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绩效研究--基于城市群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宋德勇 林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8-194,227,共8页
采用熵值法对2003—2018年中国地级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的绩效进行测算,并通过PSM-DID考察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对污染减排以及地区综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减排效果方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 采用熵值法对2003—2018年中国地级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的绩效进行测算,并通过PSM-DID考察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对污染减排以及地区综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减排效果方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而对降低工业烟粉尘排放的作用甚微;(2)综合绩效方面,政策实施对区域环境与经济综合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城市群异质性分析表明,成渝城市群、山西中北部城市群、陕西关中城市群的减排效果和综合绩效表现较好,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政策效果尚未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 环境效应 经济效应 综合绩效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影响因素研究--以移动源治理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彬彬 杜慧滨 踪家峰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1年第5期44-52,共9页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仍存在“碎片化治理”“信息孤岛”“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选取移动源治理为典型案例,基于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仍存在“碎片化治理”“信息孤岛”“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选取移动源治理为典型案例,基于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移动源治理中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其中环保与公安、市场监管以及交通部门的协作有效性相对较高,但与工信、商务部门的协作有效性较低;前期协作经验是影响跨部门协作有效性的最核心因素,公众关注也是跨部门协作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如信任程度、信息沟通的影响在不同部门及不同污染治理环节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跨部门协作 协作效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丹 刘俊玲 +1 位作者 郑宇婷 张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2-219,共8页
基于2012—2018年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2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关联系统,运用网络SBM模型测算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一步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对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水平的... 基于2012—2018年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2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关联系统,运用网络SBM模型测算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一步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对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但对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2)该政策存在时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政策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提升效果逐渐显现并不断增强。(3)该政策对工业污染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源头生产阶段,显著降低了工业烟(粉)尘产生量,在末端治理阶段,显著抑制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 生态文明 双重差分法 网络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的减霾效应——基于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沂 薛赵琴 陈晓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77,共12页
大气污染的流动性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决定了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施联防联控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单位的区域一体化在... 大气污染的流动性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决定了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施联防联控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单位的区域一体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采用2005-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基于地理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一体化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减霾。实证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一体化发挥了减霾效应,城市群边界内区县的PM_(2.5)年平均浓度相较城市群边界外区县低11.204μg/m^(3)。(2)机制研究表明,结构性减霾和技术性减霾是区域一体化发挥减霾效应的重要途径。前者主要通过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分工和转移实现,后者主要通过中心-外围结构下技术转移和知识溢出实现。(3)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减霾效应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发育较为成熟的三大城市群减霾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地,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起到了更好的减霾效果。(4)文章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一体化产生了显著的正环境影响,在城市群范围内持续构建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积极推进在更大空间尺度统筹治理大气污染,重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不同区域间产业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加大区域内技术创新投入,鼓励地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技术及减排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减霾效应 城市群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地理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害型”府际合作中的纵向介入:一个整合性框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4,146,共10页
与“趋利型”府际合作相比,“避害型”府际合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集体行动困境,也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纵向介入。本文遵循“集体性-选择性”“收益-损害”两种逻辑,对地方政府区域合作动机进行“二维-四分”的阐释,构建起关键行动者和合作... 与“趋利型”府际合作相比,“避害型”府际合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集体行动困境,也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纵向介入。本文遵循“集体性-选择性”“收益-损害”两种逻辑,对地方政府区域合作动机进行“二维-四分”的阐释,构建起关键行动者和合作动机的整合性框架。研究发现,“集体性损害≠选择性损害”是“避害型”府际合作困境的根源,包括合法性问题、理性主义陷阱、外部性困境以及合作成本障碍。纵向介入的工具和机制包括以纵向授权解决合法性困境的保障型介入、以纵向沟通规避理性主义陷阱的信息型介入、以纵向统合回应外部性困境的权威型介入、以纵向命令反制合作成本障碍的强制型介入。不同的介入方式形塑了“避害型”府际合作的不同生成模式,包括自主探索型、应景响应型、压力回应型、命令强制型、直接组织型。针对不同程度的府际合作困境选择恰当的介入工具和机制,有利于准确把握纵向介入的尺度,以最小介入成本达到促进府际合作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合作 “避害型”府际合作 纵向介入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