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草原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量指数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傅玮东 姚艳丽 +1 位作者 李新建 刘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通过对1986-2003年新疆草原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74项特征值的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新疆蝗虫发生有显著关系的大气环流指数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4个新疆蝗虫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模型对2004-2006年新... 通过对1986-2003年新疆草原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74项特征值的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新疆蝗虫发生有显著关系的大气环流指数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4个新疆蝗虫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模型对2004-2006年新疆蝗虫发生面积进行延伸预测,并与实际蝗虫发生面积进行比对,最终挑选出预报准确率在85%以上、对新疆草原蝗虫发生面积趋势具有一定预报能力和应用价值的模型,并初步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量与蝗虫发生面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指数 蝗虫发生面积 预测模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大气环流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瑞琰 闫霏霏 +2 位作者 黄定华 肖龙 张振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火星尘暴是火星上特有的大气运动,也是人类登陆火星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火星的具体情况,早期针对火星大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的物理模拟实验,建立火星大气实验室,研究在火星大气条件下火星尘埃扬起的机制等方面。同时根据地球大气物... 火星尘暴是火星上特有的大气运动,也是人类登陆火星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火星的具体情况,早期针对火星大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的物理模拟实验,建立火星大气实验室,研究在火星大气条件下火星尘埃扬起的机制等方面。同时根据地球大气物理的运动方程、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并与早期的火星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建立起火星大气环流的一般模型(GC-Ms)。GCMs模型对大中尺度的模拟计算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但对小尺度的计算很困难,为研究火星大量中等尺度和小尺度的大气环流现象(如尘暴的发生机制等),近来已经建立起了适合火星区域大气环流系统的模型(MRAMS)。MRAMS同时也是Mars Global Surveyor(MGS)用来处理高分辨率资料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大气 环流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被引量:8
3
作者 纪忠萍 胡丽甜 +2 位作者 谷德军 吴乃庚 梁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致洪暴雨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Ⅱ──大气环流、极冰、积雪等物理因子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尚森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统计分析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及其前期大气环流及外部强迫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冷月当月至其前期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或位置偏东偏南。前一年东亚夏季风弱,当年冬季风强。前期7、8、9月和当年冬季亚洲极涡扩展。1月前... 统计分析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及其前期大气环流及外部强迫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冷月当月至其前期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或位置偏东偏南。前一年东亚夏季风弱,当年冬季风强。前期7、8、9月和当年冬季亚洲极涡扩展。1月前期11月和12月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偏少。2月前期11个月,特别是3~8月北极Ⅳ区极冰偏多,12月前期1~11月Ⅱ区极冰偏多,3~8月Ⅲ区极冰偏少。综合上述各因子以及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前期特征,给出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冷月 预测概念模型 华南 冬季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Hopf分岔分析
5
作者 李鹏松 刘琦 +1 位作者 石卓 刘欣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8-897,共10页
分析两种情况下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分岔特性,利用多尺度法研究模型的Hopf分岔类型及周期解的稳定性,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 稳定性 HOPF分岔 多尺度法 低阶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因子对黄河流域长预见期农业干旱预测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肖悦 粟晓玲 吴海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8,共9页
准确的干旱预测对于减轻或规避干旱对区域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大气环流因子可能会通过遥相关影响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和传递过程,在干旱预测模型中引入大气环流因子是否会改善农业干旱的预测性能尚不明晰。该研... 准确的干旱预测对于减轻或规避干旱对区域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大气环流因子可能会通过遥相关影响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和传递过程,在干旱预测模型中引入大气环流因子是否会改善农业干旱的预测性能尚不明晰。该研究以农业干旱、高温和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测因子,在不同预见期(1、12、24、36、48个月)下采用Meta-Gaussian(MG)模型预测黄河流域典型年份的农业干旱事件,通过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探究在MG模型中引入大气环流因子对农业干旱预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因子中12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standardiz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tensity index,SWPSHI)与农业干旱相关性最为显著;以典型年2014年8月份为例发现MG模型预测值受预见期长度、预测因子影响较大;相比于单因子预测,引入大气环流因子的MG模型的评价指标NSE和RMSE改善网格占比最高达46%,空间上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1 a以上预见期明显改善,而考虑大气环流因子和高温的MG模型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预测性能,扩大了网格占比。因此在上述省区干旱预测时需考虑大气环流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干旱 模型 预测 大气环流因子 Meta-Gaussian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环流的稻纵卷叶螟气象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纯枝 张蕾 +6 位作者 郭安红 李轩 刘维 庄立伟 陆明红 吕厚荃 包云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5-576,共12页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发生面积率 大气环流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与分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虎 于永光 闻国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研究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和分岔性质.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和定性理论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证明了全局一致渐进稳定和极限环的存在性,并给出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分岔条件.此外,研究了模型的Hopf分岔,并用规范形理论得到了Hopf分岔临... 研究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和分岔性质.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和定性理论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证明了全局一致渐进稳定和极限环的存在性,并给出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分岔条件.此外,研究了模型的Hopf分岔,并用规范形理论得到了Hopf分岔临界状态,最后运用数值仿真对所给的定理和条件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HOPF分岔 规范形 低阶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降水组合预报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旭树 王兆礼 +3 位作者 陈柯兵 钱姝妮 王俊 陈晓宏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7,共7页
针对降水具有混沌性和随机性,准确进行长期降水预报难度高的问题,提出时变海温多极指数和因子预报意见指数,基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构建长期降水组合预报模型,以三峡水库流域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组合预报模型在三峡水库流域1961—2... 针对降水具有混沌性和随机性,准确进行长期降水预报难度高的问题,提出时变海温多极指数和因子预报意见指数,基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构建长期降水组合预报模型,以三峡水库流域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组合预报模型在三峡水库流域1961—2020年汛期的月降水预报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特别在6月和9月降水预报上表现优异;与多因子回归、随机森林数理统计模型和CFSv2、ECMWF system 4动力数值模型相比,该模型更为稳健、预报精度提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降水预报 大气环流 海温场 海温多极指数 因子预报意见指数 组合预报模型 三峡水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量指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贵英 白松竹 潘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86-3389,共4页
通过对1991~2008年阿勒泰地区西部三县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74项特征值的相关分析,分别筛选出与各县蝗虫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各县蝗虫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模型对200... 通过对1991~2008年阿勒泰地区西部三县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74项特征值的相关分析,分别筛选出与各县蝗虫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各县蝗虫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模型对2009~2010年各县蝗虫发生面积进行延伸预测,并初步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量与蝗虫发生面积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蝗灾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指数 蝗虫发生面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立体几何模型 巧学大气三圈环流
11
作者 许太州 《地理教学》 2016年第4期61-62,60,共3页
大气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如何学习大气三圈环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手工制作的立体几何模型为载体,阐述了模型的制作、思考、再设计、再反思,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巧... 大气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如何学习大气三圈环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手工制作的立体几何模型为载体,阐述了模型的制作、思考、再设计、再反思,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巧妙而又生动地学习大气三圈环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模型 制作 大气三圈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曹颖 张光辉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22,共6页
本文以国际上较流行的5个大气环流模式(HadCM3、GFDL、ECHAM4、CSIRO-Mk2以及CGCM2)对黄河流域1961-1990年温度和降水的模拟结果为基础,通过与该流域同期观测值比较,分析了各大气环流模式(GCM)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以国际上较流行的5个大气环流模式(HadCM3、GFDL、ECHAM4、CSIRO-Mk2以及CGCM2)对黄河流域1961-1990年温度和降水的模拟结果为基础,通过与该流域同期观测值比较,分析了各大气环流模式(GCM)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HadCM3、GFDL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温度的模拟结果较好;ECHAM4、HadCM3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5个大气环流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明显优于对降水的模拟。总体而言,英国的HadCM3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最好,可为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水土流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gcm) 适用性 温度 降水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识别理论模型在城市大气污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永山 郑水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9-141,共3页
关键词 大气污染预测 模糊识别理论模型 大气环流 环流特征月值 预报因子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MAGCM模拟的大气角动量函数Ⅰ.季节性分量(英文)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永宏 郑大伟 内藤勲夫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8,共11页
大气角动量(AAM) 变化和地球自转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可应用于全球环流模型的检验.根据日本气象厅全球环流模型的输出数据计算出AAM 函数,将AAM 函数的模拟值与它的观测值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序列相比较,来检验该模型对大气角动量的模拟.限... 大气角动量(AAM) 变化和地球自转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可应用于全球环流模型的检验.根据日本气象厅全球环流模型的输出数据计算出AAM 函数,将AAM 函数的模拟值与它的观测值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序列相比较,来检验该模型对大气角动量的模拟.限于篇幅,仅给出AAM 函数的季节性分量模拟的结果.对于半年项,轴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的模拟值都偏高,赤道向AAM 函数的气压项和风项很小,因而未予考虑;对于周年项,轴向AAM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低,而赤道向AAM 函数气压项的模拟值偏高,轴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最好,而赤道向AAM 函数的风项模拟得较差.总之,高精度的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系列可以作为全球环流模型检验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角动量函数 地球自转 全球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季璐 朱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5期12526-12529,共4页
[目的]建立稻飞虱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对每年的发生面积进行预测,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方法]分析历年的大气环流特征量的资料,选取与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目的]建立稻飞虱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对每年的发生面积进行预测,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方法]分析历年的大气环流特征量的资料,选取与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筛选出了与稻飞虱发生面积呈显著相关的因子,并分别建立了基于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10月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当年8月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当年6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2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的白背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和基于当年7月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上年10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当年9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上年9月太阳黑子和当年9月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褐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结论]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的基于大气环流因子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实际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大气环流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24
16
作者 周梦子 王会军 霍治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48,共15页
高温热害已成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中,我们定量分析了省份尺度上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不同省份,当高温指数增加一个标准差时,玉米减产范围为-1.56%^-15.06%,其中以东北、华北地区减产最为... 高温热害已成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中,我们定量分析了省份尺度上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不同省份,当高温指数增加一个标准差时,玉米减产范围为-1.56%^-15.06%,其中以东北、华北地区减产最为严重。进一步分析表明,在1990年代中后期东北、华北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发生突变。当东北、华北上空500 h Pa位势高度场出现正异常时,天气比较晴朗,入射太阳辐射增加,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有利于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而风场上,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盛行西风,经向环流减弱,冷空气不易入侵,使得该区温度偏高,华北地区则以偏南风为主,来自中国内陆的温暖气流被带到该地,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影响东北极端高温天气的关键海域位于黑潮地区,而ENSO对华北极端高温日数的影响更大,当ENSO指数异常偏高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华北水汽输送通道受阻,水汽辐散,且盛行下沉运动,华北地区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玉米产量 统计模型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指数对海南省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白蕤 李宁 +3 位作者 吴立 王斌 陈小敏 邹海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80-85,共6页
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完成对1961—2010年海南省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分析大气环流影响海南稻飞虱的发生机制,建... 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完成对1961—2010年海南省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分析大气环流影响海南稻飞虱的发生机制,建立基于大气环流的海南稻飞虱发生面积率预测模型,并利用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的次序为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槽类以及其他类,影响的时段主要为上一年9—10月;不同指示因子的量值在稻飞虱发生轻、偏轻、偏重和重时差异显著;关键环流因子与稻区气象要素、海南稻飞虱发生面积率三者之间的存在密切关系;大气环流模型回代检验等级准确率为81.63%,2010年等级预测准确率为100%,模型总体评价准确率为82%。该模型准确性较高,可为预测预报海南稻飞虱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海南 稻飞虱 发生面积 因子 发生机制 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冰在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梅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209-216,共8页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冰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气候变化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模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影响下新疆喀什河流域极端径流频率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闻 王冉旋 +3 位作者 王奕 马志贵 王娟 胡新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35,共4页
分析喀什河流域的径流演化特征,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喀什河流域1958~2019年长序列径流资料,构建以大气环流因子为协变量的非平稳极值模型,对该地区不同月份的极端径流进行频率分析及重现期水平估计。结果... 分析喀什河流域的径流演化特征,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喀什河流域1958~2019年长序列径流资料,构建以大气环流因子为协变量的非平稳极值模型,对该地区不同月份的极端径流进行频率分析及重现期水平估计。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月份的极端径流均呈现明显的非平稳状态,且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指数。在大气环流影响下,各月极端径流的概率分布函数右倾明显,高强度的极端径流量发生频率会变大,特别是5~8月。随着大气环流因子的强弱变化,各月极端径流的重现期水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随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与历史观测较为相似。若不考虑极端径流的非平稳特征,将使得未来极端径流重现水平被过低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径流 大气环流 非平稳极值模型 喀什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早稻年景与南方涛动、大气环流的关系
20
作者 刘敏 吴义城 倪国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90-494,共5页
通过湖北省早稻年景的丰歉与南方涛动指数、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找出了一些对早稻产量形成关键期影响较大且天气学和生物学意义较明确的物理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早稻产量年景的预测模型,对1994、1995年度年景... 通过湖北省早稻年景的丰歉与南方涛动指数、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找出了一些对早稻产量形成关键期影响较大且天气学和生物学意义较明确的物理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早稻产量年景的预测模型,对1994、1995年度年景预测的相对误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大气环流 物理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