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薛克敏
刘超
+1 位作者
李萍
严思梁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50,共10页
为精确控制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质量,基于LS-DYNA EM平台建立了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双线圈电磁渐进成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双线圈放电时板料的动态变形行为,并探究了自由拉胀成形阶段放电电压、放电间隙、放...
为精确控制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质量,基于LS-DYNA EM平台建立了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双线圈电磁渐进成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双线圈放电时板料的动态变形行为,并探究了自由拉胀成形阶段放电电压、放电间隙、放电路径和偏转角度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力波由两线圈作用区域开始以近圆的形式向外传播,在板料中心处汇聚后沿双线圈中心连线垂直方向继续传播,直至动能耗尽;从双线圈作用区域到板料中心,等效应变逐渐增大,随着应力波不断传播,传播路径上单元的应变速率逐渐减小。采用小间隙、“低+高”的放电电压组合及较低的线圈偏转角度有利于提高成形深度及成形均匀性;相较于顺序放电,间隔放电可以提高成形深度,但成形均匀性稍有降低。通过得到的8道次间隔放电方案能获得最大的成形深度和最佳成形均匀性,最大平均成形深度达到47.4 mm,最小成形深度标准差约为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大型
薄壁
构件
电磁渐进成形
双线圈
动态变形行为
成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技术验证实验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晨旭
王西彬
+5 位作者
颜培
冯吕晨
程明辉
焦黎
解丽静
刘志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提高大型铝合金构件的机器人铣削加工效率而不降低加工质量,开展机器人铣削对比实验研究,探索行星复合铣削方法在机器人切削加工领域应用的可能.提出一种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工具系统,介绍其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并通过建立刀尖运动轨...
为提高大型铝合金构件的机器人铣削加工效率而不降低加工质量,开展机器人铣削对比实验研究,探索行星复合铣削方法在机器人切削加工领域应用的可能.提出一种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工具系统,介绍其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并通过建立刀尖运动轨迹模型比较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与机器人端铣刀尖运动轨迹特征.开展Al-2024单因素机器人铣削试验,对比研究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与沿X或Y方向进给的机器人端铣在加工效率、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机器人端铣,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的加工效率至少提升21.34%,表面粗糙度至少降低33.33%,同时其最大切削力分量和轴向切削力均优于机器人端铣.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相当于多个间隔固定相位角的摆线铣削的有序组合;在相同机器人系统配置与加工参数组合的条件下,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的加工性能优于机器人端铣.研究结果为实现大型铝合金构件高效机器人铣削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铣削
行星复合铣削
材料去除率
铣削力
表面粗糙度
大型铝合金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薛克敏
刘超
李萍
严思梁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出处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5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705119)
陕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基金资助项目(PFTE-2020-KF-01)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基金资助项目(P2021-015)。
文摘
为精确控制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质量,基于LS-DYNA EM平台建立了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双线圈电磁渐进成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双线圈放电时板料的动态变形行为,并探究了自由拉胀成形阶段放电电压、放电间隙、放电路径和偏转角度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力波由两线圈作用区域开始以近圆的形式向外传播,在板料中心处汇聚后沿双线圈中心连线垂直方向继续传播,直至动能耗尽;从双线圈作用区域到板料中心,等效应变逐渐增大,随着应力波不断传播,传播路径上单元的应变速率逐渐减小。采用小间隙、“低+高”的放电电压组合及较低的线圈偏转角度有利于提高成形深度及成形均匀性;相较于顺序放电,间隔放电可以提高成形深度,但成形均匀性稍有降低。通过得到的8道次间隔放电方案能获得最大的成形深度和最佳成形均匀性,最大平均成形深度达到47.4 mm,最小成形深度标准差约为4.01。
关键词
铝合金
大型
薄壁
构件
电磁渐进成形
双线圈
动态变形行为
成形质量
Keywords
aluminum alloy large thin-walled components
electromagnetic incremental forming
dual-coil
dynamic deformation behavior
forming quality
分类号
TG39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压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技术验证实验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晨旭
王西彬
颜培
冯吕晨
程明辉
焦黎
解丽静
刘志兵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B2002200)
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BJ1807)。
文摘
为提高大型铝合金构件的机器人铣削加工效率而不降低加工质量,开展机器人铣削对比实验研究,探索行星复合铣削方法在机器人切削加工领域应用的可能.提出一种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工具系统,介绍其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并通过建立刀尖运动轨迹模型比较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与机器人端铣刀尖运动轨迹特征.开展Al-2024单因素机器人铣削试验,对比研究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与沿X或Y方向进给的机器人端铣在加工效率、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机器人端铣,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的加工效率至少提升21.34%,表面粗糙度至少降低33.33%,同时其最大切削力分量和轴向切削力均优于机器人端铣.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相当于多个间隔固定相位角的摆线铣削的有序组合;在相同机器人系统配置与加工参数组合的条件下,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的加工性能优于机器人端铣.研究结果为实现大型铝合金构件高效机器人铣削提供了新方案.
关键词
机器人铣削
行星复合铣削
材料去除率
铣削力
表面粗糙度
大型铝合金构件
Keywords
robot milling
planetary compound milling method
material removal rate
milling force
surface roughness
large aluminum alloy component
分类号
TG543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TG669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铝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电磁渐进成形数值模拟
薛克敏
刘超
李萍
严思梁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机器人行星复合铣削技术验证实验
李晨旭
王西彬
颜培
冯吕晨
程明辉
焦黎
解丽静
刘志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