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规律研究——来自6类项目人才简历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娟 王泽东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带来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大流动”。通过对我国6类项目人才9534份简历信息的提取与统计,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律。本研究发现,超过1/3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发生流动,流动率随着学术层... 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带来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大流动”。通过对我国6类项目人才9534份简历信息的提取与统计,本研究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律。本研究发现,超过1/3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发生流动,流动率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但无明显学科差异;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次数离散度较大,但多集中且倾向于1次,不同学术层级、学科间差异较大;大学高层次人才平均约9年流动1次,并呈现出流动周期随着学术层级的提升而逐渐延长的趋势。项目人才称号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流动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科属性因素对流动行为的影响;在单位制到聘任制的演进性制度变迁进程中前者的影响力依然强大,这成为流动频率偏低的制度根源;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学术层级之间存在资历惩罚现象。基于此,我国需警惕项目人才称号作为强有力的流动资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消除“双轨制”治理格局中的流动障碍;规范高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高层次人才 人才流动 流动规律 项目人才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经历会影响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吗?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71,共9页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利用CV分析法和Logit模型,分析其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年龄”亦是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说明,“海外经历”是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亦提升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部分原因是“海外经历”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网络的联系较松散,“流动成本”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经历 大学高层次人才 人才流动 人才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书剑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0,共8页
大学人才流动不仅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在科学知识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分析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研究利用相关数据从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竞争力等维度对比研判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前后的学术表现。... 大学人才流动不仅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在科学知识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分析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研究利用相关数据从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竞争力等维度对比研判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前后的学术表现。结果表明,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对其学术表现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后的良好学术表现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仅得益于人职匹配效应与学术网络优势,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学术锦标赛的驱动。对中国大学而言,基于金钱刺激与绩效考核的驱动力难以持久,要更有效地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必须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高层次人才 人才流动 人才引进 学术表现 学术生产力 学术网络 学术锦标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主导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潜在风险及其突破——哲学视角的审思
4
作者 徐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89,共10页
政府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中进入大学治理的中心,并基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理性化思维强制给大学设定一套人才竞争的行动准则,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由此被人类理性主观建构为政府主导下的治理行动。然而,理性的自负引致公共权力的扩... 政府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离中进入大学治理的中心,并基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理性化思维强制给大学设定一套人才竞争的行动准则,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由此被人类理性主观建构为政府主导下的治理行动。然而,理性的自负引致公共权力的扩张从而使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被外部利益嵌套,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将大学高层次人才演绎为符码化存在,知识生产的规训机制意味着大学学术发展陷入严密监控的全景敞视主义。承认理性不及才能实现政府主导下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突破,这就需要在重思科研探索的本质中承认试错的意义,正视价值性问题的价值以转向人才竞争的学术需要,尊重“分散的知识”从而发挥自生秩序的内在约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主导 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 理性自负 理性不及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