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回报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颉卫华 吴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2-978,共1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分析逐时温度、涡度和散度场进行预报...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分析逐时温度、涡度和散度场进行预报前初始协调(spin-up)积分,产生模式初值,预报时段为1998年6月24日~7月10日,回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全球500hPa位势高度的天气尺度演变过程具有4~7天的可预报性;BCC_AGCM2.0.1模式对中国区域的降水以及大气环流场具有3~4天的可预报性,6月24日起报后3天内的预报降水区域位置与实况一致,但中心强度有所差异。对起报后未来2天的5mm和10mm以上的降水预报能力相对较强,ETS评分值达到了0.25以上,HK评分超过了0.4,降水区域范围预报较为准确,BIA评分趋于1.0。模式对20mm以上的降水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但模式对大于30mm以上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回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框架的计算稳定性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梁丹青 张铭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62,共9页
用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分块地形η坐标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计算稳定性;采用实际初始场,该框架能够长期稳定地积分。在积分前100d内总有效能量变化很小,总质量守恒、各物理量场的数值和波形都得到很好保持,这表明该框架稳定性好。在分... 用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分块地形η坐标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计算稳定性;采用实际初始场,该框架能够长期稳定地积分。在积分前100d内总有效能量变化很小,总质量守恒、各物理量场的数值和波形都得到很好保持,这表明该框架稳定性好。在分析了该框架的积分结果后可知其合乎物理事实,与IAP2.0的动力框架相比,能更好地反映出大地形的环流形势,这说明有大地形时采用分块地形η坐标要较σ坐标好。另外,还对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纯机械强迫作了数值试验,得到了地形强迫平均槽脊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地形纯机械强迫造成的准定常行星波的图像。这些工作表明采用分块地形η坐标处理大地形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分块地形坐标 稳定性 数值试验 地形纯机械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的完全控制试验与模式大气的年际异常研究
3
作者 张顺利 王盘兴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79-486,共8页
对大气环流模式提出了完全控制试验(FC)的概念,对包括陆面下垫面在内的整个地球表面的热力强迫作了控制。在FC中,可以更好地分离出大气内动力过程对于模式大气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利用IAP2-LAGCM(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对大气环流模式提出了完全控制试验(FC)的概念,对包括陆面下垫面在内的整个地球表面的热力强迫作了控制。在FC中,可以更好地分离出大气内动力过程对于模式大气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利用IAP2-LAGCM(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二层大气环流模式)实施了完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半年FC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异常较C的小,而全球或南半球FC与C的SLP无明显差别。东亚-西太平洋区域夏半年FC的月平均SLP年际异常甚至高于C的,意味着该区域模式大气环流短期气候异常中大气内动力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控制试验 年际异常 模式大气 大气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P模式对大气经向质量输送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煜飞 李建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3-991,共9页
从描述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传输的角度入手,考察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8个AMIP大气环流模式对越赤道质量通量输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CAR、MPI和UKMO模式模拟出的越赤道整层大气质量通量与观测大体相一致;MIROC3模拟的整层大... 从描述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传输的角度入手,考察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8个AMIP大气环流模式对越赤道质量通量输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CAR、MPI和UKMO模式模拟出的越赤道整层大气质量通量与观测大体相一致;MIROC3模拟的整层大气质量通量年循环与观测结果相去甚远,尤其在夏季模拟出较强的虚假向北大气质量输送;IAP模拟的整层大气质量通量年循环方向与观测结果在7个月份中相反;把垂直大气分为4层,各模式对700 hPa以下(I_1)和300—70 hPa(I_3)两层质量通量的模拟能力普遍较好;对700—300 hPa层(I_2)质量通量模拟结果偏差较大;除MIROC3外,其余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70—10 hPa(I_4)大气质量通量的季节变化。显然,不仅南、北半球间大气存在质量交换,越过其他纬度同样存在着经向大气质量输送,无论冬季、夏季还是年平均,各模式对越过其他纬度(60°S—60°N)经向大气质量输送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差异明显。整体权衡,UKMO_HADGEM1在模拟越赤道大气质量通量方面表现突出,MPI_ECHAM5模式优势较明显;NCAR、GISS和GFDL 3个模式在某些压力层内具有较好的模拟水平;MIROC模式对整层、700—300 hPa层的模拟能力较低,而对700 hPa以下层和300—70 hPa层的模拟水平较高;IAP_FGCALS和CNRM模式在模拟越赤道大气质量通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通量 模式评估 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框架及其整体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梁丹青 张铭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1-306,共6页
介绍了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框架及该框架微、差分方程组的整体性质。目前该框架水平分辨率为 4°× 5°,垂直分辨率有 9层和 2 1层两个版本。给出了该框架的控制方程组及其差分形式、边界条件、时间积分方案等... 介绍了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框架及该框架微、差分方程组的整体性质。目前该框架水平分辨率为 4°× 5°,垂直分辨率有 9层和 2 1层两个版本。给出了该框架的控制方程组及其差分形式、边界条件、时间积分方案等。该框架的微、差分控制方程组均满足总质量守恒、平流项二次守恒、科里奥利力不作功和总有效能量守恒 ;且未引入虚假的源和汇 ,保持了该框架计算过程中的物理真实性。该模式框架在主流微机上能长时间稳定积分 ,并可作有关地形的数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整体性质 地形坐标 框架 动力 分块 控制方程组 差分方程组 水平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科里奥利力 边界条件 时间积分 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 计算过程 数值试验 源和汇 真实性 定积分 长时间 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制做夏季季风模拟
6
作者 赵宗慈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99-206,共8页
本文评述近十余年国外利用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制做夏季季风区域的模拟与敏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场与观测场表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有较强的能力来模拟季风区域的各种主要特征。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试验研究了季风形成的物理机制。... 本文评述近十余年国外利用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制做夏季季风区域的模拟与敏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场与观测场表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有较强的能力来模拟季风区域的各种主要特征。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试验研究了季风形成的物理机制。本文对几个可能的物理因子如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海面温度、雪盖、海冰以及山地作用等的敏感试验给予专门评述,并给出不同海温状况下季风区降水特点。最后讨论与展望了有关季风的可预报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夏季季风 季风环流 季风区 海面温度 敏感试验 可预报性 气候模式 物理成因 物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爱明 倪允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青藏高原 季节变化 季风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人工水汽通道对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及环流的影响——I.对降水过程个例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红 孙建华 +1 位作者 赵思雄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371-379,共9页
为探讨用人工方法在青藏高原地区打开水汽通道后,对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及环流的影响,我们使用我国有限区域模式对 1998年汛期降水的个例做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上打开通道对我国汛期降水有所影响,但要使西北地区降水... 为探讨用人工方法在青藏高原地区打开水汽通道后,对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及环流的影响,我们使用我国有限区域模式对 1998年汛期降水的个例做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上打开通道对我国汛期降水有所影响,但要使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改变该地区的干旱缺水状况,效果是很不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数值模式 降水 青藏高原 人工水汽通道 夏季 西北地区 环流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模式动力框架的长期积分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江林 沈学顺 +2 位作者 张红亮 杨学胜 王盘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6-284,共9页
通过考虑动量表面拖曳并利用牛顿松弛方法将温度松弛到纬向对称的温度场,对GRAPES模式的动力框架进行了长期时间积分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其积分结果表明:GRAPES模式的动力框架可以模拟出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随着分辨率的提高,GRAPES模式... 通过考虑动量表面拖曳并利用牛顿松弛方法将温度松弛到纬向对称的温度场,对GRAPES模式的动力框架进行了长期时间积分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其积分结果表明:GRAPES模式的动力框架可以模拟出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随着分辨率的提高,GRAPES模式动力框架的模拟结果显示出收敛的特性;虽然GRAPES模式动力框架采用的是能量不守衡的半隐式半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但长期时间积分试验表明其能量基本保持稳定。这些结果显示使用GRAPES模式动力框架作大气环流和气候研究的大气动力框架是可行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进GRAPES模式动力框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测试 大气环流模式 动力框架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的激发 被引量:11
10
作者 钟敏 闫昊明 +1 位作者 朱耀仲 雷小平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8,共9页
利用日本气象局 AMIPⅡ大气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基于BP方法和 SP方法计算了1979年至1996年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激发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方法和气候平均图方法,分析了大气角动量的季节变化... 利用日本气象局 AMIPⅡ大气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基于BP方法和 SP方法计算了1979年至1996年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激发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方法和气候平均图方法,分析了大气角动量的季节变化,并与同时期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JMA客观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角动量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解动量 地球自转 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 amip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月娟 张弘 毕训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64-668,共5页
采用IAP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试验和分析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减少,不仅对南半球气候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到北半球,使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变化.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洞 气候效应 数值试验 大气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OALS2两个模式版本对青藏高原东侧冬季层云的模拟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百超 郭准 +2 位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黄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7-502,共16页
冬季青藏高原东部(22°N^32°N,102°E^118°E)层云区是唯一存在于副热带陆地的层云密集区,环流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对该地区层云的模拟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该地区层云模拟能力的系统分析评估是改进模... 冬季青藏高原东部(22°N^32°N,102°E^118°E)层云区是唯一存在于副热带陆地的层云密集区,环流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对该地区层云的模拟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该地区层云模拟能力的系统分析评估是改进模式性能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际卫星云计划(ISCCP)卫星资料,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版本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s2和FGOALS-g2的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对青藏高原东侧层云的模拟能力。通过分析云辐射强迫等相关特征、大气环流、稳定度、以及地表气温和云的关系,探讨了模式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低估了青藏高原东侧的低层云量和云水含量。在垂直结构模拟方面,FGOALS-s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高原东侧低云主导的特征,其模拟的云顶高度与卫星资料更为接近;而FGOALS-g2模式则高估了该地区的平均云顶高度。分析表明,两个模式均低估了高原东侧的低层稳定度,同时不同程度地低估了该地区中低层水平水汽输送,导致层云云量的模拟偏少。此外,FGOALS-g2高估了高原东侧的上升运动和垂直水汽输送,使得模拟的低云偏少而云顶高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气候系统模式 大气环流模式试验(amip) 层云 云辐射强迫 青藏高原东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5,共9页
用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就前期冬春季南海-热带东印度洋(10 oN~15 oS, 90~120 o E) 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当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其南北两侧大气低层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高层出现异常反气... 用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就前期冬春季南海-热带东印度洋(10 oN~15 oS, 90~120 o E) 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当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其南北两侧大气低层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高层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其东西两侧, 在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强大的异常辐合,高层出现强大的异常辐散;在热带西印度洋大气低层为明显的辐散,高层为明显的辐合,得到了与Gill理论相一致的结论。此时大气低层赤道两侧异常气旋性环流阻挡了赤道索马里越赤道SW气流进入南海, 加强了赤道西风, 并明显减弱了澳大利亚越赤道SW气流,菲律宾以东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使其位置偏南偏西, 同时大气高层印度洋上空的异常东风加强了南亚高压, 从而导致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 爆发可能推迟。在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时,大气低层赤道两侧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减弱了赤道索马里越赤道SW气流, 加强了澳大利亚越赤道SW气流,菲律宾东北部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不利于其东侧的副热带高压发展, 同时大气高层印度洋上空的异常西风减弱南亚高压强度,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加强, 爆发可能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低阶大气环流模式 冬季 春季 海温异常 夏季风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空西风急流对长江中下游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4
14
作者 周兵 韩桂荣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5-604,共10页
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控制试验(CTL)的基础上,研究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试验对高低空急流位置、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敏感性试验中高空西风急流增强(SJet)/... 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控制试验(CTL)的基础上,研究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试验对高低空急流位置、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敏感性试验中高空西风急流增强(SJet)/减弱(WJet)的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SJet和WJet两者对低层环流和雨带及降水强度的影响过程不同,前者有利于加强低空急流,降水在CTL雨带的南侧会增强,在北侧会减弱,雨带位置南撤;后者则相反,雨带位置向北推进;S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南,W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西风急流 长江中下游 暴雨 控制试验 中尺度数值模式 降水强度 雨带位置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冰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梅玉 刘屹岷 李骥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76-484,共9页
利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AGCM)和一个全球耦合海气模式(COAGCM),模拟了北极海冰边界范围的变化对月平均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冰边缘的异常完全可以改变中高纬度某些地区的局地气候。受冷源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冷高... 利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AGCM)和一个全球耦合海气模式(COAGCM),模拟了北极海冰边界范围的变化对月平均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冰边缘的异常完全可以改变中高纬度某些地区的局地气候。受冷源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冷高压加强,低纬度暖高压减弱。同时利用一个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作了海冰反照率参数化的数值试验,用两种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检验对地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极地表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影响。模拟试验表明了冰雪圈反照率的反馈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大气环流模式 耦合海气模式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温度影响对流发展强度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维宏 沈树勤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个例分析指出降雹位置通常发生在地面温度梯度较大的冷的一侧。本文应用一个二维动力学模式对地面温差引起的对流进行模拟的结果,归纳出了一个(?)线剖面内气流,降雹位置以及地面温度分布的关系模型。
关键词 数值试验 地面温度 降雹 个例分析 对流不稳定 对流回波 动力学模式 大气环流背景 特大暴雨 雹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改进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鲍艳 张宇 +1 位作者 吕世华 左洪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5,共9页
为了进一步检验裸土参数化的气候模拟性能,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Xie等[3]全球降水资料与CCM3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入裸土参数化方案的CCM3能较好地再现冬季东亚和中国地区区域气候的主要特征,模式较... 为了进一步检验裸土参数化的气候模拟性能,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Xie等[3]全球降水资料与CCM3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入裸土参数化方案的CCM3能较好地再现冬季东亚和中国地区区域气候的主要特征,模式较原CCM3能更好地模拟地表温度和东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对东亚季风环流的模拟也较接近实际。同时,该方案在CCM3中的加入改进了青藏高原冬季降雪带及夏季高原东南部降水中心的模拟,提高了模式对高原冬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从而再次说明利用观测资料对模式参数修正及参数化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数值模式模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参数化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庄世宇 赵声蓉 姚明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与多年平均相比,1998年夏季副高总体偏强、偏西。副高的南北进退出现显著异常,尤其是7月中旬,副高突然大幅度南撤,南撤后,副高偏南维持至8月...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与多年平均相比,1998年夏季副高总体偏强、偏西。副高的南北进退出现显著异常,尤其是7月中旬,副高突然大幅度南撤,南撤后,副高偏南维持至8月初,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出现“二度梅”。副高南撤现象从副高带的东部开始,逐渐西传。分析表明副高的异常变化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调整的结果,其中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异常变化对副高南撤起着重要的作用,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及伴随的入口区和出口区次级环流和不稳定均有利于副高在7月中旬南撤和南撤后偏南维持。T106L19全球谱模式的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高度场对急流减弱的响应与观测分析结果一致。热源和水汽汇分析、OLR分析以及热源与位势高度场SVD分析均表明在副高南撤前,热带季风区非绝热加热显著减弱;这一结果有利于副高偏南维持;经圈环流的分析结果也与此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998年 变异分析 夏季 NCEP再分析资料 副热带西风急流 大气环流异常 异常变化 分析结果 长江中下游 全球谱模式 SVD分析 位势高度场 非绝热加热 资料分析 次级环流 数值试验 LR分析 经圈环流 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