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素养与闲暇教育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东娇 马健生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大学素养 闲暇教育 文化性格 教育价值 闲暇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略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梁 胡劲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3,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断加强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建设、锻造劳动素养培育优质师资和打造劳动素养培育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素养 课程内容 师资队伍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29,425名学生的样本数据 被引量:7
3
作者 梁钦 吴涵 +1 位作者 沙星雨 陆程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85,共7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开展调查,共涵盖29,425名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较为良好,但在“数字内容创建”与“职业相关能力”等能力域方面相对较弱。同时,不同学历、专业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群体的数字素养总得分差异显著,且在不同能力域内优势学生群体的构成亦有所不同。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则发现“家庭资本”和“院校支持”对学生的数字素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数字素养 高等教育 数字素养框架 院校支持 家庭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
4
作者 闫广芬 王涵颖 余静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6-112,共7页
数智化时代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出了多维挑战。聚焦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四大挑战——技术迭代加速职业结构调整、跨界融合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人机协同引发岗位核心价值偏移以及新就业形态冲击传统职业稳定性,并梳理... 数智化时代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出了多维挑战。聚焦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四大挑战——技术迭代加速职业结构调整、跨界融合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人机协同引发岗位核心价值偏移以及新就业形态冲击传统职业稳定性,并梳理出大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四大核心要素:技术适配力、跨界融合力、价值锚定力与自我管理力。基于此,为应对数智化转型的需求,高校亟待构建适应数智技术动态变化的教学框架,培养大学生的技术适配力;打造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其跨界融合力;创设人机协同的价值锚定训练系统,增强其价值锚定力;建立风险应对导向的弹性发展支持网络,提升其自我管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时代 大学生职业素养 技术迭代加速 跨界融合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评《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5
作者 香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作用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强调实践性、个性化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传统的纸质书籍虽然依旧有其价值,但在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下,它们已无法满足现... 在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作用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强调实践性、个性化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传统的纸质书籍虽然依旧有其价值,但在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下,它们已无法满足现代学子的多元化需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务必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以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博且深入的学习材料。不仅如此,当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信息服务 多元化需求 大数据时代 纸质书籍 学习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被引量:35
6
作者 焦树民 刘国珍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0-103,共4页
自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革。面对信息传播变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实施大学... 自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革。面对信息传播变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及高校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构建全面、立体而发达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信息传播变革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 被引量:173
7
作者 潘燕桃 廖昀赟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27,共7页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在分析慕课及其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学慕课的建设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在分析慕课及其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学慕课的建设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视,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MOOC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开放课件 开放教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视域下“种子”课程标准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靖 陈晓慧 卞丽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32,共6页
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混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国际课程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整体上仍处于教学应然状态的研究,缺少从教学实然层面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混合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出了一种以自组织... 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混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国际课程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整体上仍处于教学应然状态的研究,缺少从教学实然层面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混合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提出了一种以自组织理论为核心依据的课程标准,即"种子"课程标准,分别探讨了"种子"课程标准的提出及依据、设计理念及特征、"种子"课标的使用要求、应用可行性与前景分析,并以大学媒介素养"种子"课标的设计为例进行了相关分析。该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课程标准的开发范式,为我国以自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提供可能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 混沌课程设计 “种子”课程标准 大学媒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 被引量:218
9
作者 王莲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6,共9页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等特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些技术特征,赋予了媒介素养更加明显的时代性,它既指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辩的反应能...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等特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些技术特征,赋予了媒介素养更加明显的时代性,它既指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辩的反应能力,又指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在媒介接触消费、媒介认知理解、媒介应用制作等方面,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但从其具体行为看,也存在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以及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为此,要积极探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媒介素养 问题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汤修元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9-31,共3页
思想政治素养规定了公民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生的基本认知和要求,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结构中的首要素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思想政治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起着导向与引领,动力与促进,渗透、整合与协调作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被引量:36
11
作者 董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第3期113-116,119,共5页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养 意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核心素养协同培育论——基于教育生态空间的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宁云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3,123,共7页
教育生态空间是指教育在宏观稳定状态下各生态要素相互协作、彼此协调的环境总和。它具有动态的生产功能,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宏观和微观运行的协调发展。在教育生态空间作用下,大学生核心素能有效协同学科素养、教师素养、教... 教育生态空间是指教育在宏观稳定状态下各生态要素相互协作、彼此协调的环境总和。它具有动态的生产功能,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宏观和微观运行的协调发展。在教育生态空间作用下,大学生核心素能有效协同学科素养、教师素养、教学素养、课堂素养形成培育合力,从而使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具备相应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教育生态空间中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注重关键性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协同培育与差异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倡个性化发展,切实提高大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素养 协同培育 教育生态空间 教育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谭建平 王卓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1-54,共4页
"互联网+"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契合在一起,既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依托网络载体拓宽培育途径的必然体现。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需掌握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 "互联网+"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契合在一起,既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依托网络载体拓宽培育途径的必然体现。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需掌握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科学剖析其培育产生认知触发、理性认知、践行动力、主体自觉的内化过程;着力探寻网站搭建、生态调控、正面宣传、深化实践的外化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核心素养 内在机理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进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88,共2页
文章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构成,论述了网络文化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从明确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层次、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系统、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层次化教学体系四方面提出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学生信息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锡銮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46,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素养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三方面缺失的表现,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素养在政治、道德和心理三方面缺失的表现,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与改革、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个人职业规划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针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素养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人格素养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共词分析法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艺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情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育人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数据检索,借助聚类树状图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现状与对策研究、载体研究、网络行为研究、应用能力研究、价值观引导研究、心... 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情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育人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数据检索,借助聚类树状图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现状与对策研究、载体研究、网络行为研究、应用能力研究、价值观引导研究、心理研究、思想舆情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特殊群体研究等9个方面,同时通过中心度分析发现未来国内"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涉及明确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和引导主体,凸显价值观教育和共生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整合家、校、社的"大德育"体系的培育对策研究等三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词聚类 社群图谱 中心度 大学生网络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中国视野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晶洁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107,共2页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实现"中国梦",推动科学发展,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仍面临着法治环境不佳、法治信仰缺失、法治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实现"中国梦",推动科学发展,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仍面临着法治环境不佳、法治信仰缺失、法治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等困境,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强法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法治实践活动,最终使大学生自觉信仰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大学生法律素养 依法治国 法治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4
18
作者 伍俊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4,共2页
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既懂农业,又爱农村和农民;既有文化,又懂技术、善经营;既立有报国之志、负有强村之责,又掌握现代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具备先进经营管理能力;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有见识、有胆识,既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又能不断开拓创新的... 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既懂农业,又爱农村和农民;既有文化,又懂技术、善经营;既立有报国之志、负有强村之责,又掌握现代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具备先进经营管理能力;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有见识、有胆识,既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又能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抓住关键,有效构建服务乡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回归根本,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乡村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新时代大学生有志向、有勇气、有能力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乡村振兴 大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英语教育本土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冬梅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0,共3页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英语教育兼具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学科优势。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分重视语言基础、以英语国家文化为核心、...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英语教育兼具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学科优势。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分重视语言基础、以英语国家文化为核心、缺少本土文化输入等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问题,文章着重从树立本土化理念、教学环节本土化和教材本土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养 英语教育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大学生劳动素养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建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2,59,共7页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劳动素养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构建“个人力”“地域力”“文...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劳动素养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构建“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3个模块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解析影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认知存在差异,其中“个人力”与“地域力”的家庭子女数量、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对劳动素养有重要影响;“文化力”中劳动价值认知、劳动情感品质等对大学生劳动素养起决定作用。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以通过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情感品质培育、规范劳动素养培养流程、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劳动素养全流程框架等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素养 分布式认知 结构方程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