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崇银 Smith,I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72,共10页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同观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模式资料的功率谱及动能的分析表明,10~20天振荡确实比30~60天振荡更突出地存在于热带大气中。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同观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模式资料的功率谱及动能的分析表明,10~20天振荡确实比30~60天振荡更突出地存在于热带大气中。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结构有些不同,对于在热带10~20天振荡,除纬向1波外,纬向2波也很明显;流动的斜压结构特征欠佳;系统以较快速度沿赤道西移。暖SST事件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影响也进行了模拟,对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暖STT将使10~20天大气振荡减弱,使其结构更趋正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20天振荡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气“记忆”的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3期2-9,共8页
通过2种大气环流模式(GCM)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异常外强迫的“记忆”问题。结果表明,大气对外强迫的“记忆”比传统意义的“记忆”要长得多,这是因为外强迫通过影响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激发产... 通过2种大气环流模式(GCM)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气对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异常外强迫的“记忆”问题。结果表明,大气对外强迫的“记忆”比传统意义的“记忆”要长得多,这是因为外强迫通过影响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激发产生了低频振荡(即大气低频遥响应),使得外强迫的影响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大气对外强迫的“记忆”也就变得相当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 外强迫 低频遥响应 大气“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吴国雄 王军 +1 位作者 刘新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本可分为冬季型(11月~次年4月),夏季型(6~9月)及转化型(5月,10月),在中高纬高低层呈相当正压结构.冬季型高度差异以35°N和100°E为界,在北面呈西高东低,南面呈西低东高.夏季型在西太平洋地区为北高南低,在大陆上空为上正下负.850hPa流场差异场的冬季型在西太平洋北/南部为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在大陆上以'青藏高原(TP)偶极流型'为主要特征;夏季的副热带以环绕青藏高原的气旋性环流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强迫的冬半年'TP偶极型'加强了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江南的春雨和华南的早汛期降水.地形强迫的夏季流型形成了孟加拉湾-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强降水差异,使东亚降水向北伸展,并引起亚洲降水分布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季节 地形 数值模拟 大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Ⅱ.GC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9-748,共10页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5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朱伟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7-860,共14页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大气环流 积雪异常分布 数值模拟 NCAR CCM2模式 辐射冷却效应 位势高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6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428,共15页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 ;另一方面 ,海冰厚度变化可以激发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行星波传播 ,在低纬度地区 ,该行星波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地区传播 ;海冰厚度变化对低纬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有影响。冬季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变化对后期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 (少 )时 ,春季 (4~ 6月 )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升高 (降低 ) ,阿留申低压减弱 (加深 ) ,有利于春季白令海海冰偏少 (多 ) ;而夏季 ,亚洲大陆热低压加深 (减弱 ) ,5 0 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南 )、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夏季风易偏强 (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厚度 东亚季风 巴伦支海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薇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8-132,共15页
分析 GOALS/ LASG海气耦合模式 10年积分 200 hPa纬向风场的逐日输出结果,引用1980~1989年期间逐日的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为实测对照,结果显示该耦合模式抓住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IO)的基... 分析 GOALS/ LASG海气耦合模式 10年积分 200 hPa纬向风场的逐日输出结果,引用1980~1989年期间逐日的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为实测对照,结果显示该耦合模式抓住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IO)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模拟IO的强度较多数大气模式强而接近真实,但空间一致性仍不清晰,典型周期不够显著。NCEP资料与耦合模式都反映模拟IO的季节变化与其年际变化有关,模拟较强IO的年份表现IO的季节变化特征也较真实。模拟IO的年际变化与热带东太平洋的SST呈明显的负相关变化。SST暖异常的年份,IO活动较弱。IO变化滞后于SST异常60天左右的相关性最显著。对比单独积分GOALS/ LASG的大气模式的结果,发现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耦合模式再现 IO的季节性特征更真实,反映了海气耦合对IO变化的调制作用。利用海气耦合模式,理解IO对流活动与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真实描述IO必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低频振荡 海气耦合模式 数值模拟 功率谱分析 大气季节内振荡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4-31,共8页
利用菱形截断15波的9层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了若干数值试验,分别研究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北极不同区域海冰偏多以及海温偏暖同时海冰偏多对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偏多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对... 利用菱形截断15波的9层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了若干数值试验,分别研究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北极不同区域海冰偏多以及海温偏暖同时海冰偏多对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偏多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对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同等效应,海冰和赤道海温任何一方的变异均可显著影响大气环流,其中亚洲-北美型和欧亚型遥相关是极冰和赤道海温影响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动力学途径。本文结果再一次证实了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差是决定大气环流的最基本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温 北极海水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呼吸模式激光推进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9
作者 龚平 唐志平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1-508,共8页
就大气呼吸模式的推进机理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导出了考虑反射面几何约束的冲量及冲量耦合系数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在数值模拟方面,采用前期点爆炸自模拟解和后期高分辨率PPM格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计算了固定的抛物面反射镜聚焦入射... 就大气呼吸模式的推进机理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导出了考虑反射面几何约束的冲量及冲量耦合系数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在数值模拟方面,采用前期点爆炸自模拟解和后期高分辨率PPM格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计算了固定的抛物面反射镜聚焦入射平行激光击穿空气形成的高温等离子体流场及其对反射面产生的推动作用。结果表明,推进效应(飞行器获得的推力、总冲量、冲量耦合系数等)与反射面的几何参数和入射激光强度密切相关。83J的激光单脉冲能量算例得到的冲量耦合系数为246μN·s/J,略高于同种工况下W.O.Schall等实验得到的耦合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呼吸模式 激光推进 数值模拟 爆炸力学 点爆炸 冲量耦合系数 PPM格式 高温等离子体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二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大气化学成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仁健 王明星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30-41,共12页
建立了一个全球二维纬向平均化学模式,模式包括了从90°S到90°N,从地面到20km高度的大气。模式中应用的流场来自根据加热率计算得到的剩余环流。模式化学部分包括34种大气成分、104个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 建立了一个全球二维纬向平均化学模式,模式包括了从90°S到90°N,从地面到20km高度的大气。模式中应用的流场来自根据加热率计算得到的剩余环流。模式化学部分包括34种大气成分、104个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其中,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分为季节性和非季节性排放源,并将其参数化为时间和纬度的函数再应用到模式中去。按1990年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的排放水平模拟得到了多种大气组成的分布,模拟结果与观侧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模式考虑了一氧化碳的季节变化,模拟得到的OH自由基分布更为合理。模式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大气微量成分的全球循环过程及其长期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化学模式 大气化学组成 排放源 甲烷 OH自由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温异常作用下的低层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1
作者 游性恬 钱维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a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东风气流和在东南亚沿海出现离赤道的异常气流。若在模式中仅引入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或在模式中去掉地形以后,模拟的低纬低层异常气流与上述结果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次插值函数算法的时间积分方案与二阶时空余差数值模式——以原始大气运动方程与理想全球模拟个例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辜旭赞 张兵 王明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9-678,共10页
从大气运动原始方程和欧拉算符出发,用泰勒级数展开,给出二阶时空微商余项预报方程。进而讨论用三次插值函数——双三次曲面拟合求上游点的准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与相应的二阶时空余差数值模式——"双三次模式"。则双三次模... 从大气运动原始方程和欧拉算符出发,用泰勒级数展开,给出二阶时空微商余项预报方程。进而讨论用三次插值函数——双三次曲面拟合求上游点的准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与相应的二阶时空余差数值模式——"双三次模式"。则双三次模式是通过实现各个大气物理量场的二阶可导,从而可对预报方程做空间非线性("三次")时间离散积分,成为"双三次曲面拟合——时间步积分——双三次曲面拟合——……"一种新算法数值模式。讨论双三次数值模式的数学基础:三次插值函数及其数值分析极性定律用于数值模式。指出:双三次模式和谱模式都具有数学"收敛性";而Coons双三次曲面具有对变量场拟合二阶可导"最优性";和Hermite双三次曲面片具有对网格变量场二阶可导运算"等价性"。又指出:有限差分模式的中央差近似斜率和曲率,分别是三次样条斜率和曲率作"三点平滑"。双三次模式适合采用原始大气运动方程,适合采用准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并给出一个理想全球模拟个例。因大气运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理论上可按变量场双三次曲面曲率判断,以采用符合物理诠释的局域或单点平滑,以保持模式时间积分稳定性。且未来容易实现全球多重/时变套网格双三次数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与模拟 二阶时空余差数值模式 三次插值函数 Navier-Stokes大气运动方程组 准拉格朗日时间积分 欧拉向前差分时间积分 全球模拟个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转速度下的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游性恬 谷湘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5-551,共7页
利用IAP二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下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其中试验1:设25h/d(350d/a);试验2:设23h/d(381d/a);控制运行:24h/d(365d/a)。联系从古至... 利用IAP二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下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其中试验1:设25h/d(350d/a);试验2:设23h/d(381d/a);控制运行:24h/d(365d/a)。联系从古至今地球自转逐渐减慢的情况,主要讨论地转减慢对冬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以后,能使西风急流加强,南极附近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速度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同美 袁卓建 郭裕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7-100,共4页
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性能检验及对 1994年 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 的模拟分析,分析所用的是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处理过的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结果表明, 在现行资料条件下模拟达到... 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性能检验及对 1994年 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 的模拟分析,分析所用的是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处理过的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结果表明, 在现行资料条件下模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证明该模式对局地经圈环流模拟性能良好.在此基础上,根据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进一步诊断分析方程中各强迫项对经向环流所起的作用.对1994年5月1日世界时 12时东亚季风区局地平均经向环流而言,模拟出的各项的作用与对天气实况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结果是相吻合的.在东亚季风区的经向环流形成过程中,温度平流及绝热加热的作用相当显著.非绝热加热的作 用在本文中没有作确切地比较,因其计算受到水汽资料精度和各层辐射资料缺乏的限制.另外,对流中的 云物理过程也暂时未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季风径向环流 东亚季风 绝热变温效应 绝热加热 热通量散度 模式性能检测 涡动角动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夏季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15
作者 王谦谦 汪迎辉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303-309,共7页
利用球带p-σ坐标系模式,模拟了臭氧对夏季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臭氧作用引入模式后,大气高层环流特征得到显著改善,臭氧使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对低层大气,虽然臭氧的加热作用很小,但可通过改变其他加热场分量的分布和... 利用球带p-σ坐标系模式,模拟了臭氧对夏季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臭氧作用引入模式后,大气高层环流特征得到显著改善,臭氧使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对低层大气,虽然臭氧的加热作用很小,但可通过改变其他加热场分量的分布和量值,从而改变总加热率, 使低层大气环流同样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谷地大气环境容量与大气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孜澈 茅宇豪 +1 位作者 郭淑雅 刘振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4-619,共16页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传输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地形环流强度明显强于太原城市热岛环流,且对其发展存在明显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加剧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堆积和空气质量恶化;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受气象主导风向影响:当天气主导风向偏南北向,也即与狭长的汾河谷地走向一致时,有利于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清除,而当天气主导风向偏东西向时,则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明显减小,且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大气环境容量之间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4;当地形敏感组实验中取消太原市周边河谷地形特征时,上述相关系数降低到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谷地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 WRF-Chem 地形高度与地表利用类型 山谷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降水的模拟对水汽方程差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洪涛 王斌 +1 位作者 薛峰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分别采用3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多维正定平流传输方案(MPDATA)、通量修正传输方案(FCT)和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对大气物理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 AGCM)的降水模拟作敏感性试验... 分别采用3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多维正定平流传输方案(MPDATA)、通量修正传输方案(FCT)和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对大气物理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 AGCM)的降水模拟作敏感性试验,分析比较3种方案下模式降水气候平均场的差异,从而揭示模式降水对水汽方程差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对大气环流模式降水的气候模拟有较大影响,并出此从3种差分方案中为IAP 9L AGCM寻找出一种较好的水汽计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水汽方程 差分方案 降水 敏感性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年代际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艳艳 郭品文 王武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利用NCAR/CCM3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不同海温背景场强迫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不同海温背景场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模拟结果与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 利用NCAR/CCM3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不同海温背景场强迫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不同海温背景场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模拟结果与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平均海温背景场强迫下,El Nio对阿留申低压的加强作用比70年代末之前更明显,而ENSO暖位相对蒙古高压的作用则由70年代末之前的轻微减弱变为明显加强。虽然70年代末以后ENSO事件的强度比70年代末之前有所增大,但ENSO对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的减弱作用反而不再那么明显;同时在高空风场中,由ENSO激发出的PNA型异常环流在70年代末以后明显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冬季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冬夏期间大气环流个例的数值模拟分析
19
作者 马艳 隋桂玲 陈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MM5对2005年7月17—19日,2007年12月20—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的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7月和12月极区的大气... 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MM5对2005年7月17—19日,2007年12月20—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的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7月和12月极区的大气环流都主要由两个波动控制;夏季的冰岛低压在冬季表现为一个高压系统,并且伸展到格陵兰岛上空。选择两个北极地区探空站与相应温度场和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数值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观测到的大气分布特征,表现为小的模式偏差和较高的相关系数。夏季7月份期间,Barrow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极地逆温层结垂直结构特征;冬季12月份期间,Barrow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现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虽然各通量峰值远小于夏季时的情形,但是北极所考虑站点下垫面在冬季12月和夏季7月份都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郑庆林 王三杉 +1 位作者 张朝林 宋青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1,共8页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西风减弱北移、热带高层东风增强北进、南半球西风带北压和赤道中低层西风形成和加强。加速了季节转换过程 ,有利于增强越赤道气流和南北半球的大气交换作用 ,还有利于在南海、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热带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