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红永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3-64,共2页
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规校纪和违反法律法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取向间的矛盾与冲突、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使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呈现增长势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控制... 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规校纪和违反法律法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取向间的矛盾与冲突、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使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呈现增长势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控制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举措,应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法制教育这三方面作为教育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越轨 社会转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隐退:大学逃课现象的生成机制与理性审思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成俊 刘平剑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大学逃课现象。课堂隐退是学生在面对低效或乏味的课堂时,通过逃课重构教育体验与个体成长路径,在自由与制度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从结构化的教育生涯看,逃课是一种关于成长权利的“仪式补偿”,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抗议与反思。实践中,学生在校园和班级中的认同感缺失以及师生关系由传统权威向默契妥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课堂隐退的发生。将逃课细分为权益型、工具型、仪式型、对峙型及疏离型等类别,有助于突破对逃课的简单归因与刻板印象。课堂隐退折射出学生在角色塑造和制度约束之间的动态博弈,结合“隐退者”的生命历程,回归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常识尤为关键,即需要相关利益者协同合作为个体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与文化建设;教师应改进教学并拉近师生距离;学界应深化相关研究以揭示逃课背后的深层次行为机制。作为一种分析视角,“课堂隐退”强调关注逃课行为背后的理性因素,并揭示其中的价值诉求与超越意义,从而为理解和回应学生的各类行为提供更多反思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逃课 大学生越轨 课堂隐退 教育管理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