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地震探测技术——以“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宏伟 酆少英 +3 位作者 秦晶晶 姬计法 魏学强 李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0-591,I0001,共13页
为了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探测区域结构以及在内陆水体进行水陆联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015年在安徽铜陵完成了长江航道走航激发、陆地接收反射波的“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本文从试验观测系统、共中心点分布、覆盖次数以及单炮数... 为了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探测区域结构以及在内陆水体进行水陆联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015年在安徽铜陵完成了长江航道走航激发、陆地接收反射波的“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本文从试验观测系统、共中心点分布、覆盖次数以及单炮数据属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①大容量气枪震源在内陆水体激发能够用于地壳结构的探测;②在水陆联测勘探中,根据目标层段合理设计反射角,能够有效地解决小炮检距反射角不足、大炮检距能量弱的问题;③在进行弯线数据采集时,需要对观测系统进行设计,以提高共中心面元的有效覆盖次数;④根据气枪震源容量的大小,进行最大、最小炮检距设计,是确保面元成像速度分析精度和面元炮检距属性分布合理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反射地震探测 安徽铜陵段试验 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宏伟 田晓峰 +3 位作者 酆少英 秦晶晶 谭雅丽 魏学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440,共7页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大等特点,在距炮点13 km处获得清晰地震波初至起跳信号,纵向上双程走时10.5 s可分辨出连续反射震相,推测为Moho面在剖面上的显示。通过试验对比选取最大覆盖次数面元网格输出线,最终获得较为清晰的叠加剖面,达到探测目标,证明气枪震源作为新型人工震源,可用于陆内流动水体反射地震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反射地震勘探 共中心面元 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地震动衰减特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蔡辉腾 陈颙 +2 位作者 金星 徐逸鹤 李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为进一步加深对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知,利用福建海陆多个气枪震源固定激发点重复激发的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叠加和仿真技术得到等效单次激发高信噪比速度和位移记录,然后利用不同震中距的位移峰值计算不同固定点气枪... 为进一步加深对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知,利用福建海陆多个气枪震源固定激发点重复激发的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叠加和仿真技术得到等效单次激发高信噪比速度和位移记录,然后利用不同震中距的位移峰值计算不同固定点气枪激发的等效震级,进而建立等效震级、震中距和速度峰值的衰减关系。结果表明:(1)震中距为0~270km时,大容量气枪单次激发得到的速度峰值为700~4nm/s,位移峰值为200~0.2nm;(2)总容量为8000 in^3的气枪震源P波等效震级为0.181~0.760,S波等效震级为0.294~0.832,总容量为12000 in^3的气枪震源P波等效震级为0.533~0.896,S波等效震级为0.611~0.946,气枪震源激发产生的S波能量大于P波能量,激发环境不同,激发效能相差较大;(3)速度峰值随等效震级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P波速度峰值三分量中垂直分量最大,S波相反,其垂直分量最小,二者水平分量相近。研究结果可为定量判断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的传播能力以及利用气枪震源进行深部探测或监测的观测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速度峰值 位移峰值 等效震级 衰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大容量气枪震源海陆联测初探 被引量:8
4
作者 姚道平 张艺峰 +3 位作者 闫培 李普春 王笋 郭晓然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78,328,共12页
本文利用在我国台湾海峡采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海陆联测获得的广角地震测线HX9,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法反演得到了HX9剖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地壳界面形态,初步探明了福建—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的深部构造.结果表明:HX9剖面的地壳内存在... 本文利用在我国台湾海峡采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海陆联测获得的广角地震测线HX9,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法反演得到了HX9剖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地壳界面形态,初步探明了福建—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的深部构造.结果表明:HX9剖面的地壳内存在两个速度间断面,即C界面和莫霍面,其中:C界面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是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速度变化值达0.08—0.16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则有较大的速度反差,变化值达1.02—1.29km/s,莫霍面上、下的速度分别为6.75—6.97km/s和8.00—8.07km/s.沿剖面的地壳界面形态总体起伏不大,陆域上、下地壳的厚度和界面变化趋势均相似,从陆域到海域呈微倾斜变化趋势,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莫霍面陆域埋深约为31.6km,向福建东南沿海逐渐减薄至27.4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台湾海峡 海陆联测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枪震源信号的云南漾濞M_(S)6.4地震前后波速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苏金波 杨微 +3 位作者 李孝宾 王伟涛 杨军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9-662,共14页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的走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沿发震断裂带附近的3个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延迟为7.3~14.4 ms,在射线路径上平均波速降低了0.08%~0.12%,距离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走时延迟为2~6 ms.分析认为,观测到的走时变化主要是漾濞M;6.4地震引起强地面运动造成浅层介质疏松、同震破裂导致震源区地下介质裂隙增加和地下流体侵入等共同作用造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和促进对此次地震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漾濞6.4级地震 同震效应 互相关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用叠加方法提取气枪信号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游秀珍 李军 +2 位作者 邵平荣 赵文波 李水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基于安砂水库气枪震源实验资料,采用线性叠加、频谱白化叠加和相位加权叠加三种常用叠加技术进行处理,从信噪比、波形相关性和震相走时差等方面,分析评估三种叠加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的能力最强... 基于安砂水库气枪震源实验资料,采用线性叠加、频谱白化叠加和相位加权叠加三种常用叠加技术进行处理,从信噪比、波形相关性和震相走时差等方面,分析评估三种叠加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的能力最强,但是与线性叠加一样,两者都无法有效地消除强干扰,而频谱白化则可以削弱强干扰的影响,有利于信号准确识别;对低信噪比波形,频谱白化提高信噪比的效果优于线性叠加,反之亦然。(2)以线性叠加结果为参考,相位加权的相关性高,走时差基本为零,但波形中较小幅值的信号可能会被压制,影响小幅值波形信号的判别;频谱白化在台站信噪比高时,波形相关性较差,且存在一定走时差,可能出现震相到时前的波形被放大,使震相初至变得模糊,影响到时拾取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线性叠加 频谱白化 相位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测量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志强 祁江豪 +7 位作者 张训华 郭兴伟 丘学林 张雪飞 谭云龙 黄聿晓 李文强 庞玉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92-3508,共17页
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地震波场特征和层位标定一直是困扰地震勘探的重要问题.为了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构造特征和岩石性质引起的波场变化,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提供地震波衰减规律、速度与层位标定等信息,对大陆... 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地震波场特征和层位标定一直是困扰地震勘探的重要问题.为了近距离、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地观测井周围构造特征和岩石性质引起的波场变化,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提供地震波衰减规律、速度与层位标定等信息,对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实施了近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海相地层顶部强反射界面地震波穿透难的问题,采用了大容量气枪震源并设计了气枪阵列组合方式,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能量,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清晰的PP、PS下行波和上行波信号.采用了三分量偏振合成、组合滤波和波场分离等处理方法,对VSP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海相三叠系-志留系的精细的纵波、横波速度结构和地层吸收因子等物性数据,建立了钻井地层、测井、VSP上行波和多道地震剖面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属性资料的有效衔接,标定了钻井地质剖面上各深度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性,厘定了过井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属性.此次观测取得的纵波、横波速度信息,成为建立南黄海海相地层速度模型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地震资料的岩性反演处理不可缺少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相沉积层 垂直地震剖面 弹性波速度 大容量气枪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南黄海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资料采集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志强 郭兴伟 +5 位作者 祁江豪 丘学林 张雪飞 谭云龙 黄聿晓 李文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7,共9页
CSDP-2井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西部,是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在中部隆起上实施的第一口以探查印支构造面以下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属性为目标的科学钻探井,对了解中部隆起前新生代基岩地层赋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取井孔的高精度地层... CSDP-2井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西部,是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在中部隆起上实施的第一口以探查印支构造面以下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属性为目标的科学钻探井,对了解中部隆起前新生代基岩地层赋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取井孔的高精度地层速度及高信噪比地震波场特征,建立准确的地震层位与钻井地层的对应关系,对该井实施了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观测井的地震地质条件和观测目标,采用了由4条1500in3的Bolt气枪组成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作为地震激发震源,克服了海相地层顶界面强反射对地震波强烈阻滞的难题;通过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等间距观测方法,记录传播到井中的地震波场信号。现场的初步处理结果表明,获得了高信噪比的地震波场信号,纵波和转换波信号清晰、特征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观测 大容量气枪震源 强反射界面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