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1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4 位作者
刘海青
朱瑞静
朱德明
王宁
赵帮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30-238,共9页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 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 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 m·Ma^-1,隆升量约为900 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 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 m·Ma^-1,隆升量约为2600 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 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 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000 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 Ma或5 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隆升
热演化史
裂变径迹
沉降速率
隆升速率
大巴山前陆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
81
2
作者
张岳桥
施炜
+3 位作者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0-1315,共16页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前
陆
弧形
构造
带
构造
变形样式
叠加变形
古
构造
应力场
构造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纤维状方解石脉与构造流体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8,共7页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大巴山前陆构造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为例,综述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研究方法、思路、内容及其构造意义,强调了构造脉体在古应力场恢复和构造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流体
纤维状方解石脉
流体地球化学
古
构造
应力恢复
大巴山前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1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朱瑞静
朱德明
王宁
赵帮胜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30-23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05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1121117)
文摘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 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 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 m·Ma^-1,隆升量约为900 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 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 m·Ma^-1,隆升量约为2600 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 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 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000 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 Ma或5 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构造
隆升
热演化史
裂变径迹
沉降速率
隆升速率
大巴山前陆构造
四川盆地
Keywords
tectonic uplift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fission-track
subsidence rate
uplift rate
Dabashan foreland structure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542.1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
81
2
作者
张岳桥
施炜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0-1315,共16页
基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编号DZLXJK200715)资助的成果
文摘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关键词
大巴山
前
陆
弧形
构造
带
构造
变形样式
叠加变形
古
构造
应力场
构造
物理模拟
Keywords
Dabashan foreland arc-shaped belt
deformation pattern
superimposed fold
Paleostress field
tectonophysical modeling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纤维状方解石脉与构造流体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055)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1117)
文摘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大巴山前陆构造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为例,综述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研究方法、思路、内容及其构造意义,强调了构造脉体在古应力场恢复和构造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构造
流体
纤维状方解石脉
流体地球化学
古
构造
应力恢复
大巴山前陆构造
Keywords
tectonic fluid
fibrous mineral vein
fluid geochemistry
recovery of paleo-tectonic stress
Dabashan foreland belt
分类号
P578.61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朱瑞静
朱德明
王宁
赵帮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张岳桥
施炜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纤维状方解石脉与构造流体研究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