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服务到参与:大学与社会关系概念的升级与重构
被引量:
8
1
作者
李瑞琳
Hamish Coates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8,共6页
在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中,核心概念的诞生和更替既是催化剂,又是重要表征。在大学逐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服务”和“第三职能”到“参与”的概念升级。文章通过对不同概念的产生背景、合法性基础和使用...
在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中,核心概念的诞生和更替既是催化剂,又是重要表征。在大学逐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服务”和“第三职能”到“参与”的概念升级。文章通过对不同概念的产生背景、合法性基础和使用情况的分析,追溯其演进过程,得出西方大学与社会关系整体上进入了以双向交流和社会需求统筹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的基本结论。与此同时,文章还讨论了目前我国学界对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与社会
服务
第三职能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批判性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边界
2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38-238,共1页
黄子杰、程广文撰文《批判性: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指出,当今,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理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风头浪尖,融人到社会发展之中,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在服务于社会过程中需要大学始...
黄子杰、程广文撰文《批判性: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指出,当今,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理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风头浪尖,融人到社会发展之中,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在服务于社会过程中需要大学始终保持“象牙塔”所意蕴的“具有内敛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和“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等品性的大学精神。这也意味着:大学在服务于社会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与社会
批判性
边界
学区
社会
发展
“象牙塔”
文化内涵
社会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维”特征及其启示
3
作者
陈凤菊
陆彬蔚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1,共8页
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构建“国家-世界-时代”等三个维度,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发现,其具有“立足本土,成为驱动国家现代化的引擎”“关注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彰显对人类文...
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构建“国家-世界-时代”等三个维度,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发现,其具有“立足本土,成为驱动国家现代化的引擎”“关注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彰显对人类文明价值的关怀”“传承传统,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发挥引领作用,世界一流大学从“根植本土面向全球,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选-培-评’三位一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强化制度规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强化保障举措,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理性看待世界一流大学,把握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特殊性”“打造一流师资和一流学科,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完善制度设计,探索科学的资源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
大学
大学
使命
大学与社会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政治与社会》(英文专刊)创刊启事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华中师范
大学
学报·政治
与社会
》
期刊
编辑工作
创刊启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吉尔曼大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
4
5
作者
刘春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74,共8页
吉尔曼是美国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者。他认为,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高层次教育和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的使命在于增进真理与传播知识;大学的功能在于教育、研究与服务社会;大学是一个自由的所...
吉尔曼是美国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者。他认为,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高层次教育和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的使命在于增进真理与传播知识;大学的功能在于教育、研究与服务社会;大学是一个自由的所在,其学术自由不容侵犯;大学与社会是动态且良性互补的系统,需要与社会保持有距离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曼
大学
的使命
大学
的目标
大学与社会
学术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国际化与中国大学的变革
6
作者
胡海岩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62-62,共1页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国际化把中国高校推向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学生、教师来源的国际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等等都是其重...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国际化把中国高校推向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学生、教师来源的国际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等等都是其重要表现。在这一国际化时代,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这些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国际化
中国
大学
变革
教学内容
大学与社会
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
教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迎接21世纪的挑战
7
作者
杨福家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1年第3期20-21,25,共3页
(一)高等教育的三个作用。高等教育有三个作用:教学——传授知识;研究——创造知识;服务——使用知识。传授知识,不断为社会培养着人才。科学研究,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而且只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训练学生;...
(一)高等教育的三个作用。高等教育有三个作用:教学——传授知识;研究——创造知识;服务——使用知识。传授知识,不断为社会培养着人才。科学研究,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而且只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同时,生气勃勃的科研环境,也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服务,是使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有效途径。对于服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会问,教学、科研本身就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传授知识
为
社会
服务
科学研究
大学与社会
责任感
有效途径
科研环境
创造知识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当代大学理念困境之一:批判与迎合之争
8
作者
谢爱群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7期34-35,共2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每所大学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在不同的大学理念指导下,“大学是否应该主动适应社会”成为一个争论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每所大学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在不同的大学理念指导下,“大学是否应该主动适应社会”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大学理念正面临的现代困境之一,“迎合”与“批判”代表了两种处理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理念
批判
高级人才
社会
经济
知识经济
大学与社会
主动适应
社会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谢维和:“靠得住”——强国建设中大学的责任
9
作者
谢维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8-20,共3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指出,所谓“靠得住”,实际上是指一个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真正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指出,所谓“靠得住”,实际上是指一个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要能够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有需求、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渴求时,真正“靠得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卓越人才
强国建设
人才培养
大学与社会
贡献机制
支撑力量
科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如何超越“五唯”
被引量:
3
10
作者
王传毅
程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15,4,共5页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20年是“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收官之年,如何开展成效评价成为回应政府、大学与社会等各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现实问题。自“双一流...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20年是“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收官之年,如何开展成效评价成为回应政府、大学与社会等各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现实问题。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教育部设立了多项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方法,各类机构和学者也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①,为评价方法的科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攻关课题
战略决策
成效评价
建设成效
评价方法
大学与社会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威斯康星思想”述评
被引量:
16
11
作者
王亮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19-121,108,共4页
本文概述了“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形成(20世纪初)、应用(20世纪中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威期康星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这一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大...
本文概述了“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形成(20世纪初)、应用(20世纪中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威期康星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这一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改革,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尚存在一些需深入探析的问题,如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服务地区的选择,服务对象的选择,服务与创收的关系等。文章还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强大学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斯康星思想
社会
服务
州立
大学
威斯康星州
述评
高等教育改革
地方性
大学
伙伴关系
大学与社会
形成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服务到参与:大学与社会关系概念的升级与重构
被引量:
8
1
作者
李瑞琳
Hamish Coates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处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8,共6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研究”(17JZD05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中,核心概念的诞生和更替既是催化剂,又是重要表征。在大学逐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服务”和“第三职能”到“参与”的概念升级。文章通过对不同概念的产生背景、合法性基础和使用情况的分析,追溯其演进过程,得出西方大学与社会关系整体上进入了以双向交流和社会需求统筹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的基本结论。与此同时,文章还讨论了目前我国学界对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与社会
服务
第三职能
参与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批判性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边界
2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38-238,共1页
文摘
黄子杰、程广文撰文《批判性: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指出,当今,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理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风头浪尖,融人到社会发展之中,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在服务于社会过程中需要大学始终保持“象牙塔”所意蕴的“具有内敛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和“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等品性的大学精神。这也意味着:大学在服务于社会时,
关键词
大学与社会
批判性
边界
学区
社会
发展
“象牙塔”
文化内涵
社会
过程
分类号
G646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维”特征及其启示
3
作者
陈凤菊
陆彬蔚
机构
浙江大学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1,共8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溯源研究”(编号:21JZDW002)。
文摘
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构建“国家-世界-时代”等三个维度,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发现,其具有“立足本土,成为驱动国家现代化的引擎”“关注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彰显对人类文明价值的关怀”“传承传统,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发挥引领作用,世界一流大学从“根植本土面向全球,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选-培-评’三位一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强化制度规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强化保障举措,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理性看待世界一流大学,把握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特殊性”“打造一流师资和一流学科,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完善制度设计,探索科学的资源配置模式”。
关键词
世界一流
大学
大学
使命
大学与社会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
Keywords
world-class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ssion
university and society
world-class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G649.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政治与社会》(英文专刊)创刊启事
4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华中师范
大学
学报·政治
与社会
》
期刊
编辑工作
创刊启事
分类号
G255.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G23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吉尔曼大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
4
5
作者
刘春华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74,共8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摘
吉尔曼是美国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者。他认为,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高层次教育和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的使命在于增进真理与传播知识;大学的功能在于教育、研究与服务社会;大学是一个自由的所在,其学术自由不容侵犯;大学与社会是动态且良性互补的系统,需要与社会保持有距离的互动。
关键词
吉尔曼
大学
的使命
大学
的目标
大学与社会
学术自由
Keywords
Gilman
commitments of a university
objective
society
academic freedom
分类号
G649.71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国际化与中国大学的变革
6
作者
胡海岩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
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62-62,共1页
文摘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国际化把中国高校推向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学生、教师来源的国际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等等都是其重要表现。在这一国际化时代,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这些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大学
国际化
中国
大学
变革
教学内容
大学与社会
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
教育发展
分类号
G648.9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迎接21世纪的挑战
7
作者
杨福家
机构
复旦大学
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1年第3期20-21,25,共3页
文摘
(一)高等教育的三个作用。高等教育有三个作用:教学——传授知识;研究——创造知识;服务——使用知识。传授知识,不断为社会培养着人才。科学研究,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而且只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教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同时,生气勃勃的科研环境,也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服务,是使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有效途径。对于服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会问,教学、科研本身就是服务。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传授知识
为
社会
服务
科学研究
大学与社会
责任感
有效途径
科研环境
创造知识
教学
分类号
G30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当代大学理念困境之一:批判与迎合之争
8
作者
谢爱群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7期34-35,共2页
文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每所大学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在不同的大学理念指导下,“大学是否应该主动适应社会”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大学理念正面临的现代困境之一,“迎合”与“批判”代表了两种处理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方式。
关键词
大学
理念
批判
高级人才
社会
经济
知识经济
大学与社会
主动适应
社会
关系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谢维和:“靠得住”——强国建设中大学的责任
9
作者
谢维和
机构
不详
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8-20,共3页
文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指出,所谓“靠得住”,实际上是指一个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要能够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有需求、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渴求时,真正“靠得住”。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卓越人才
强国建设
人才培养
大学与社会
贡献机制
支撑力量
科学知识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如何超越“五唯”
被引量:
3
10
作者
王传毅
程哲
机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15,4,共5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研究”(17JZDH056)。
文摘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20年是“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收官之年,如何开展成效评价成为回应政府、大学与社会等各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现实问题。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教育部设立了多项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方法,各类机构和学者也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①,为评价方法的科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关键词
双一流
攻关课题
战略决策
成效评价
建设成效
评价方法
大学与社会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威斯康星思想”述评
被引量:
16
11
作者
王亮生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19-121,108,共4页
文摘
本文概述了“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形成(20世纪初)、应用(20世纪中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威期康星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这一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改革,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尚存在一些需深入探析的问题,如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服务地区的选择,服务对象的选择,服务与创收的关系等。文章还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强大学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威斯康星思想
社会
服务
州立
大学
威斯康星州
述评
高等教育改革
地方性
大学
伙伴关系
大学与社会
形成与发展
分类号
G256.4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服务到参与:大学与社会关系概念的升级与重构
李瑞琳
Hamish Coates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批判性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边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维”特征及其启示
陈凤菊
陆彬蔚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政治与社会》(英文专刊)创刊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吉尔曼大学思想述评
刘春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大学国际化与中国大学的变革
胡海岩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杨福家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浅析当代大学理念困境之一:批判与迎合之争
谢爱群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谢维和:“靠得住”——强国建设中大学的责任
谢维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如何超越“五唯”
王传毅
程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威斯康星思想”述评
王亮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