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墓蝠在广西分布的新记录
1
作者 李奕珊 何向阳 +7 位作者 刘嘉昕 黄泽双 朱俊宇 秦嘉豪 颜奥然 沈田田 黄栩靖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4-582,共9页
2021年7月和2022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分别捕获一批墓蝠,共20只(13♂7♀)。该批墓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8.80~75.10 mm(n=20)。耳廓较大,边缘附有短毛,内有连续褶皱;耳屏短小且圆钝;尾部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尾端部有几... 2021年7月和2022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分别捕获一批墓蝠,共20只(13♂7♀)。该批墓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8.80~75.10 mm(n=20)。耳廓较大,边缘附有短毛,内有连续褶皱;耳屏短小且圆钝;尾部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尾端部有几根白色长毛。对2022年采集的4只墓蝠标本进行外形和头骨数据的测量:头骨粗壮,颅全长24.42~25.48 mm,颧宽13.81~14.65 mm(均为n=4);脑颅呈梨形;眼眶后方两侧有明显的眶后突;左右鼓泡间的基蝶骨区形成较深的“马蹄形”凹陷;齿式:1.1.2.3/2.1.2.3=30。上述标本与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大墓蝠在广西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墓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古DNA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大伟 朱司祺 +4 位作者 胡松梅 田亚岐 孙洋 陈曦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本文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的10个古代马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7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部分古代马的线粒体DNA世系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通过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中国古代马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本文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的10个古代马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7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部分古代马的线粒体DNA世系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通过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中国古代马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秦公一号大墓部分古代马的基因型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并且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在宁夏、内蒙古地区。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表明西北地区是家马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表明秦人与北方游牧人群存在广泛的交流活动。共享序列搜索显示秦公一号大墓古代马FX4和FX5基因型与汗血马有关,通过进一步对比中国古代马与土库曼阿哈尔捷金马的遗传关系,发现汗血马可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通过贸易引进到西北地区,远远早于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车马坑 线粒体DNA 世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大墓蝠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全 张燕均 +2 位作者 杨平 杨奇森 吴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89,共3页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蝠特征相比较,鉴定该蝙蝠标本为鞘尾蝠科的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 Dobson,1872,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墓 蝙蝠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振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椁制 葬形制 随葬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虎天族及濮阳西水坡大墓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立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48,共8页
根据公元前5341年春分日落后40分钟普天星宿初现时苍龙七宿、朱凤七宿在天宇中的方位,及春分日出前40分钟当普天星宿将隐时白虎七宿出现的天宇方位,判断苍龙、朱凤、白虎为伏羲图腾。西水坡45号墓的墓圹取象皇冠,而皇冠取象盖天说之七... 根据公元前5341年春分日落后40分钟普天星宿初现时苍龙七宿、朱凤七宿在天宇中的方位,及春分日出前40分钟当普天星宿将隐时白虎七宿出现的天宇方位,判断苍龙、朱凤、白虎为伏羲图腾。西水坡45号墓的墓圹取象皇冠,而皇冠取象盖天说之七衡六间略图,进而论定此墓属伏羲朝中期僭主政治出现前夕的某位天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龙图腾 白虎图腾 朱凤图腾 人宿度 星历 星宿 蚌塑 西水坡大墓 伏羲 天星 奴隶制国家 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公庙西周大墓性质管见——兼谈西周王陵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岳连建 《文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0,共2页
2004年春夏之际,继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以及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西周甲骨坑的重火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周公庙遗址发现了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群,钻探出带四条墓道的大墓9座,三条和两条墓道的大墓各4座,一条墓道的... 2004年春夏之际,继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以及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西周甲骨坑的重火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周公庙遗址发现了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群,钻探出带四条墓道的大墓9座,三条和两条墓道的大墓各4座,一条墓道的墓葬2座,陪葬坑13座,轰动了考古界并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西周考古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围绕着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庙 西周大墓 西周王陵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墓蝠在广东省分布的再发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彦男 梁晓玲 +4 位作者 谢慧娴 邓汶圃 何敏怡 余文华 吴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前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澳门和香港(蒋志刚等,2015),为广布种;后者文献记录甚少,标本稀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墓 黑髯 广东省 再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巧(绘图/执笔) 田亚岐 +1 位作者 董卫剑 王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共5页
比照秦“九都八迁”的东迁路线及其文化内涵,位于陕西宝鸡太公庙一带的秦公大墓,“乐器坑”出土的秦公镈、钟,以及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聚落、国人墓葬等文化因素,都与秦第五“都城”—平阳关系密切。简报拟对此次大遗址考古工作中新... 比照秦“九都八迁”的东迁路线及其文化内涵,位于陕西宝鸡太公庙一带的秦公大墓,“乐器坑”出土的秦公镈、钟,以及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聚落、国人墓葬等文化因素,都与秦第五“都城”—平阳关系密切。简报拟对此次大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秦公大墓及其相关设施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 平阳 都邑聚落 秦公大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武站 +4 位作者 陈爱东 黄克智 王颢 李聪丽(整理) 贾蓉(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1,共11页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位于墓葬东南,平面形状为“凸”字形,由通道、坑体两部分组成。2019年考古发掘工作对坑内填土、盗洞情况有了较为清楚地了解,盗洞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及各种质地的器物,反映了坑内陪葬品内涵,有助于做好未来...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位于墓葬东南,平面形状为“凸”字形,由通道、坑体两部分组成。2019年考古发掘工作对坑内填土、盗洞情况有了较为清楚地了解,盗洞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及各种质地的器物,反映了坑内陪葬品内涵,有助于做好未来发掘的现场文物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二号坑 陪葬坑 车马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腐蚀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小林 李艳萍 王建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4期33-38,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的腐蚀机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面探测器X衍射仪、离子色谱等仪器,对这批青铜器的腐蚀现象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锈蚀结构、青铜基体、微观形貌观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的腐蚀结构表面锈蚀成分... 为进一步了解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的腐蚀机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面探测器X衍射仪、离子色谱等仪器,对这批青铜器的腐蚀现象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锈蚀结构、青铜基体、微观形貌观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的腐蚀结构表面锈蚀成分主要是SnO2,样品表面锡含量均高于基体。漆古表面有龟裂纹,氧、锡元素分布从外至内层递减;铜元素从外至内递增。青铜器上残留土样中未检测出侵蚀性氯离子。实验结果可为保护这批青铜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干商代大墓 青铜器 漆占 锡石 XRD SEM 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一号坑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亚岐 +7 位作者 王颢 赵巧 景宏伟 杨武站 陈爱东 黄克智 赵富康(绘图) 贾蓉(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0,共10页
2007年7~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对雍城秦公一号大墓的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发掘,坑内出土5组木车,每组车有挽马两匹,车下有殉人(驭手)坑,出土大量殉牲和各类车马器、车马饰。一号坑位于大... 2007年7~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对雍城秦公一号大墓的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发掘,坑内出土5组木车,每组车有挽马两匹,车下有殉人(驭手)坑,出土大量殉牲和各类车马器、车马饰。一号坑位于大墓西南侧,并非秦公陵园布局的“定制”,推测为大墓建成后祭祀秦公时使用,当为祭祀坑。一号坑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进一步了解秦公陵园布局和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一号坑 陪葬坑 祭祀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之夫人陵墓规制初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岩 《文博》 2012年第5期54-58,共5页
结合有关秦侯以来秦王夫人的文献资料,以及近些年发现的秦王夫人陵墓的考古资料,初步认为大概从惠文王之际,秦王夫人——王后的陵墓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新模式,开始使用亚字形大墓且与夫君秦王并穴合葬,一些被尊为太后的先王夫人(妃子)或... 结合有关秦侯以来秦王夫人的文献资料,以及近些年发现的秦王夫人陵墓的考古资料,初步认为大概从惠文王之际,秦王夫人——王后的陵墓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新模式,开始使用亚字形大墓且与夫君秦王并穴合葬,一些被尊为太后的先王夫人(妃子)或许也使用了亚字形大墓,这是战国中晚期秦国政治地位提升以及秦国社会发展的表现。另外,秦王王后的陵墓制度应该是西汉王后陵墓制度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夫人 战国秦陵园 亚字形大墓 并穴合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操高陵的考察与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长琦 蒋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4,160,共5页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阳西高穴大墓 曹操高陵 魏武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武王葬毕" 被引量:1
14
作者 臧振 《文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6,共2页
《文博》编辑同志让我谈谈对目前正在发掘的岐山周公庙侧山坡上西周大墓的看法。本想撰一论文,仓猝之间,只好信笔写来,是为“笔谈”。
关键词 “武王葬毕” 周公庙 西周大墓 考古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岐山考古新发现与西周史研究新认识
15
作者 王晖 《文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14,20,共3页
近半个世纪在宝鸡市岐山扶风等市县的考古新发现,不断地改变史学界对西周史的认识。去年在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周代大墓群,这种高规格的墓葬群在西周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所以也引起了中国考古和古代史学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 岐山考古 西周史 周公庙遗址 周代大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帝霸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16
16
作者 焦南峰 马永嬴 +5 位作者 丁浩宇(绘图) 杨养民(绘图) 张翔宇 曹龙 朱晨露 朱连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9,I0001,共14页
近年来,诸考古单位在霸陵陵区多次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试掘等工作,探明“凤凰嘴”并无陵墓遗存,后在窦皇后陵西侧发现了江村大墓、外藏坑、建筑遗址、陪葬墓,还探明并试掘验证了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大陵园墙址等重要遗迹,确认江... 近年来,诸考古单位在霸陵陵区多次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试掘等工作,探明“凤凰嘴”并无陵墓遗存,后在窦皇后陵西侧发现了江村大墓、外藏坑、建筑遗址、陪葬墓,还探明并试掘验证了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大陵园墙址等重要遗迹,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基本掌握了霸陵的陵区范围、形制布局等,取得了重要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陵 凤凰嘴 江村大墓 考古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民政府时期的文物法令与文物保护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勇 《文博》 1991年第2期86-89,共4页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较早的时期。早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峰时期的唐代,就曾有过规定:若得古器物形制异常而不送官者,以坐赃论处。从统治者来说,发布这样的法令,其目的是为了搜集天下奇珍异宝供自己赏玩,而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较早的时期。早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峰时期的唐代,就曾有过规定:若得古器物形制异常而不送官者,以坐赃论处。从统治者来说,发布这样的法令,其目的是为了搜集天下奇珍异宝供自己赏玩,而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文物流散于民间,既容易遭到破坏,也极可能在流传过程中散失湮灭,而集中起来则既便于统一保管,也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从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国民政府时期 文物管理 流传过程 我国古代文化 文物工作 统一保管 施行细则 历史文物 秦公大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帝霸陵位置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92,共6页
本文通过梳理汉文帝霸陵位置的文献资料,考证霸陵在“凤凰嘴”之说系误传;同时,根据新发现的江村大墓的位置、墓葬形制、规模、外藏坑、陵园设施等考古证据,分析并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关键词 霸陵 凤凰嘴 江村大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瑞诊 《古今农业》 1989年第1期8-13,共6页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近年来又出现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者创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就特定时代和特定事件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一经普遍化,绝对化,就成为问...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近年来又出现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者创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就特定时代和特定事件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一经普遍化,绝对化,就成为问题了。在这种观点支配下,势必导致否定统治阶级在创造历史和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也势必导致贬低和缩小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历史作用。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既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农业 物质资料生产 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 人民群众 特定事件 冶铁 即墨大夫 尽地力之教 秦公大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述略
20
作者 殷商 《河南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60-60,共1页
1995年8月21日—25日,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县召开,来自国内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大会的著名学者有宿白、田昌五、邹衡、严文明、李民、郑振香、王宇信、齐心、罗森(英)、... 1995年8月21日—25日,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县召开,来自国内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大会的著名学者有宿白、田昌五、邹衡、严文明、李民、郑振香、王宇信、齐心、罗森(英)、夏含夷(美)、江伊莉(美)、池田末利(日)、丁一(韩)等.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分别就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房山琉璃河遗址古城址的年代和性质、燕文化的渊源、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距今3040年,多数学者持赞成态度.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一、《史记》等史籍所载武王克商封召公于北燕的史实,表明武王克商之年便是燕园建国之年.二、房山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的克(?)、克盉的铭文,表明该墓墓主为就封燕国的第一代燕侯,进而表明与此基同期的房山琉璃河西周古城址,应是燕国就封时所建城址.它的建造,便是北京始建城的标志.三、依据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惟甲子朝”天象,现代天文历法研究成果推断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距今恰好304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燕文化 武王伐纣 1193号大墓 殷商文化 燕山地区 古城址 北京地区 学术论文 青铜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