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4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阶段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成凤 谢治国 李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基于563份问卷数据和30份访谈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并求解。结果显示,涉...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基于563份问卷数据和30份访谈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并求解。结果显示,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一级指标相关性排序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收入、职业发展、家庭经济状况、职业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与专业背景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较大。基于此,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和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改善工作环境及生产条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收入;二是涉农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取向,精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家庭应优化教育环境,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支持大学生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四是个人要提升乡村就业认识,存储就业创业知识,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大学 新型职业农民 影响因素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绩效资源到高质量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海艳 郭晶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0,共7页
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文章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从资源的创新性服务体系、业务流程整合的顶层设计、服务赋能的资源服务创新等角度总结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结合学校“十四五”... 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文章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从资源的创新性服务体系、业务流程整合的顶层设计、服务赋能的资源服务创新等角度总结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从服务学科内涵式建设、科技创新生态、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文化育人等发展战略,介绍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成果。提出大学图书馆须主动融入学校战略,将资源的学术性价值转化为服务的应用性价值,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信息支撑价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资源 服务 一体化 高质量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夏俊彪 史曙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以认知态度为前导变量,以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以课外体育锻炼意愿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以认知态度为前导变量,以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以课外体育锻炼意愿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态度对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锻炼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情感态度作为中介,对锻炼意愿产生间接作用;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课外体育锻炼 锻炼意愿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构建及效能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丽敏 岳秀丽 何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目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日益深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全场景教学环境构建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理论和相关教学场景化研究的基础,深刻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日益深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全场景教学环境构建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理论和相关教学场景化研究的基础,深刻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模式,并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究。在教学场景效能研究方面,研究过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为验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研究对学习者心流体验相关数据、心理唤醒状态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三种方法互为验证,证明全场景教学环境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文章也分析了该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外语 课程思政 具身理论 全场景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之美牵引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峻 马乐君 +3 位作者 谢小柱 唐靓 朱道云 吴福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3,共6页
针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学教模式陈旧、缺乏吸引力、挫败感强价值获得感低、个性化深度学习难满足等痛点问题,提出美育与数智化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方案。通过“科学之美”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针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学教模式陈旧、缺乏吸引力、挫败感强价值获得感低、个性化深度学习难满足等痛点问题,提出美育与数智化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方案。通过“科学之美”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思想、掌握实验方法并探究实验问题;以实验操作中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敢于试错、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依托数字化实验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竞赛、大创项目数智化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时点+成长”相结合的多维度过程性考核评价,科学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利于教学良性循环。该模式也是对“两性一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次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 科学之美 同伴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能激发大学生创业吗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伟 臧小森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的在校生数据及2019—2023年毕业生追踪数据,系统考察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 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的在校生数据及2019—2023年毕业生追踪数据,系统考察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志愿服务参与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志愿服务参与通过提升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对创业意愿的促进;(3)志愿服务参与对创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女性、高年级以及人力资本状况较差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4)志愿服务参与具有显著的长期培育效应,不仅能提升创业意愿,还能影响毕业后的实际创业行为。上述发现为构建“志愿服务—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缓解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国家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创业意愿 创业资本 大学生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逻辑、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任玉庆 史曙生 潘月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58,共8页
包容性发展为破解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释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4个维... 包容性发展为破解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释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4个维度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模式框架。最后提出实践路径:厚植包容性教育理念,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内容;深耕全面发展导向,创新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方法;恪守公平普惠原则,完善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评价;嵌入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数字化教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弱势大学 教学生态系统 体育教学 包容性发展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而不群:数媒时代大学生“孤独社交”现象的生成逻辑与教育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爽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伴随着数媒科技的持续发展,数字化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形态、时空次序和心理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嵌入”作用。一方面,数字化媒介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更自由的交往空间,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自由穿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 伴随着数媒科技的持续发展,数字化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形态、时空次序和心理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嵌入”作用。一方面,数字化媒介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更自由的交往空间,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自由穿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一起”的情景错觉,使其情绪转化能力和精神融合能力不断降低,最后形成“身心分离”的社会孤立现象。由于媒介技术的诸多特性造成了大学生社交的表面化,进一步引发了依赖性社交与亲密关系的商品化,最后使大学生在自我表现与数字形象完善化的追求中陷入了孤独“循环”。为此,需在指导方向上引导学生转变关注以降低依赖,提供支持以增强自信;进一步优化管理,规范网络平台以缓解群体性孤独;创建和谐生态,提供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以缓解和弱化孤独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社交 数字媒体 孤独感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生―AI协同课堂:人工智能赋能大学数学教育的载体及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都琳 徐爽 徐宗本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81,共8页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带来了新机遇,也推动了一批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形成。文章提出实施这些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一个综合试验平台:师–生–AI协同课堂。该课堂以大学科/大场景/大观念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带来了新机遇,也推动了一批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形成。文章提出实施这些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一个综合试验平台:师–生–AI协同课堂。该课堂以大学科/大场景/大观念教育为基础,将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按导论课、研讨课、总结课“三步法”组织。导论课和总结课由教师主持,研讨课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学生自主研学。教师的导论课“以提出问题为中心”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与场景;研讨课由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下,完成“以分析问题为中心”的协同研讨和自主学习;总结课除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成果外,由教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完成知识归纳并指引本知识单元的价值意义与未来发展。师–生–AI协同课堂可实现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相互增强,可实现学生的高度参与、个性化学习及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为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载体。该平台和载体具体应用于大学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取得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的良好效果,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和普遍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学数学课程 师―生―AI协同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俊玲 贾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当前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施框架、评价体系等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的一致性评价研究还较为少见。“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尝试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链、内容链、模式链... 当前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施框架、评价体系等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的一致性评价研究还较为少见。“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尝试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链、内容链、模式链、管理链及评价链五个方面去构建教学体系。基于该体系,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双重视角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该教学体系评价较高,但在教学设计、隐性融入、教学评价等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研究还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研究能力、挖掘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提出建议,为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链融合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1,共4页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社交模式,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情感表达、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社交模式,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情感表达、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更多地把握数字技术、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培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字赋能为牵引,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以价值观培育所达到的育人目标为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意识,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化技术,赋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引领,以数字化呈现并表达大学生日常生活化的需要,以数字化的活动方式与交往方式为载体,注重发挥大学生应对数字异化的能动性,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构建日常生活化的教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赋能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运动式治理的价值意蕴、实践限度与转型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京林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8,共9页
运动式治理是一种非常态化与非制度化的治理方式。大学运动式治理以高效、协同、服务为治理理念,以党政复合体制为主导机构、以行政—学术双元运行载体为治理结构,以行政权力为动力机制、以组织动员为运行机制、以资源集中为保障机制,... 运动式治理是一种非常态化与非制度化的治理方式。大学运动式治理以高效、协同、服务为治理理念,以党政复合体制为主导机构、以行政—学术双元运行载体为治理结构,以行政权力为动力机制、以组织动员为运行机制、以资源集中为保障机制,在特定时期内针对突发性、紧急性或久拖未决的重大治理事务展开的专项行动,以快速实现治理目标。大学运动式治理嵌入大学治理实践中,研究通过“价值—限度—转型”3个维度探索运动式治理的有效性、适用限度与未来图景。在效能方面,大学运动式治理既是大学面临治理压力与资源限制的理性选择,又是应对科层常规治理失灵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大学运动式治理展现了中国大学治理的智慧,提供了中国大学治理方案。在限度方面,大学运动式治理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大学运动式治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价值、运行与效果等方面的限度,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内卷化困境以及治理效果的短期绩效与长期持续性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实现大学运动式治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推动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常规治理的衔接,健全大学治理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大学运动式治理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大学治理 科层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略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梁 胡劲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3,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断加强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建设、锻造劳动素养培育优质师资和打造劳动素养培育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素养 课程内容 师资队伍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隐退:大学逃课现象的生成机制与理性审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成俊 刘平剑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大学逃课现象。课堂隐退是学生在面对低效或乏味的课堂时,通过逃课重构教育体验与个体成长路径,在自由与制度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从结构化的教育生涯看,逃课是一种关于成长权利的“仪式补偿”,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抗议与反思。实践中,学生在校园和班级中的认同感缺失以及师生关系由传统权威向默契妥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课堂隐退的发生。将逃课细分为权益型、工具型、仪式型、对峙型及疏离型等类别,有助于突破对逃课的简单归因与刻板印象。课堂隐退折射出学生在角色塑造和制度约束之间的动态博弈,结合“隐退者”的生命历程,回归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常识尤为关键,即需要相关利益者协同合作为个体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与文化建设;教师应改进教学并拉近师生距离;学界应深化相关研究以揭示逃课背后的深层次行为机制。作为一种分析视角,“课堂隐退”强调关注逃课行为背后的理性因素,并揭示其中的价值诉求与超越意义,从而为理解和回应学生的各类行为提供更多反思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逃课 大学生越轨 课堂隐退 教育管理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道德人”:大学教师身份标识的时代新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建璋 刘蕾 郭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新时代大学教师身份标识是现实的“道德人”,而非传统、理想的“道德人”。它既独立存在,彰显着大学教师的伦理精神追求,又深深渗透在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专业人身份之中并与其有机统一,表现为道德经济人、道德政治人、道德文化人... 新时代大学教师身份标识是现实的“道德人”,而非传统、理想的“道德人”。它既独立存在,彰显着大学教师的伦理精神追求,又深深渗透在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专业人身份之中并与其有机统一,表现为道德经济人、道德政治人、道德文化人、道德专业人等现实“道德人”具象。“道德人”是将“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专业人”身份融合的灵魂和关键,对其它四种身份起着统摄和调控作用,能有效克服这些身份的异化现象,自觉遵循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和专业伦理,在行动中将大学教师的自我利益选择与正当性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以实现大学教师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身份标识 道德人 经济人 政治人 文化人 专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与经验——以大学外籍教师的引入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函颖 刘雨心 陈峥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6,I0006,共14页
一个国家对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与经济实力有关,人才友好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全面西化到本土化的两极发展阶段;制度重塑中的显性排他阶段;主动国际化的形式平权阶段... 一个国家对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与经济实力有关,人才友好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全面西化到本土化的两极发展阶段;制度重塑中的显性排他阶段;主动国际化的形式平权阶段;“共生社会”的体系化建设阶段。这一过程累积的关键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共识性“国际人才理念”是人才中心建设的价值取向,政策法令及其执行模式是人才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是人才中心建设的主体机构,第三方机构是人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力与生态系统,文化心理的双重性是人才中心建设的“双刃剑”。中国在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时应继续坚定对外开放的“国际人才理念”,加强政府引导下多主体协作的系统性谋划与落实,并重视文化软实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高校 大学外籍教师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大学国际化 共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类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价值立场和务实举措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延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经过众多学者的多轮分析与研讨,外语学科建设的方向逐渐清晰,正从探索期进入实践期。本文基于师范类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外语学科建设的价值立场和务实举措。本文首先说明外语学科面对的困境与机遇,明确师范类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价值立... 经过众多学者的多轮分析与研讨,外语学科建设的方向逐渐清晰,正从探索期进入实践期。本文基于师范类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外语学科建设的价值立场和务实举措。本文首先说明外语学科面对的困境与机遇,明确师范类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价值立场。以此为基础,本文从人才培养、自身优势、技术变革、语种协同和服务意识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师范类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本文还提出了促进外语学科发展的若干建议,为其他类型高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学科 师范类大学 价值立场 务实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基于2003-2023年ARWU排名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杰 王儒雪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一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是该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强弱的显著标志。无论是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高等教育后发国家,都纷纷谋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俨然已成国际潮流。在此情形之下,研判与把握世界... 一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是该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强弱的显著标志。无论是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高等教育后发国家,都纷纷谋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俨然已成国际潮流。在此情形之下,研判与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既是总结与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与实践成效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要求。本研究以2003-2023年ARWU的排名数据为基本依据,采用简单赋值法和中位数处理法,并引入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进行刻画与描绘。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ARWU排行榜前500名大学的国际分布总体趋向分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效显著,上升势头迅猛;与美国相比中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缺乏世界顶尖大学,而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梯队尚未形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坚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初心使命、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筑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信根基以及激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格局 中国方位 行动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在线学习数字韧性框架构建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鹏泽 狄璇 李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1,共12页
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信息超载、技术风险、伦理冲突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字韧性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在线学习数字韧性作为一种特定... 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信息超载、技术风险、伦理冲突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字韧性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在线学习数字韧性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下的数字韧性,强调学生克服技术障碍、识别潜在风险,并通过情绪调节和人际支持等策略持续达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基于对已有韧性理论、数字韧性框架的观照,面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数字韧性框架包含风险理解力、问题解决力、逆境恢复力、自我提升力4个一级维度及相应的12个二级维度。该框架经过两阶段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持续监测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韧性水平,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韧性普遍存在能力结构性失衡、知行脱节、发展非持续等典型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其在线学习数字韧性,应注重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技术风险联防体系,形成数字素养教育闭环;二是同步加强技术干预与韧性训练,促进心理与行为协同发展;三是分群体定制韧性培养方案,构建持续提升学生数字韧性的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数字韧性 框架构建 培育路径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德性:内涵、现状与重建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益凤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重建德性大学至关重要,这要求大学重视德性的培养,构建完善的道德生态系统和教育体系,以彰显其卓越的道德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德性 组织伦理 高质量发展 组织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