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秦艳 施介宽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9-12,共4页
针对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大气环境总量控制A值法,从分析大气污染物净化的各种理化过程着手,讨论该模式简化处理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指出只考虑输送和扩散过程的现用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容量偏小,会抑制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将干沉积... 针对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大气环境总量控制A值法,从分析大气污染物净化的各种理化过程着手,讨论该模式简化处理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指出只考虑输送和扩散过程的现用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容量偏小,会抑制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将干沉积、湿沉积和化学转化3个过程引入现行总量控制模式,分别讨论不同城市尺度下3个过程相对于总环境容量的重要性.以上海市为例,根据SO_2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关系的计算与检验,指出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应合理引入于沉积、湿沉积和化学转化3个过程,以充分利用大气环境客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总量 控制模式 上海 城市环境 大气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陈代谢模型在区域大气总量预测中应用研究
2
作者 朱悦 李伟 +1 位作者 郑洪波 张树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53-154,162,共3页
针对常规新陈代谢GM(1,1)模型存在着精度随预测时间增长而降低的不足,引入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大连市未来五年的SO2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其模型的精度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并与常规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针对常规新陈代谢GM(1,1)模型存在着精度随预测时间增长而降低的不足,引入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大连市未来五年的SO2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其模型的精度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并与常规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区域大气总量是可行的,其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比常规GM(1,1)模型减少了45%,因此预测精度高,能够满足预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气总量 新陈代谢GM(1 1)模型 GM(1 1)模型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的大气衰减特性分析
3
作者 吴琼 商建 +2 位作者 尹红刚 陈林 谷松岩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8,共8页
利用2023年锡林浩特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的全年探空资料,分析了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地的大气衰减特性。通过挖掘大气可降水总量和路径积分衰减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快速估算大气衰减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氧气衰减的年变化很小,... 利用2023年锡林浩特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的全年探空资料,分析了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地的大气衰减特性。通过挖掘大气可降水总量和路径积分衰减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快速估算大气衰减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氧气衰减的年变化很小,水汽衰减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此外,水汽衰减和水汽总量密切相关,Ku波段的水汽衰减在数值上约为水汽总量的1/250,Ka波段的水汽衰减约为Ku波段的4倍。并且,基于快速方法估算的衰减和常规方法计算的衰减相比,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快速方法合理可行。大气衰减的计算和分析可以为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 降水测量雷达 外定标 大气衰减 大气可降水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基北斗站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精度检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巍 尹球 +2 位作者 杜明斌 刘敏 朱雪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6-353,共8页
采用上海市气象局建立的北斗气象站的2014年观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精密导航数据处理软件PANDA(position and navigation data analysist)实现了基于北斗数据的大气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反演,并将利用北斗卫星信号... 采用上海市气象局建立的北斗气象站的2014年观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精密导航数据处理软件PANDA(position and navigation data analysist)实现了基于北斗数据的大气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反演,并将利用北斗卫星信号解算的大气水汽总量(W_(BD))结果与目前较为成熟的GPS卫星反演结果(W_(GPW))和无线电探空反演结果(W_(Radio))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反演的W_(BD)与W_(GPS)的均方根误差均低于3.5 mm,反演的W_(BD)与W_(Radio)的均方根误差为3.6 mm,两种对比方式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反演方法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反演结果有一定影响;反演的W_(BD)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大气中水汽的变化特征,对于气象短时临近预报、气候分析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大气水汽总量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郝丽萍 邓佳 +1 位作者 李国平 杨锦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西南...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西南涡)发生、发展前后GPS-PWV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GPS-PWV通常在短时间内有急剧的上升,并在西南涡形成前达到最大值;西南涡完全形成时,GPS-PWV急升结束;西南涡东移,GPS-PWV继续下降到最低,降水趋于结束。与水汽通量散度相比较,水汽散度垂直通量能更好地描述暴雨过程中的强上升、辐合辐散运动以及水汽输送情况,它与GPS-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GPS-PWV的急升与陡降对大暴雨的形成与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西南涡 大气水汽总量 水汽散度垂直通量 持续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新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品高 江南 +1 位作者 余瑶 陈万隆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3-237,共5页
提出一种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新方法,并以柳州市SO2总量控制为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遗传算法具备自适应全局搜索寻优特点,从控制点浓度推算源强分布,该源强分布满足总量控制的根本要求。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是:将区... 提出一种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新方法,并以柳州市SO2总量控制为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遗传算法具备自适应全局搜索寻优特点,从控制点浓度推算源强分布,该源强分布满足总量控制的根本要求。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是:将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排放量编码为染色体,让染色体群体在模拟的进化环境下按生物进化规律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经过若干代的进化,最终得到的最优个体即代表最佳的源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多源模拟 虚点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总量中的“静力延迟”和“湿延迟”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5-800,共6页
介绍了静力延迟和湿延迟概念的由来 ,推导了由对流层延迟计算水汽总量的一般公式 ;与李延兴等提出的新模型进行了对比 ,对其相应的观点提出讨论意见。认为国际上通用的AN模型比较严密地求解了对流层大气水汽总量 ,不存在与“真值”相比... 介绍了静力延迟和湿延迟概念的由来 ,推导了由对流层延迟计算水汽总量的一般公式 ;与李延兴等提出的新模型进行了对比 ,对其相应的观点提出讨论意见。认为国际上通用的AN模型比较严密地求解了对流层大气水汽总量 ,不存在与“真值”相比偏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 大气水汽总量 静力延迟 湿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娜 谢绍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3-807,共5页
基于公平性分配原则,提出影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的5种基本影响因子是污染源排放现状、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污染源对区域或城市经济贡献、污染源布局和污染源的环境影响,然后剖析了现有分配方法隐含的这些影响因子,并评价各种分配方法... 基于公平性分配原则,提出影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的5种基本影响因子是污染源排放现状、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污染源对区域或城市经济贡献、污染源布局和污染源的环境影响,然后剖析了现有分配方法隐含的这些影响因子,并评价各种分配方法的公平性和适用性。研究指出,目前还没有一种分配方法完全考虑了这些分配影响因子,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相对公平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环境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分配方法,于是提出了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分配方法 公平性原则 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4 位作者 郭军 王彦 王音淇 肖霞 陈思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应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五个波段(440,670,870,936和1020nm)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以及MODTRAN3.7辐射传输模式模拟的大气斜程水汽量与CE318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水汽透过率的关系函数,研究了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 应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五个波段(440,670,870,936和1020nm)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以及MODTRAN3.7辐射传输模式模拟的大气斜程水汽量与CE318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水汽透过率的关系函数,研究了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大气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下,瞬态法和改进的Langley法在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时其结果的相关系数高于0.97;但在大气状态处于多变时,瞬态法优于改进的Langley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改进的Langley法 大气柱水汽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2 位作者 刘洪韬 郭军 王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843,共5页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空下使用;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含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季节晴空日的水汽含量日变化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渤海湾 大气柱水汽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中的多源模拟系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品高 谌芸 +1 位作者 王进 葛毅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GA方法,是利用遗传算法(GA)的自适应全局搜索寻优功能,通过模拟的自然进化机制来求算经过全局优化的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以及区域允许排放总量在区域内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的一种新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在基于遗...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GA方法,是利用遗传算法(GA)的自适应全局搜索寻优功能,通过模拟的自然进化机制来求算经过全局优化的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以及区域允许排放总量在区域内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的一种新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需要运用一个高效而可靠的大气污染多源模拟系统,以便根据源强分布快速计算出准确的浓度场。文章介绍了该大气污染多源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GA)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气象因子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环评中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及其动态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巍 刘艳菊 刘雯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为了在规划层面具体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思想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模式,同时利用"总量累积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控... 为了在规划层面具体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思想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模式,同时利用"总量累积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增值"两种方法动态分析了各种规划替代方案作用下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的利用水平和效果。最后将该分配模式和动态分析方法应用于国家环境保护部规划环评试点项目之一的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环评中,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规划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并提出了先进生产工艺水平下的产能优化调整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空间分配 动态分析 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向散射辐射探测大气臭氧总量反演方法的改进
13
作者 江芳 王英鉴 王咏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2-356,共5页
以SBDART模式作为辐射传输计算模式,在各种大气气溶胶存在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大气后向散射反演大气臭氧总量的Version7方法,模拟计算得到各种气溶胶存在时的大气臭氧总量,并分析了反演结果误差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根据斜气柱臭氧总量... 以SBDART模式作为辐射传输计算模式,在各种大气气溶胶存在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大气后向散射反演大气臭氧总量的Version7方法,模拟计算得到各种气溶胶存在时的大气臭氧总量,并分析了反演结果误差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根据斜气柱臭氧总量sΩ0,选择不同连续波长区间测量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来对臭氧总量的初估值Ω0进行修正的方法.将得到的结果与Version7的进行比较,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紫外后向散射 下垫面有效反照率 斜气柱臭氧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
14
作者 刘品高 符细英 +1 位作者 王进 葛毅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27,共4页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GA)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对风向、风速、稳定度三个最重要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所求得的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以及允许排放总量在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GA)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对风向、风速、稳定度三个最重要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所求得的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以及允许排放总量在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对风向、风速、稳定度三个气象因子都敏感,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GA)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气象因子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MET资料分析湖南省大气水汽总量分布特征
15
作者 唐林 李琼 +1 位作者 丁莉 汪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1期157-161,共5页
利用湖南省51个观测站的GPS/MET资料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大气水汽总量存在着日变化特征,大气水汽总量下午到夜间值较大,凌晨到早上值较小;大气水汽总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平均大气水汽总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季第三,冬季最小;... 利用湖南省51个观测站的GPS/MET资料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大气水汽总量存在着日变化特征,大气水汽总量下午到夜间值较大,凌晨到早上值较小;大气水汽总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平均大气水汽总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季第三,冬季最小;根据实时GPS/MET资料分析各时次大气水汽总量的空间分布,可以为选择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区域和作业时机提供依据;大气水汽总量变化周期和地面降水发生的周期基本相同,地面降水大多发生在GPS反演水汽总量处于相对高值且变化率较大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MET 大气水汽总量 分布特征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探空大气水汽偏差及订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宏 张人禾 +2 位作者 刘晶淼 孙治安 李世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5-810,共16页
水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降水的主要物质来源。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分布对区域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大气水汽总量(R)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G)为参照标准,对拉萨(1999~2010年)和那曲(2003年)的... 水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降水的主要物质来源。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分布对区域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大气水汽总量(R)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G)为参照标准,对拉萨(1999~2010年)和那曲(2003年)的R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R-G)订正。结果表明:近10多年拉萨站R比G明显偏小,偏小程度随使用不同的探空仪而异。GZZ-2型机械探空仪和GTS-1型电子探空仪多年平均的PW偏差分别为-8.8%和-3.9%,随机误差分别为17.6%和13.6%。近10多年PW偏差变化呈减少趋势,这与探空仪性能改进有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PW偏差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夏季比冬季明显,1200UTC比0000UTC明显。拉萨站GZZ-2型和GTS-1型探空仪在1200UTC多年平均的PW偏差分别为-15.8%和-7.3%,在0000UTC分别为-1.6%和-0.4%。那曲站GZZ-2型探空仪在1200UTC和0000UTC的PW偏差分别为-12.4%和-0.3%。分析还表明,太阳辐射加热与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高原PW偏差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高原PW偏差的订正方法,并以拉萨和那曲站为例进行PW偏差订正,订正后的PW系统偏差显著减少,随机误差也相应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汽总量(PW) 探空 地基GPS 偏差订正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顶以下臭氧对TOMS反演臭氧总量的影响及反演方法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江芳 王英鉴 +2 位作者 刘振兴 王咏梅 张晓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369,共6页
目前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的所有算法,都将云考虑成不透明的Lambertian反射体,并假定云顶有效反照率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由于云散射、瑞利散射、臭氧吸收三种作用的综合结果,云顶的有效反照率是与波长... 目前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的所有算法,都将云考虑成不透明的Lambertian反射体,并假定云顶有效反照率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由于云散射、瑞利散射、臭氧吸收三种作用的综合结果,云顶的有效反照率是与波长相关的,即使光学厚度比较大的云,辐射也可由云顶继续向下传输,因而会受到云顶以下臭氧吸收的影响.用V7方法进行反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云的出现使得云顶以下,特别是云内光程增强,导致紫外波段的臭氧吸收衰减增大,所以反演出的臭氧总量值比真实值偏大,本文称这种现象为“云吸收效应”,并讨论了该效应的影响因子.最后,在辐射传输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反演算法,大大减弱了“云吸收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紫外后向散射强度 云顶有效反照率 云滴有效半径 云的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后向散射探测臭氧总量的反演误差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芳 王咏梅 张晓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通过探测紫外后向散射获取臭氧总量目前已经成为臭氧总量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模拟计算为主要方法,从模式计算误差,反演算法误差和仪器误差三方面着手,对影响臭氧总量反演精度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由其引起的臭氧总量反演... 通过探测紫外后向散射获取臭氧总量目前已经成为臭氧总量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模拟计算为主要方法,从模式计算误差,反演算法误差和仪器误差三方面着手,对影响臭氧总量反演精度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由其引起的臭氧总量反演误差进行定量计算,研究结果对臭氧总量反演精度的提高和实际观测资料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下垫面有效反照率 紫外后向散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顶高度对紫外辐射反演臭氧总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芳 王咏梅 张晓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7-651,共5页
云顶高度是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算法的重要参数。利用模拟计算,对云顶高度误差引起的与臭氧反演相关的误差,即内插误差,云上臭氧误差以及云下臭氧误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内插误差,云上臭氧误差和云下臭氧误差比较大,且... 云顶高度是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算法的重要参数。利用模拟计算,对云顶高度误差引起的与臭氧反演相关的误差,即内插误差,云上臭氧误差以及云下臭氧误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内插误差,云上臭氧误差和云下臭氧误差比较大,且两者不能抵消,反而总是相互叠加在一起。当假设的云顶高度比真实值高,两种误差相加使得反演值比真实值偏高;若假设的云顶高度比真实值低,两种误差相加使得反演值比真实值偏低。在本文假设条件成立的基础上,臭氧反演误差在10%^-20%之间分布。对2003年7月30日低纬地区的EPTOMS(Earth Probe Total Ozone MappingSpectrometer)云天实测资料反演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紫外后向散射 云顶高度 下垫面有效反照率 下垫面有效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地面-大气间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强 文军 +3 位作者 武月月 陈亚玲 李悦绮 刘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归类分析了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汽输送类别。选取大峡谷地区排龙站、墨脱站两个站点2019年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汽条件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不同位置近地面水热交换通...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归类分析了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汽输送类别。选取大峡谷地区排龙站、墨脱站两个站点2019年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汽条件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不同位置近地面水热交换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季风期对应大峡谷地区水汽强输送期和温湿期,高原非季风期则相反。墨脱站、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晴天/阴天近地面潜热通量日变化对大气水汽条件较为敏感且响应一致,近地面潜热通量在强水汽条件下的日变化均强于弱水汽条件下,墨脱站特征最为显著,在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强水汽条件下潜热通量日均值为84.05 W·m^(-2)是弱水汽条件下的1.13倍,日变幅达345.37 W·m^(-2)。两个站点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近地面感热通量对大气水汽条件响应不同。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下,两个站点在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海拔较高的排龙站在弱水汽条件下感热通量日均值(32.71 W·m^(-2))和日较差(191.10 W·m^(-2))是强水汽条件下的1.66倍和1.26倍。云覆盖和水汽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其自身的温室效应,墨脱站和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天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弱水气条件下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均值为35.12 W·m^(-2)和14.32 W·m^(-2)分别是强水汽条件下的2.59倍和1.27倍。大峡谷地区存在水汽输送通道,大气水汽的辐射强迫对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近地面能量分配受地表水热属性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水热交换 水汽输送 大气水汽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