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模式数据评估中国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天航 廖宏 +1 位作者 常文渊 刘瑞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2-1260,共19页
目前气候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模拟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多模式对比有助于定量评估不确定范围。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旨在评估当前模式对短... 目前气候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模拟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多模式对比有助于定量评估不确定范围。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旨在评估当前模式对短寿命大气成分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模拟能力。基于7个ACCMIP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我们评估了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和不确定性范围。结果显示,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年排放总量为215±163 Tg a^(-1),区域年均地表浓度为41±27μg m^(-3),柱浓度为9±4 kg m^(-2),光学厚度为0.09±0.05。中国区域年均沙尘气溶胶产生的大气顶短波、长波和总辐射强迫分别为-1.3±0.8 W m^(-2)、0.7±0.4W m^(-2)和-0.5±0.7 W m-2;地表短波、长波和总的辐射强迫值为-1.5±1.0 W m^(-2)、1.8±0.9 W m^(-2)和0.2±0.2 W m^(-2)。沙尘气溶胶长波辐射强迫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敏感。高层沙尘气溶胶浓度越大,其在大气顶产生更强的正值长波辐射强迫。然而,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强迫主要受整层沙尘柱浓度控制,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不敏感。本文结果可为中国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CCMIP) 中国 沙尘气溶胶 直接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夏季环流隔季相关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辉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8,共13页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的风应力的改变可以使热带太平洋海温从冬季至夏季呈现LaNinna(ElNino)型异常分布。试验得到的由冬季风异常所产生的海洋及夏季环流的变化与实况是相当接近的。在异常的冬季风偏北风分量强迫下,西太平洋上形成的偏差气旋环流在夏季已不存在,这时东亚夏季风反而增强。而冬季赤道西风分量所产生的影响,则在西太平洋上形成显著的偏差气旋环流,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南海夏季风加强。对于东亚大气环流而言,与强弱冬季风对应的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强迫下,不仅是冬季,后期春季和夏季环流的特征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但是从分区看,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比东太平洋更为重要。单纯的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季,对后期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整个热带海洋的异常型分布(不论是ElNino还是LaNina)型,对冬夏季风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单纯的某个地区的海温异常都比它的整体影响要小。从试验结果看,海温在大尺度冬夏季环流的隔季相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大气气候模式 大气环流 夏季风 冬季风 隔季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飞 田文寿 +2 位作者 李建平 张健恺 商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 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 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 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 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 平流层水汽 平流层臭氧 南极臭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对流层顶层结构的变化特征和趋势 被引量:6
4
作者 辛玉姣 田文寿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8-388,共11页
利用1989-200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时空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19年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层顶层(Tropical Tropopause Layer,TTL)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且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TL结构存在... 利用1989-200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时空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19年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层顶层(Tropical Tropopause Layer,TTL)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且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TL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其厚度在北半球的春、秋两季比较薄,其季节变率在北半球的冬季最大;再分析资料表明1991年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爆发导致对流层顶温度大幅升高,1992~1995年之间对流层顶温度明显下降。不考虑火山爆发的影响,1996年后对流层顶温度有所升高。近年来热带对流层顶层有抬升增暖的趋势,厚度有所减小,平流层水汽含量增多。大气化学气候模式资料预测的TTL的特征从1980~2019年也是同样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层顶层 平流层水汽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