平台的基础上,通... 基于红外物理学、热传递学,分析了飞机飞行过程中的主要辐射源。运用商业软件FLUENT,计算得到了飞机温度场和辐射场分布。综合大气透过率、探测器响应等因素影响,推导导引头探测器的基本数学模型。最后在搭建OpenGL软件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导引头探测器接收到的飞机红外辐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大气透过率 仿真建模 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化铟光电探测器的远距离激光干扰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威 董文锋 +1 位作者 许鹏程 杨华兵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7-291,共5页
激光器性能(功率、波长、发散角等)、激光大气传输特性等直接影响激光对光电探测器的远距离干扰效果。测量得到锑化铟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及饱和功率密度阈值曲线,利用MODTRAN软件分析了两种特定传输路径下大气传输透射率随激光波... 激光器性能(功率、波长、发散角等)、激光大气传输特性等直接影响激光对光电探测器的远距离干扰效果。测量得到锑化铟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及饱和功率密度阈值曲线,利用MODTRAN软件分析了两种特定传输路径下大气传输透射率随激光波长的变化曲线。结合中红外波段激光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特定激光器的大气传输透射率,计算得到了利用氟化氘激光器和光参量振荡器有效干扰锑化铟探测器所需的激光功率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扰 激光大气传输 锑化铟探测器 红外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探测红外分光辐射计Ⅱ型模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肇先 王模昌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65-270,共6页
报道了大气探测红外分光辐射计Ⅱ型(ASIS-2)模样,它具有20个通道,可以从卫星探测大气温度廓线和水汽垂直分布.它与美国TIROS-N/NOAA气象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仪(HIRS)相比,在光学、电子学和机械等方面都作了改进.其仪器灵敏度优... 报道了大气探测红外分光辐射计Ⅱ型(ASIS-2)模样,它具有20个通道,可以从卫星探测大气温度廓线和水汽垂直分布.它与美国TIROS-N/NOAA气象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仪(HIRS)相比,在光学、电子学和机械等方面都作了改进.其仪器灵敏度优于HIRS-1仪器,而与HIRS-2接近.它具有可增加2个红外通道和多个可见光通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红外探测器 分光辐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甚长波碲镉汞光伏探测器伏安特性分析
5
作者 林立 刘世光 +1 位作者 田震 程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66-1670,共5页
分析了注入同质结N-on-P和液相外延异质结P-on-N碲镉汞甚长波红外探测器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I-V特性,并对R-V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对比了扩散电流、产生-复合电流、表面漏电流、带间隧穿电流和缺陷辅助隧穿电流等暗电流对两种器件R-V特性... 分析了注入同质结N-on-P和液相外延异质结P-on-N碲镉汞甚长波红外探测器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I-V特性,并对R-V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对比了扩散电流、产生-复合电流、表面漏电流、带间隧穿电流和缺陷辅助隧穿电流等暗电流对两种器件R-V特性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超光谱 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碲镉汞 I-V特性 R-V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云产品的AIRS云相态的识别和云量产品的检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立 张杰 刘振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选用中国中东部(95~130°E,20—60°N)午后同一时刻相对应的AIRS与MODIS各15景样本数据,将MODIS在红外波段上四种基于亮温的云识别算法对AIRS晴空像元和云像元中不同的云相态进行区分,分别统计出AIRS不同类型像元中这四... 选用中国中东部(95~130°E,20—60°N)午后同一时刻相对应的AIRS与MODIS各15景样本数据,将MODIS在红外波段上四种基于亮温的云识别算法对AIRS晴空像元和云像元中不同的云相态进行区分,分别统计出AIRS不同类型像元中这四种云识别算法的亮温差异,根据AIRS在晴空、水云和冰云三种不同相态下亮温的差异,确定出其阈值,实现AIRS晴空和云相态识别。在此基础上,对AIRS不同云相态下反演的有效云量进行检验和改进。结果表明:运用亮温阈值法对AIRS进行云相态识别能够较好地反映AIRS的晴空和云相态特征,云相态分布与MODIS云相态产品对应效果较好,特别在云边缘区域。对AIRS不同云相态下反演的有效云量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后发现:当水云有效云量较高、冰云有效云量较低时,AIRS反演的有效云量误差较大。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AIRS有效云量的偏差订正算法,对AIRS反演的有效云量具有一定改进,为AIRS云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云相态识别 偏差订正 有效云量 大气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大气温度探测通道选择数值试验
7
作者 冉茂农 董超华 +1 位作者 沈正心 张肇先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6,共6页
通过等效通道选择原理分析,认为通过构建等效通道,可使其权重函数峰值高度高于目前美国NOAA气象卫星HIRS/2第一通道的峰值高度.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试验,证实了这一原理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利用15μmCO2吸收带的7... 通过等效通道选择原理分析,认为通过构建等效通道,可使其权重函数峰值高度高于目前美国NOAA气象卫星HIRS/2第一通道的峰值高度.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试验,证实了这一原理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利用15μmCO2吸收带的7个温度探测通道和所选择的等效通道一起反演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增加一个等效通道对温度廓线反演有一定改善,特别是对平流层(50~2hPa)温度反演,平均每层精度提高约0.27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 平流层 探测通道 红外大气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P-4DVar方法同化AIRS反演资料在一次江淮流域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卢冰 刘娟娟 +1 位作者 王斌 李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2-570,共9页
利用经济省时的降维投影四维变分同化方法(DRP-4DVar),在2009年7月22~23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同化晴空条件下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温度、湿度廓线,改进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同化AIRS反演的温... 利用经济省时的降维投影四维变分同化方法(DRP-4DVar),在2009年7月22~23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同化晴空条件下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温度、湿度廓线,改进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同化AIRS反演的温度及湿度场后,基于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模式约束,能够改进湿度场、高度场、高低层散度场。从累积降水量偏差图及同化试验增量图可以看到,正降水量偏差对应于正湿度增量、负位势高度增量及低层负散度高层正散度增量,负降水量偏差则与之相反。同化试验较参照试验可更好地模拟出暴雨的天气形势、对暴雨的落区及强度有更好的反映。此外,从单次同化与连续同化的试验对比结果看出,连续同化试验结果较单次同化结果有进一步的改进,说明不断加入新的观测资料可以更好地模拟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维投影 四维变分 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资料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测由低空风切变引起的大气湍流的专用设备
9
作者 H.P.Adamson 蒋胜 《电光与控制》 1991年第S1期90-96,共7页
该设备是用来探测由低空风切变引起的大气湍流的专用设备。该设备有一光学系统,将红外辐射准直到一个不停转动的滤光轮上。该滤光轮上有多个红外滤光片,可以感受距离的差异。随后一个红外探测器产生一个模拟输出信号。这个输出信号经一... 该设备是用来探测由低空风切变引起的大气湍流的专用设备。该设备有一光学系统,将红外辐射准直到一个不停转动的滤光轮上。该滤光轮上有多个红外滤光片,可以感受距离的差异。随后一个红外探测器产生一个模拟输出信号。这个输出信号经一个同步解调器解调后再通过一个门积分器被传送到一个选择性的多通道电路。该多通道选择电路是由同滤光轮相连的电子探头控制的。多通道选择电路的输出也是多路的,每一个输出各接一个低通滤波器。信号经滤波后再接到一个信号处理器上。这样该信号处理器就能定时地接受最新信息,并显示出有关低空风切变时的大气湍流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大气湍流 专用设备 滤光片 红外探测器 同步解调器 通道选择 低通滤波器 输出信号 红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臭氧探空数据评估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在粤港澳地区的适用性
10
作者 龚宇 李婷苑 +1 位作者 沈劲 陈靖扬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58-1868,共11页
基于2022~2023年粤港澳地区臭氧(O_(3))探空观测资料,分析O_(3)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并结合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分型方法,评估了Aqua卫星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O_(3)垂直廓线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的O_(3)垂直廓线产品在粤港... 基于2022~2023年粤港澳地区臭氧(O_(3))探空观测资料,分析O_(3)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并结合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分型方法,评估了Aqua卫星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O_(3)垂直廓线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的O_(3)垂直廓线产品在粤港澳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地区O_(3)垂直分布季节性差异较为显著,春夏冬季呈单峰分布结构,峰区分别位于700,950和300hPa附近,秋季呈双峰分布结构,峰区位于925和400hPa附近.站点间差异较小,广东省各站点与香港站点的O_(3)廓线年平均偏差介于-3.2%~11.0%之间.②对流层内秋冬季AIRS和ERA5数据质量好于春夏季.850~200hPa,AIRS和ERA5数据质量相对较好,各季节相对平均偏差(Rad)平均值分别介于16.5%~25.8%和15.1%~25.7%之间,相关系数(r)平均值分别介于0.47~0.75和0.23~0.74之间;而在850hPa以下,AIRS和ERA5数据质量相对较差,AIRS数据略好于ERA5数据,Rad平均值分别为31.6%和40.9%,r平均值分别为0.34和-0.15.③将O_(3)垂直分布分为5型,其中,AIRS与ERA5资料在1型分布结构下数据质量最好,而在2型和3型分布结构下数据质量最差.1型在秋冬季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43%和61%),2型和3型在夏季出现频率较高(共66%),4型和5型在春季出现频率较高(共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 臭氧(O_(3)) 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 ERA5 评估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大气CO_2遥感算法及其在第26航次中的应用分析
11
作者 陈海颖 蒋孟珍 +4 位作者 郝增周 梁继 许苏清 陈立奇 谢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IRS大气辐射值,其结果和第26航次走航数据进行比对,平均相对偏差为2.12%。对比同纬度下第24航次的精度,其精度有明显的下降,结果表明,利用统计回归的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二氧化碳 统计回归 大气红外探测器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热配合的激光/前视红外测距机
12
作者 Thomas R.Patrick Richardson +2 位作者 Richard Powell Barry N.Berdanier 蒋鸿旺 《应用光学》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发明论及一个由前视红外(FLIR)系统和激光系统组成的设备,前视红外系统用于目标定位和识别,激光系统用于测定目标距离。过去,典型的测距仪系统有一个相干辐射源,如Nd:YAG激光器,它所产生的脉冲能量发射到目标上,经目标反射,然后在发... 本发明论及一个由前视红外(FLIR)系统和激光系统组成的设备,前视红外系统用于目标定位和识别,激光系统用于测定目标距离。过去,典型的测距仪系统有一个相干辐射源,如Nd:YAG激光器,它所产生的脉冲能量发射到目标上,经目标反射,然后在发射点接收。整个传输时间可用来测量目标距离。测距机一般是用热成象传感器,例如前视红外,提供的信息来对准目标。以前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恶劣气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测距 测距机 激光系统 探测器阵列 脉冲能量 前视红外系统 激光大气传输 激光发射 传输时间 目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技术及器件
13
《中国光学》 EI CAS 1998年第3期78-80,共3页
E933.41 98031944再入大气层弹道导弹弹头及其伴随重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Infrared radiation from recentry ballisticmissile and its heavy decoys[刊,中]/李宏,孙仲康,徐晖(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系统工程... E933.41 98031944再入大气层弹道导弹弹头及其伴随重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Infrared radiation from recentry ballisticmissile and its heavy decoys[刊,中]/李宏,孙仲康,徐晖(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7,(8).—28—33介绍了一种计算再入大气层弹道导弹弹头及其伴随重诱饵红外辐射特性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 红外辐射特性 薄膜红外探测器 导弹弹头 再入大气 器件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方法 反射率 模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测量及仪器
14
《中国光学》 EI CAS 1996年第2期6-6,共1页
O432.1 96020741 单色微分辐射出射度=Spectral differential radiantexitance[刊,中]/凌裕农(中科院上海技术所)∥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14(5)。—395—400 阐述了单色微分辐射出射度M<sub>λ-T</sub>及其在红外... O432.1 96020741 单色微分辐射出射度=Spectral differential radiantexitance[刊,中]/凌裕农(中科院上海技术所)∥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14(5)。—395—400 阐述了单色微分辐射出射度M<sub>λ-T</sub>及其在红外探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色微分辐射出射度 毫米波 红外探测器 辐射测量 重要作用 中科院 红外大气窗口 学报 技术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料索引
15
《激光与红外》 CAS 1977年第3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红外成象 红外器件 致冷器 大气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 红外探测器 IR 探测器 实验设备 红外波段 移位寄存器 红外系统 资料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空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夏季高值形成机制分析
16
作者 周杰 官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利用搭载在美国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观测资料反演的全球甲烷(CH_4)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2014年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夏季CH_4高值变化与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CH_4... 利用搭载在美国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观测资料反演的全球甲烷(CH_4)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2014年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夏季CH_4高值变化与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CH_4浓度随高度增加递减;对流层中高层CH_4含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平均浓度在7~9月处于高值,6月、10月次之,其余月份处于低值。2003~2014年CH_4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4.66ppb(10-9)。高原上空CH_4空间分布分析显示,高原北部CH_4浓度高于南部地区。夏季风期间,随着高原上的强对流输送和上空南亚高压的阻塞,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明显增加并不断积累,在8月底至9月初出现最大值。在分析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发现,夏季季风影响下的强对流输送是高原对流层中高层CH_4高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季风指数的峰值滞后约半至一个月,随着夏季风的撤退,CH_4浓度高值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 青藏高原 时空分布 季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