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铈改性三维大孔铜锌锆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
1
作者 耿戴云 袁姜勇 +2 位作者 王春良 王禹皓 李孔斋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6,共9页
通过共沉淀和三维大孔制备方法将稀土CeO_(2)引入Cu-ZnO-ZrO_(2)催化剂体系以实现材料改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CeO_(2)改性后,2种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均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催化性能,其中三维有序大孔结构(... 通过共沉淀和三维大孔制备方法将稀土CeO_(2)引入Cu-ZnO-ZrO_(2)催化剂体系以实现材料改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CeO_(2)改性后,2种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均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催化性能,其中三维有序大孔结构(3DOM)法构建的CeO_(2)改性催化剂性能提升最为明显。在200℃、4 MPa反应条件下,负载质量分数为3%CeO_(2)的CZZC-3DOM/Cu-ZnO-ZrO_(2)催化剂CO_(2)转化率由8.24%提升至11.1%,甲醇选择性从79.5%增至88.3%,甲醇时空产率从195 g/(kg·h)提高到292 g/(kg·h),总体催化性能提高了近50%。XRD,SEM,TEM等表征结果显示,相比于共沉淀方法得到的催化剂,三维大孔催化剂经CeO_(2)改性后活性位点的空间分布更均匀,而三维大孔结构也会促进Ce元素在催化剂表面分散,促进了表面氧空位的形成,有利于CO_(2)吸附。总之,CeO_(2)改性与3DOM结构的结合对于提高催化活性具有协同效应,为新型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制甲醇 三维大孔催化剂 稀土元素改性 Cu-ZnO-ZrO_(2)催化剂 氧空位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9PR加氢催化剂孔道要求及其制备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彩杰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0,共4页
综述了适合于C9石油树脂(C9PR)加氢催化剂孔道结构的要求、孔道结构的制备及调节方法,并提出需加快对C9PR加氢催化剂孔道结构的研究。
关键词 碳九石油树脂 贯通有序大孔催化剂 径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Ni-Mo/Al_(2)O_(3)催化剂上重馏分油加氢脱硫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健 韩磊 +3 位作者 刘树伟 程秋香 刘晓花 党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根据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与重馏分油加氢脱硫相结合的工艺生产低硫船用调合燃料油技术路线,采用两种不同大孔结构的Ni-Mo/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以Merey减压渣油浆态床加氢裂化重馏分油产物为原料开展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研究... 根据浆态床渣油加氢裂化与重馏分油加氢脱硫相结合的工艺生产低硫船用调合燃料油技术路线,采用两种不同大孔结构的Ni-Mo/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以Merey减压渣油浆态床加氢裂化重馏分油产物为原料开展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研究。采用XRD、XRF、N2吸附-脱附、SEM、EDS、Py-FTIR、TG-DTG-DrDTA等方法对两种新鲜催化剂(HDS-A和HDS-B)和硫化后催化剂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HDS-B因具有更为丰富的比表面积和大孔孔道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重馏分油加氢脱硫反应活性;反应温度为320℃时,HDS-B的脱硫率和脱硫重馏分油硫含量分别达到70.34%和0.36%(w),满足残渣型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低于0.5%(w)的最新标准要求;继续提升反应温度,脱硫重馏分油的硫含量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硫船用燃料油 高硫减压渣油 低硫调合油 大孔催化剂 浆态床加氢裂化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炭载Ir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4
作者 李林儒 陈冲 +3 位作者 徐斌 曹高萍 杨裕生 陆天虹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9,共5页
分别以大孔炭(MC)和Vulcan XC-72炭黑(XC)为载体,制备了Ir/MC和Ir/XC催化剂。在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XRD)谱、拉曼光谱对催化剂表征的基础上,用电化学技术研究了2种炭载Ir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发现氨在Ir/MC催化... 分别以大孔炭(MC)和Vulcan XC-72炭黑(XC)为载体,制备了Ir/MC和Ir/XC催化剂。在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XRD)谱、拉曼光谱对催化剂表征的基础上,用电化学技术研究了2种炭载Ir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发现氨在Ir/MC催化剂电极上,氧化峰峰电流密度比在Ir/XC催化剂电极上大38.7%左右,而且电催化稳定性明显好于Ir/XC催化剂。由于Ir/MC和Ir/XC催化剂的Ir粒子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相似,因此,这只能归结于MC有大的孔径和孔率及高的石墨化程度引起的高电导率。所以MC是一种比XC更好的催化剂的炭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 大孔炭载铱催化剂 催化性能 电流型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