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地区夏季对流有效位能特征
1
作者 赵文川 杨可 +2 位作者 吴振豪 杨元建 傅云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利用2018—2022年夏季江淮地区IGRA探空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实现了探空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校正,以此计算得到了江淮地区夏季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下... 利用2018—2022年夏季江淮地区IGRA探空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实现了探空数据对ERA5再分析数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校正,以此计算得到了江淮地区夏季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下同)校正的对流有效位能,并结合地形分布,分析了江淮地区CAPE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8时CAPE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峰值约为1200 J/kg,20时可达1500 J/kg。江淮地区夏季CAPE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河谷向山峰递增的特征;CAPE高值中心多出现在三山(大别山、黄山和九岭山)包夹的长江河谷地带,而低值中心一般出现在山峰地域。江淮地区夏季逐日CAPE季内变化范围较大,超过1400 J/kg;其日变化曲线谷值出现在05时,约为850 J/kg,峰值出现在15时,约为1200 J/kg。此外,江淮地区夏季的CAPE与地形高度为负相关,而与地形指数为正相关关系,低海拔的陡峭地区CAPE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大气不稳定度 地形指数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WRF-Fitch对湖区风电场风力发电机尾流效应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姝 刘树华 +4 位作者 陈建洲 胡菊 冯双磊 马玉龙 缪育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为解析不同稳定度情况下多种风机排布配置对尾流效应的强度、作用范围和风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鄱阳湖地区风电场为例,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和Fitch尾流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大气层结稳定... 为解析不同稳定度情况下多种风机排布配置对尾流效应的强度、作用范围和风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鄱阳湖地区风电场为例,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和Fitch尾流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大气层结稳定度情况下,单个风机尾流效应的影响范围能够达到下游4~10 km处,对下风向风速的削弱强度可达-0.2^-1.2 m/s。在风的来向上风机数量越多,下游风速减弱越大;正方形紧密排布风电场的尾流效应对风速的削弱效果最明显,而空心菱形稀疏排布风电场的尾流区风速更容易恢复。由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内热力和动力湍流交换强度更强,更有利于尾流区内中动量的交换和下传,因此稳定大气层结的尾流效应影响范围比不稳定大气层结更广。风机所在位置垂直剖面上的湍流动能呈现中心最强、向外耗散的特征,QKE(湍流动能的两倍)随着高度增加而先增至最大值(>19 m2/s2),再减至0左右,之后趋于稳定,最大值出现在约离地90 m的高度,估计尾流效应的垂直影响范围可达约离地1.1 km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尾流效应 WRF Fitch 大气不稳定度 风速削弱 湍流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连续两天短时暴雨的对流条件及触发机制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强 王楠 +1 位作者 高星星 陈小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1-814,共14页
2015年8月2-3日西安地区连续两天出现了短时暴雨天气,引发山洪和泥石流,造成铁路中断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西安站的多普勒雷达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0.25°×0.25°),对两... 2015年8月2-3日西安地区连续两天出现了短时暴雨天气,引发山洪和泥石流,造成铁路中断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西安站的多普勒雷达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0.25°×0.25°),对两次过程的对流条件和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天的对流条件有明显区别,2日西安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高温高湿,地面温度达39℃,能量充沛,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大于2000 J·kg^(-1),地面到850 hPa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接近超绝热状态,非常利于对流触发;3日高原槽东移,西安位于低槽和副高之间冷暖空气交汇区,地面上陕北有冷锋南压,近地面层不稳定度降低,低层冷平流比2日有明显增强,地面温度降至30℃,CAPE值800 J·kg^(-1)。对比来看,3日气温、不稳定能量较2日有显著降低,但天气尺度系统强迫更强。触发机制分析显示:2日下午地面辐合线在延安触发对流,向南移动过程中产生冷池,出流的阵风锋在西安触发新生对流,由于西安地区水汽含量大,能量充足,对流回波维持时间长,产生短时暴雨,1 h降水量高达47.2 mm,而3日下午的暴雨是由冷锋触发,强锋生区域与低层冷平流区域对应较好,位于近地面层到850 hPa,锋生次级环流诊断发现,地面到850 hPa由于锋生造成的垂直运动,使得气块克服对流抑制抬升到自由对流高度,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冷锋南压过程中由于秦岭的阻挡作用,在沿山北麓边界层形成急流,沿着急流强雷暴单体不断生成并在向东移动过程中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山区的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大气不稳定度 阵风锋 冷锋 锋生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秋晨 王俊 李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78-1589,共12页
基于RPG-HATRPO-G3 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大气亮温和反演的不稳定性指数K指数(KI)、抬升指数(LI)、沙瓦特指数(SI)、总指数(TTI)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产品,分析其在2015-2016年9次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并与非降水日中的变化进... 基于RPG-HATRPO-G3 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大气亮温和反演的不稳定性指数K指数(KI)、抬升指数(LI)、沙瓦特指数(SI)、总指数(TTI)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产品,分析其在2015-2016年9次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并与非降水日中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降水日四季22 GHz亮温、58 GHz亮温及大气不稳定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日变化,且22 GHz亮温的日变化较明显;5种不稳定性指数夏、秋季的日变化差略大于冬、春季。9次对流云降水开始前2 h,22 GHz亮温在降水开始前34 min出现持续上升,早于58 GHz亮温出现持续下降的时间,且变化更为剧烈,其数值、变化值均大于四季非降水日均值、日变化差,对对流云降水的开始指示性较好;对流云降水开始前40 min左右,出现KI和TTI数值持续上升、LI和SI持续下降的现象,均早于CAPE出现持续上升的时间,这对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有指示意义; 5种指数的数值大小可以为对流云降水开始阈值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临近降水的-10~0 min(负值表示降水开始前时刻),22 GHz亮温、KI、SI和CAPE出现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其他时段高,但22 GHz亮温同时出现负变化率大值的比例也比其他时段高; KI和SI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CAPE高,综合考虑二者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平均值出现持续变化的时间较早,KI和SI对对流云降水的指示意义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大气亮温 对流云降水 大气不稳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