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感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铁华
刘蒿
李红霞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22,共8页
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
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包含17个题项的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由积极体验、学业获得、人际情感、实践参与和个人成长等5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业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提供了大学生获得感的测量工具,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构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
感
大学生获得感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生文化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提升路径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继冬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2-55,共4页
能否给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是评价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文化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获得文化熏陶后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客观性、积极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心理体验,它的生成经...
能否给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是评价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文化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获得文化熏陶后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客观性、积极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心理体验,它的生成经历知识层面文化获得感、情感层面文化获得感、价值层面文化获得感和行为层面文化获得感等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通过更新思维、精准供给、构建平台、整合创新、活化场域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获得感,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改革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大学生
文化
获得
感
基本内涵
生成逻辑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3
作者
胡燕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92,共8页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议题。针对既有研究多聚焦单因素静态分析而缺乏系统动态模型的局限,采用扎根理论,整合期刊文献、深度访谈、学生思政课作业、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多元数据,通过...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议题。针对既有研究多聚焦单因素静态分析而缺乏系统动态模型的局限,采用扎根理论,整合期刊文献、深度访谈、学生思政课作业、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多元数据,通过三级编码构建思政课获得感作用机理模型。研究发现:获得感生成遵循“环境支撑-主体驱动-载体实现-设计转化-样态外显”的动态协同逻辑,环境支持、主体条件、载体支持、教学设计、样态分别发挥支撑、驱动、实现、转化、外显作用。各维度间主要呈现“环境反哺主体、主体建构载体、载体协同设计、样态反馈系统”的双向闭环互动关系。基于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进行探讨,以期为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大学生获得感
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感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铁华
刘蒿
李红霞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22,共8页
文摘
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包含17个题项的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由积极体验、学业获得、人际情感、实践参与和个人成长等5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业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提供了大学生获得感的测量工具,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构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获得
感
大学生获得感
量表开发
Keywords
sense of gain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gain
scale development
分类号
G64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文化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提升路径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继冬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2-55,共4页
基金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研究”(20VSZ077)
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17JDSZK021)
+1 种基金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19SJGLX2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青少年网络群体的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壁的双向破解研究”(17YJC71002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能否给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是评价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文化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高校文化育人中获得文化熏陶后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客观性、积极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心理体验,它的生成经历知识层面文化获得感、情感层面文化获得感、价值层面文化获得感和行为层面文化获得感等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通过更新思维、精准供给、构建平台、整合创新、活化场域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获得感,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大学生
文化
获得
感
基本内涵
生成逻辑
提升路径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3
作者
胡燕红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92,共8页
基金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编号:21JDSZK058)。
文摘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议题。针对既有研究多聚焦单因素静态分析而缺乏系统动态模型的局限,采用扎根理论,整合期刊文献、深度访谈、学生思政课作业、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多元数据,通过三级编码构建思政课获得感作用机理模型。研究发现:获得感生成遵循“环境支撑-主体驱动-载体实现-设计转化-样态外显”的动态协同逻辑,环境支持、主体条件、载体支持、教学设计、样态分别发挥支撑、驱动、实现、转化、外显作用。各维度间主要呈现“环境反哺主体、主体建构载体、载体协同设计、样态反馈系统”的双向闭环互动关系。基于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进行探讨,以期为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思政课
大学生获得感
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
扎根理论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ege students's sense of gain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 logic
grounded theory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感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陈铁华
刘蒿
李红霞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学生文化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提升路径
胡继冬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胡燕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