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8
1
作者 朱乾根 施能 +1 位作者 徐建军 枕桐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50-758,共9页
研究了近110a北半球冬季6个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检测其突变年份,划分了各自的阶段性。同时分析了大气活动中心与中国气候的关系,发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北太平洋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降水... 研究了近110a北半球冬季6个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检测其突变年份,划分了各自的阶段性。同时分析了大气活动中心与中国气候的关系,发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北太平洋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年代际变化 气候变化 北半球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大气活动中心的基本态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施能 陈辉 谌芸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22,共8页
通过研究近100多年北半球全部大气活动中心30年以上的慢变平均值(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阿留申低压与冰岛低压的基本态改变最大。基本态变化最小的是北太平洋高压,其次是北美高压。基本态的变化表现为两个基本模... 通过研究近100多年北半球全部大气活动中心30年以上的慢变平均值(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阿留申低压与冰岛低压的基本态改变最大。基本态变化最小的是北太平洋高压,其次是北美高压。基本态的变化表现为两个基本模态:第一模态为弱(强)的NA0,较弱(强)的NPO,强(弱)的西伯利亚高压和较弱(强)的阿留申低压的特征;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弱(强)的阿留申低压及弱(强)的西伯利亚高压的特征。近期北半球环流基本态是处于第一模态明显的负位相,第二模态明显的正位相下,即特别弱的西伯利亚高压、特别强的阿留申低压及强NA0的慢变环流背景下。这种慢变的环流背景场还可能维持30年左右。所以北半球冬季今后还将长期处于气候暖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气候基本态 气候变革 北半球 冬季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与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变率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施能 袁晓玉 +1 位作者 陈绿文 邓自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15,共7页
研究了近 1 0 0多年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强度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 ,夏季太平洋高压区与印度低压区基本态的改变最大。基本态的变化表现为两个基本模态 :第一模态主要反映印度低压的... 研究了近 1 0 0多年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强度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 ,夏季太平洋高压区与印度低压区基本态的改变最大。基本态的变化表现为两个基本模态 :第一模态主要反映印度低压的变化 ;第二模态主要表现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的特征。它们都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近百年来 ,印度低压与太平洋高压已明显地加强了 ,大西洋高压也有所加强。印度低压的低频强度具有大约 80年周期变化特征。而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则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 ,它们的突变加强发生在本世纪初 ,在此以前两个高压都很弱 ,以后高压增强 ,2 0世纪 1 0~ 30年代最强。此外 ,东亚夏季风的强度与夏季太平洋高压、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第二模态在气候尺度上有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气候基本态 海平面气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环流指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晓娟 王盘兴 汪学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5-795,共11页
利用1850—2009年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资料(SLP2r),按统一方法定义和计算了北半球冬季5个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冰岛低压(ICelandic Low,LIC)、北大西洋高压(North ... 利用1850—2009年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资料(SLP2r),按统一方法定义和计算了北半球冬季5个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冰岛低压(ICelandic Low,LIC)、北大西洋高压(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High,HNA)、蒙古高压(MOngolian High,HMO)、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LAL)和北太平洋高压(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HNP)的160 a季(月)环流指数序列,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5个ACA冬季、1月的强度指数P均与面积指数S强正相关,二者不独立,P和位置指数λc、φc不完全独立。2)HNA、LAL在160 a间和近年来(1950—2009年)均显著增强,HM O在160 a间亦显著增强,而LIC则在近年来显著增强。3)LIC和HNA均经历了弱→强→弱→强的变化过程,强弱转折时段大致相当。HMO强度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50—1910年偏弱,1910—1940's中期变化较平缓,1940's末—2009年偏强。LAL大致上经历了弱→强→弱→强的变化过程,1856—1895年、1945—1973年偏弱,1895—1945年、1973—2009年偏强。HNP的阶段性变化不明显。4)影响中国冬季气候及异常的ACA主要是HMO,在HMO强年,全国(除西南地区外)冬季气温偏低,四川和华北局部地区降水偏多;其次是位于上游的LIC、HNA,在LIC、HNA强年,我国"三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而LAL、HNP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则相对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环流指数 中国气候异常 年代际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重力异常对大气活动中心、气旋多发区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任振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利用卫星观测和地面实测资料统一归算的全球空间重力异常 ,探讨重力异常对全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热带气旋以及温带气旋和高原低涡多发区的影响 ,并对其物理机理作一简要讨论 .认为重力异常是大气运动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因子之一 .
关键词 空间重力异常 大气活动中心 热带气旋 高原低涡 严格准平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环流指数资料简介
6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7-768,共2页
1概况 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是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中全年或季节性出现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巨大高压、低压系统。ACA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区域气候及其季节变化,它们的异常及... 1概况 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是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中全年或季节性出现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巨大高压、低压系统。ACA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区域气候及其季节变化,它们的异常及遥联与大范围大气环流和区域气候异常关系密切,是大气环流异常与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简洁、定量地描述逐年冬季北半球ACA的主要特征(面积、强度、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 环流指数 冬季 区域气候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海平面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影响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维成 张强 刘新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8-1293,共16页
陆-气相互作用会影响对流系统的初生和发展,进而影响降水的产生和分布,理解和明晰该影响机制和规律,对改进对流活动预报技术至关重要。系统总结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对流系统形成、发展及其降水的影响机制,归纳了陆-气相互作用影响符号和... 陆-气相互作用会影响对流系统的初生和发展,进而影响降水的产生和分布,理解和明晰该影响机制和规律,对改进对流活动预报技术至关重要。系统总结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对流系统形成、发展及其降水的影响机制,归纳了陆-气相互作用影响符号和强度的发生规律,进而剖析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最后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需要针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全部组成过程对大气对流活动的影响机制、响应敏感区和不同天气系统强迫下陆-气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影响机制的科学评估及验证、陆面过程和边界层过程在地球模拟系统的准确表达、陆-气相互作用与对流活动的互馈机制等开展深入研究,深刻揭示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机制,以期为改进和提高对流活动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大气对流活动 对流初生 发展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模式中季节内振荡特征对不同海温强迫场的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薇 宇如聪 刘海龙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7,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 (CCM3) ,分别以月平均和周平均海表温度 (SST)为强迫场进行 2个积分试验 (称为 CCMM和 CCMW试验 )。积分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 ,CCM3模拟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信号的强度均较观...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 (CCM3) ,分别以月平均和周平均海表温度 (SST)为强迫场进行 2个积分试验 (称为 CCMM和 CCMW试验 )。积分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 ,CCM3模拟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信号的强度均较观测资料偏弱 ,而其中以CCMW模拟的强度略大而较接近真实。表明 SST强迫场包含更真实的季节内变化信息对提高模拟 MJO强度有作用。 CCMM与 CCMW模拟 MJO活动的时间位相均与观测差别较大 ,直接原因在于 CCM3中降水季节内振荡与 SST变化的相关关系不正确 ,而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大气模式无法反映资料分析发现的季节内时间尺度的 SST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海温强迫 大气环流模式 全球气候模式 MJO AGCM 热带大气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涛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大气涛动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绘制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时,就发现了"大气活动中心",即相对稳定的高压区或低压区。有些低压及高压终年存在,被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如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述尔高压、... 大气涛动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绘制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时,就发现了"大气活动中心",即相对稳定的高压区或低压区。有些低压及高压终年存在,被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如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述尔高压、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也有些低压或高压只存在于一定季节,被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如亚洲大陆的低压及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也有相应的大气活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涛动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半永久性 19世纪末 海平面气压 相对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和大气对流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楚明 何有海 +1 位作者 关翠华 林锡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根据云顶黑体温度(TBB) 相位变化并参考西沙站海面温度(SST) 状况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分析研究了与夏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有关的TBB 和SST 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 月第4 候,爆发的时... 根据云顶黑体温度(TBB) 相位变化并参考西沙站海面温度(SST) 状况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分析研究了与夏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有关的TBB 和SST 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 月第4 候,爆发的时间和强度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爆发期间的海气状况与大气的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夏季风爆发早年(5 月第2 候) ,大气对流活动较强,西南风较强,海温下降显著;夏季风爆发晚年(6 月第1 候) 情况则相反;它爆发的强度还与爆发期间大气对流的30 ~60 天振荡到达南海的位相有关;前冬和早春南海海温的高低和4 月下旬至5 月中南半岛强对流区的出现时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前期征兆。根据前期南海海温预测1998 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与实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大气对流活动 海面温度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半球环状模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晓峰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31,共17页
基于"大气环状活动带"的概念,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南、北半球环状模(简称SAM、NAM)的季节活动特征及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Submonthly timescale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M具有冬季强、夏季弱的年循环特征,而SAM则表现出... 基于"大气环状活动带"的概念,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南、北半球环状模(简称SAM、NAM)的季节活动特征及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Submonthly timescale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M具有冬季强、夏季弱的年循环特征,而SAM则表现出明显的准半年循环特征。并且,逐年的功率谱分析进一步显示:NAM的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以准1周和准2周为主,且它们具有共生性,准3周为相对次要的周期;而SAM的月内活动周期与NAM相似,准2周和准1周较强,准3周次之。NAM和SAM的月内活动在不同特征时间尺度上的空间特征及其时间演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状活动 南、北半球环状模 月内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09谷年期间高热层大气密度的变化
12
作者 李永平 朱光武 秦国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9-833,共5页
在第23至第24太阳活动周的峰年之间,太阳活动谷年具有持续时间长,极低F_(10.7)太阳辐射通量(低至65)和超长期的零太阳黑子数记录等特点,因此是观测和研究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热层大气变化的极好机会.尤其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在宁静环境下热... 在第23至第24太阳活动周的峰年之间,太阳活动谷年具有持续时间长,极低F_(10.7)太阳辐射通量(低至65)和超长期的零太阳黑子数记录等特点,因此是观测和研究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热层大气变化的极好机会.尤其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在宁静环境下热层大气密度对弱太阳活动和小地磁扰动的响应特性.本文利用高度650 km以上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2007—2009年的连续探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辐射通量F_(10.7)极低值期间,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对F_(10.7)的起伏具有更显著的响应变化.当F_(10.7)由70降至65时,日均大气密度会有4~5倍的显著降变,远大于通常大气模式中的降变值.同样在F_(10.7)极低值期间,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对小地磁扰动也具有显著的响应增变,当日K_p指数之和由23增至30时,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则会有80%~160%的强增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大气密度 太阳活动谷年 F1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输出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毕海波 杨清华 +4 位作者 梁钰 王云鹤 张泽华 付敏 黄海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0-124,共15页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的指示作用。除了海水冻结和融化过程以外,通过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的海冰输出也是影响北极海冰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观测数据中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辐射计观测数据)在获取大尺度连续观测方...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的指示作用。除了海水冻结和融化过程以外,通过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的海冰输出也是影响北极海冰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观测数据中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辐射计观测数据)在获取大尺度连续观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北极海冰输出面积通量变化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北极弗拉姆海峡、其他通道(S-FJL、FJL-SZ、加拿大群岛、Nares海峡通道)海冰输出面积或体积通量,着重介绍了弗拉姆海峡不同年龄海冰输出情况,并总结和分析了影响北极海冰输运的大尺度大气活动模态。最后,本文阐明北极海冰输出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输出 卫星遥感 大气活动 北极海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四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慕巧珍 王绍武 龚道溢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8-679,共12页
文中设计了一种根据网格点高度值拟合副热带高压强度、西界、北界 3种指数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 ,利用重建的 1880~ 195 0年 5 0 0hPa月平均高度序列 ,计算了 195 1年之前 70a的副热带高压指数 ,与 195 1~ 1999年的实测指数合成一个 1... 文中设计了一种根据网格点高度值拟合副热带高压强度、西界、北界 3种指数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 ,利用重建的 1880~ 195 0年 5 0 0hPa月平均高度序列 ,计算了 195 1年之前 70a的副热带高压指数 ,与 195 1~ 1999年的实测指数合成一个 12 0a的序列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与年代际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指数 500hPa高度场 大气环流 海平面气压 年际变化 地面温度 大气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近522年旱涝突变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淑秋 林学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9-95,共7页
应用T检验方法对我国黄河中游地区1470~1991年夏季(5~9月)旱涝等级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存在着两次百年尺度突变,即17世纪50年代前后(早转涝)和18世纪60年代初期(涝转正常),以及百年尺度内... 应用T检验方法对我国黄河中游地区1470~1991年夏季(5~9月)旱涝等级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存在着两次百年尺度突变,即17世纪50年代前后(早转涝)和18世纪60年代初期(涝转正常),以及百年尺度内20~30年尺度的气候突变;并指出黄河中游地区各时期旱涝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SSTI)和大气活动中心的演变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中游地区 海温 大气活动中心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坡率膨胀土路堤加筋长度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秉旭 郑健龙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9-491,共3页
分析了基于传统土力学理论的极限平衡法在缓坡率膨胀土路堤加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大气活动带理论,对含水量在坡面水平方向的影响深度作了研究,提出了缓坡率膨胀土路堤加筋长度的计算公式;与路堤含水量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 分析了基于传统土力学理论的极限平衡法在缓坡率膨胀土路堤加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大气活动带理论,对含水量在坡面水平方向的影响深度作了研究,提出了缓坡率膨胀土路堤加筋长度的计算公式;与路堤含水量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加筋长度确定方法的合理性。大气活动带范围内土体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是缓坡率膨胀土边坡出现开裂松散,产生浅层牵引式滑坍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筋材对其进行约束,来吸收收缩应力,协调膨胀变形;其加筋长度应当大于等于含水量在坡面的水平影响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加筋长度 大气活动带理论 膨胀土 路堤 缓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知识讲座 第三讲 南方涛动、瓦克环流和厄尔尼诺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家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 瓦克环流 气压 大气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