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98
1
作者 祁昌实 邓希光 +3 位作者 李武显 李献华 杨岳衡 谢烈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岩;高I_(Sr)(>0.721)和低ε_(Nd)(t)(-13.0~-9.9)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岩浆结晶(~230Ma)锆石的ε_(Hf)(t)值主要集中在-11~-9,相应的T_(DM2)模式年龄为1.9~1.8Ga;少数结晶锆石的ε_(Hf)(t)值逐渐升高到-4.5,T_(DM2)降低为~1.5Ga。捕获锆石(1681~384Ma)的的ε_(Hf)(t)值分布在-17.1~+3.4,T_(DM2)主要集中在2.4Ga、1.9Ga和1.5Ga。大部分岩浆结晶锆石ε_(Hf)(t)值与根据"全岩ε_(Nd)(t)值和‘地壳Hf-Nd相关’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9Ga的地壳是最重要的物源区。部分岩浆锆石与捕获锆石具有相同的T_(DM2)~1.5Ga,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5Ga的物源区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由于缺少T_(DM2)>2.0Ga的岩浆锆石,少量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2.4Ga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因为缺少显著幔源特征的高ε_(Hf)(t)值锆石,本文认为地幔物质基本没有参与该S型花岗岩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S型花岗岩 锆石 SR-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中A型紫苏花岗岩、麻粒岩包体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彭松柏 付建明 刘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0期832-834,共3页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和Gt+Sill+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和Gt+Sill+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基性麻粒岩中锆石主要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内核以变质结晶特征为主,外壳为岩浆结晶特征,内核变质结晶年龄集中分布于(950-1100)Ma,外壳岩浆结晶年龄为248 Ma,而紫苏花岗岩的Sm-Nd矿物-岩石等时线年龄为202 Ma,并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标志着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据此,提出桂东南印支期A型紫苏花岗岩的源岩为中元古末四堡期造山事件(格林威尔)形成的麻粒岩相变质岩,印支期碰撞造山后的快速抬升伸展揭顶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A型紫苏花岗岩,这为华南中元古末四堡期(格林威尔)江山-绍兴造山带的南延和晚古生代特提斯造山带的东延,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 A型紫苏花岗岩 麻粒岩 伸展揭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3
作者 蒙杨 夏小平 +4 位作者 何斌 祁家明 徐健 马思源 岳玉凡 《地球化学》 2025年第5期679-694,I0003-I0008,共22页
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呈带状产出,形成于超高温条件,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对理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其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岩石成... 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呈带状产出,形成于超高温条件,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对理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其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岩石成因机制尚存较大争议。本文以该花岗岩带中大容山岩体、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为厘定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背景提供新的系统性年代学证据。结果显示:3个花岗岩体均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67.34%~75.53%),呈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7~1.15),部分样品含有堇青石,具有典型S型花岗岩特征。大容山岩体、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代表性样品的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1.67±0.52 Ma~248.70±0.49 Ma、248.77±0.43 Ma~248.30±0.55 Ma和244.27±0.51 Ma~242.98±0.54 Ma,自东北向西南年龄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表明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具有穿时演化特征。综合前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资料,这种时空变化特征指示大容山-十万大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岩带的形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洋NE向俯冲过程中板片逐渐撕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花岗岩 年代学 空间规律 板片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