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子征 李受珉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复合体 大段骨缺损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对大段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兔模型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琳 王禄增 +2 位作者 哈斯达来 袁月 张劲松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6-28,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用于研究应力对大段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实验兔动物模型。方法选用20只健康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在右侧肱骨中下段制造13 mm的大段骨缺损后植入泡沫碳化硅人工骨,实验组选用具有固定和持续轴向加压双重作用的镍钛记忆合金接... 目的建立用于研究应力对大段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实验兔动物模型。方法选用20只健康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在右侧肱骨中下段制造13 mm的大段骨缺损后植入泡沫碳化硅人工骨,实验组选用具有固定和持续轴向加压双重作用的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对照组选用同种材料和规格的仅有固定作用的接骨器,术后常规护理,待取材观察。结果 20只实验兔中,7只在苏醒后当天,10只术后1~3 d,3只术后4~7 d,出现植入体从植入部位脱出游离至皮下现象。结论用于研究应力对大段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实验兔动物模型未成功建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对兔肱骨大段骨缺损处人工骨的固定和持续加载,在实验兔肱骨难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持续应力 泡沫碳化硅 镍钛记忆合金接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
3
作者 杨运发 徐中和 +1 位作者 侯之启 张光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分析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正常成人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比较胫骨干髓腔最窄内径和腓骨干最宽外径;临床对4例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应用吻合血管腓... 目的:分析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正常成人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比较胫骨干髓腔最窄内径和腓骨干最宽外径;临床对4例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进行治疗。结果:正位胫骨干髓腔最窄内径(11.84±2.14)mm与侧位腓骨干最宽外径(12.31±2.06)mm、侧位胫骨干髓腔最窄内径(11.62±2.06)mm与正位腓骨干最宽外径(11.27±2.02)mm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临床应用4例,术后3~6个月双下肢等长,6~9个月骨接合部骨性愈合,下肢形态、功能满意。结论:(1)腓骨纵轴旋转90°,可顺利插入胫骨髓腔;(2)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肢短畸形 移植 肢体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制备策略 被引量:5
4
作者 梁庆优 邓春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3100-13108,13118,共10页
在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中,自体骨移植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来源有限等问题;合金和部分陶瓷由于应力屏蔽效应而引起骨吸收;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无法与皮质骨相匹配。因此,力学适配性是目前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的首要目标。通过... 在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中,自体骨移植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来源有限等问题;合金和部分陶瓷由于应力屏蔽效应而引起骨吸收;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无法与皮质骨相匹配。因此,力学适配性是目前硬组织修复材料研究的首要目标。通过汇总硬组织修复材料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的关系、断裂韧度-杨氏模量的关系、冲击强度(韧度)-杨氏模量的关系和杨氏模量-密度的关系可以发现,现有硬组织修复材料的四对力学性质都没有进入皮质骨的范围,离长骨骨干力学性质中央区域还有很长的距离。骨的微观结构对开发新型骨修复材料极具启示。骨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材料,无机相、有机相均各自交联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又在分子尺度加以复合,相互穿插、缠绕,具有既强又韧的性能。因此,满足皮质骨力学适配性的硬组织修复材料应包含羟基磷灰石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且它们在纳米尺度复合。海鞘纤维素具有很高的模量,拥有增强复合材料的巨大潜力。将海鞘纤维素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通过温和成型制备方法(如离子寡聚体聚合、冷烧结或快烧结等方法)有望获得力学性能与皮质骨匹配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本文归纳了长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根据骨的微观结构讨论了生物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策略,以期为开发出力学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人工修复材料 力学适配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初步报告 被引量:8
5
作者 殷渠东 顾三军 +1 位作者 孙振中 马运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讨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初步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6例长骨骨折后大段骨缺损。骨折骨缺损部位:股骨和肱骨各1例,胫骨、桡骨各2例。骨缺损长度5.2~9.0 cm,平均6.5 cm... 目的 探讨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初步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6例长骨骨折后大段骨缺损。骨折骨缺损部位:股骨和肱骨各1例,胫骨、桡骨各2例。骨缺损长度5.2~9.0 cm,平均6.5 cm。固定方法:髓内钉2例,钢板4例。合并肌腱神经损伤2例。在双侧髂后部或和髂前部等处切取骨缺损体积2倍以上大量松质骨,用钛网包裹骨缺损处两端,将颗粒状骨打压植于钛网内。骨缺损恢复长度5.2~9.0 cm,平均6.3cm。 结果 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18个月,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4.0~6.5个月,平均5.1个月,无固定物松动断裂;至末次随访,临近关节活动度:优1例、良4例、可1例。 结论 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具有简便、安全、临床愈合较快、效果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包裹打压植 钛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段滑移技术在治疗大段骨缺损中的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峰 陈统一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14-516,共3页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段滑移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增强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若梦 伍言龙 赵广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针对生物陶瓷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和涂层工艺,制备了集高强度韧性一体化的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并研究了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对复合支架抗压抗弯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针对生物陶瓷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和涂层工艺,制备了集高强度韧性一体化的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并研究了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对复合支架抗压抗弯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己内酯涂层可有效提高β-磷酸三钙陶瓷支架的力学性能,复合支架的强度和韧性均与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呈正相关性;随着聚己内酯涂层浓度的提高,复合支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涂层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均匀现象也越明显;结合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评价发现,0.20 g/mL聚己内酯增强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佳。该研究可为制备满足骨生长到骨强化两阶段力学性能要求的复合支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聚己内酯涂层 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