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条件下大型洞室群施工反馈分析集成智能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姜谙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30-234,共5页
地下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大型洞室群施工反馈分析需要综合经验知识、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在介绍反馈分析流程和多种反馈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包括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推理机的 IDSS 框架的反馈分析的集成... 地下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大型洞室群施工反馈分析需要综合经验知识、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在介绍反馈分析流程和多种反馈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包括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推理机的 IDSS 框架的反馈分析的集成智能系统,并基于 PB 和 VC++平台进行了程序的初步开发。通过在水布垭电站地下厂房的施工反馈分析中应用表明,该系统模式和开发策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洞室群 反馈分析 集成智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硬岩大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与岩石强度应力比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静熙 黄书岭 刘忠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0,共8页
岩石强度应力比是表征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围岩变形破坏与强度应力比的关系,揭示二者间的规律性联系,对高地应力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具典型高地应力特点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和猴子岩水电站2个硬... 岩石强度应力比是表征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围岩变形破坏与强度应力比的关系,揭示二者间的规律性联系,对高地应力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具典型高地应力特点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和猴子岩水电站2个硬岩大型洞室群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梳理了2个工程的围岩岩性、岩石强度和初始地应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并详细统计了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破坏类型和数量;通过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岩石强度应力比进行分区,并结合围岩140多个破坏现象和发生部位,建立了高地应力硬岩大型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与岩石强度应力比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的初始地应力分级标准,并结合洞室群围岩破坏特征,验证了基于强度应力比修正的地应力分级标准对高地应力硬岩洞室群的适用性,揭示了围岩应力诱导型破坏随岩石强度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今后高地应力条件下硬岩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破坏类型预测,并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期围岩稳定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高地应力 硬岩强度 围岩破坏类型 岩石强度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裴书锋 臧东升 +3 位作者 孙常新 何建华 李国良 陈炳瑞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9,共14页
深切河谷和大型结构面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准确预测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场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融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联合反演,通过逐步多元回归获得合理的构造运动因素及其基准值,再通过神经网络反... 深切河谷和大型结构面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准确预测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场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融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联合反演,通过逐步多元回归获得合理的构造运动因素及其基准值,再通过神经网络反演获得较优的反演结果。首先,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反演方法,主要包括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3维地质模型建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与BP人工神经网络联合反演,以及基于洞室围岩应力型破坏特征的结果验证。该方法从历史构造运动出发,约束多元回归因素及其回归系数,解决剪应力偏差过大的问题,并通过历史地质构造分析、实测地应力分析和洞室群应力型破坏特征等多源约束和验证,提高地应力反演结果的准确性。以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最大主应力为25~30MPa,方向为NWW-EW方位,缓倾向河谷,洞室开挖后上游侧拱肩和下游侧墙脚易发生应力型破坏;断层等大型结构面严重影响了地应力分布,临近断层部位最大主应力量值减小,方向近于垂直断层,在距断层5~10m范围内最大主应力量值迅速增大至原岩应力,方位逐渐转为近平行断层,与宏观主应力方向接近;密集发育的断层,是导致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区域主应力变异性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阐明了深切河谷和多结构面共同作用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特别是断层附近地应力场的变异特征,为地下洞室群应力集中区和应力型灾害部位预测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反演 大型地下 数值模拟 智能反演 高应力 深切河谷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臻 盛谦 +3 位作者 冷先伦 朱泽奇 张玉敏 杨继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616,共11页
总结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模式的分类、地震动力灾变诱发因素的辨识、现有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的简介、以及地震动力灾变过程模拟及控制方法的进展。在... 总结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模式的分类、地震动力灾变诱发因素的辨识、现有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的简介、以及地震动力灾变过程模拟及控制方法的进展。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地震监测、室内模型试验及现场原型动力特性观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机制、地震作用下的岩体动力本构模型,以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准则、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灾变控制措施、研究成果的共识和规范化等。希望此文可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地震动力灾变 地震响应 研究综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动态响应模拟 被引量:31
5
作者 隋斌 朱维申 李晓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77-1882,共6页
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某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动态响应。对2种工况的地震荷载作用进行了动力计算。采用新的劈裂破坏判据对震后可能出现的劈裂损伤区范围进行了预测。详细分析了围岩内应力场、位移场分布以及能量变化的情况,... 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某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动态响应。对2种工况的地震荷载作用进行了动力计算。采用新的劈裂破坏判据对震后可能出现的劈裂损伤区范围进行了预测。详细分析了围岩内应力场、位移场分布以及能量变化的情况,并与震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LAC3D软件用于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群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工程上应慎重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 大型地下 地震荷载 劈裂破坏 围岩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衰减效应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朱泽奇 张占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97-3202,3208,共7页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深度衰减效应,合成了一组人工地震动,使用ABAQUS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强震动力时程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地震波能较好地模拟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深度衰减对地震响应结果有明显影响,不同频谱的地震波相对位移-时程差距较大,但频谱参数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强地震动 深度衰减 基线校正 频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兴国 王烈恩 +2 位作者 曹鹏飞 李新 肖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52,共4页
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基于生产线平衡原理而研发的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系统(UPCTS),可通过开挖和衬砌施工全过程仿真,对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进行量化评判... 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基于生产线平衡原理而研发的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系统(UPCTS),可通过开挖和衬砌施工全过程仿真,对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进行量化评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拓展性。该系统应用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论证了其施工交通运输方案可行,并对运输方式与车辆型号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施工交通运输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位移特征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朱泽奇 杨继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25-3530,共6页
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考虑到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生成了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然后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大渡河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在不同频谱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应力特... 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考虑到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生成了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然后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大渡河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在不同频谱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应力特征、峰值加速度和频谱对大型地下洞室群位移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洞室群相对位移随着侧压力系数和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不同频谱的地震波有着截然不同的位移特征。研究成果对高地震烈度区地下洞室群抗震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非平稳人工地震动 动力时程分析法 位移特征 高地震烈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Ⅱ):试验方案设计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晓敏 盛谦 +2 位作者 陈健 柯文汇 杨继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83-1690,共8页
为了解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大渡河流域的大岗山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为原型,开展地震模拟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作为国内外首次进行此类振动台试验研究,系统介绍整个试验的方案设计。首先,根据本次试验的目... 为了解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大渡河流域的大岗山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为原型,开展地震模拟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作为国内外首次进行此类振动台试验研究,系统介绍整个试验的方案设计。首先,根据本次试验的目的和特性,给出试验基本简化原则,并对模型体系进行相似设计,按照完全相似模型推导出各物理量的动力相似常数、确定模拟范围、模型尺寸和相似材料配比。然后,对试验边界条件进行设计,确定了作为柔性边界的聚苯乙烯泡沫板的材料和几何参数,制作了用于测量围岩内部应力的应变砖传感器,并介绍模型制作、洞室成型与开挖等工艺步骤;最后,确定试验输入波形,并按相似理论要求进行调整,给出模型试验的加载工况。经后期试验数据的分析,证明试验条件简化合理,模型设计与制作成功。一整套模型设计方法与制作工艺,可供今后类似试验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大型地下 方案设计 完全相似理论 柔性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拟合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张勇慧 朱泽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1-46,共6页
基于近场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场地反应谱,进行了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该方法使用三角级数迭加法,利用攀枝花地震动记录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离散点的傅里叶幅值谱,选择... 基于近场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场地反应谱,进行了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该方法使用三角级数迭加法,利用攀枝花地震动记录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离散点的傅里叶幅值谱,选择两个卓越频率作为控制傅里叶谱的峰值控制点,通过反复迭代生成了初始人工地震波,根据高山峡谷地形进行了深度修正、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最终生成了可以用于FLAC和ABAQUS等数值分析软件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数值分析表明,此方法拟合的人工地震波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频谱对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非平稳人工地震动 频谱 基线校正 高频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花山古代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与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庆利 宋玉环 +1 位作者 杨志法 钟真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9,40,共6页
本文从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两方面对古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特别是支顶岩柱拉裂和剪裂破坏及顶板掉块等进行了研究,对洞室群的稳定性做出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防止地表水沿裂隙入渗和建立一个高效监测系统为主要手... 本文从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两方面对古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特别是支顶岩柱拉裂和剪裂破坏及顶板掉块等进行了研究,对洞室群的稳定性做出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防止地表水沿裂隙入渗和建立一个高效监测系统为主要手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大型地下 工程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 花山谜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玉敏 孙丽梅 朱泽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9,共6页
考虑了高山峡谷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假设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性... 考虑了高山峡谷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假设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性的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厂房周围监测点水平加速度时程和输入地震水平加速度时程相似,但存在0.08~0.12s的滞后时差,输入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向上传播时具有放大效应,在洞室群附近放大两倍左右。所得结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传播特征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深度衰减 地震加速度 传播特征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动态安全信息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社荣 彭振辉 胡安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0,共7页
针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反馈和控制,引入四维模型建立地下洞室群动态安全信息模型,以"前期反演反馈分析结果检验—即时参数动态反演分析—下期开挖洞室围岩力学行为预测"为循环流程,把工程信息、地质信息、安全监测... 针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反馈和控制,引入四维模型建立地下洞室群动态安全信息模型,以"前期反演反馈分析结果检验—即时参数动态反演分析—下期开挖洞室围岩力学行为预测"为循环流程,把工程信息、地质信息、安全监测信息、数值仿真信息等耦合到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动态反馈和控制研究中。耦合可视化技术、检测分析理论、参数反演理论、数值仿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同时利用C#.NET编程技术来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建立三维可视化综合集成工程模型与施工过程中动态信息的有效映射关系,实现地下洞室群施工环境下安全状态的快速、准确、实时的反映,从而对施工期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动态安全 信息模型 SQL数据库 有效映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应力传播特征研究
14
作者 张玉敏 孙丽梅 朱泽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应力传播特性的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洞室群周围应力时程的变化趋势与输入加速度时程的变化趋势相似,但... 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应力传播特性的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洞室群周围应力时程的变化趋势与输入加速度时程的变化趋势相似,但由于地震波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洞室边墙出现了一定面积的拉应力区,随着输入加速度的增大,拉应力区的范围有所扩展,但是扩展的范围不大。所得结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传播特征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应力时程 传播特征 拉应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爆破等效荷载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合理间距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登科 骆建军 +2 位作者 高立平 李飞龙 王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4-2233,共10页
为解决爆破数值计算中存在的建模复杂、爆破荷载施加不准确和计算难以收敛等问题,基于叠加原理和应力波衰减理论,优化爆破等效荷载在隧道群孔中的施加方法,提出大型地下洞室爆破等效荷载计算模型,并依托实际工程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为解决爆破数值计算中存在的建模复杂、爆破荷载施加不准确和计算难以收敛等问题,基于叠加原理和应力波衰减理论,优化爆破等效荷载在隧道群孔中的施加方法,提出大型地下洞室爆破等效荷载计算模型,并依托实际工程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实现地下洞室群爆破开挖时围岩动力响应的快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扩建洞室爆破开挖,已建洞室迎爆侧边墙的质点振动存在放大效应,峰值振速放大1.5~2.1倍,这种放大效应随洞室间距增大而减小;扩建洞室爆破开挖引起已建洞室内部油体的振动很小,峰值振速为0.01~0.19 cm/s,爆破开挖对油体储存影响很小;将已建洞室迎爆侧边墙处峰值振速作为判断指标,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建议依托地下洞库工程两期洞室净间距不小于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等效荷载 大型地下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合理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三维有限元建模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强 张宪雷 姜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采用超单元网格法对某地下洞室群总平面布置图和典型断面布置图进行二维有限元网格划分,结合控制断面线性插值的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可供渗流有限元计算的三维网格的自动划分。该法较好地解决了因计算边界复杂、地... 采用超单元网格法对某地下洞室群总平面布置图和典型断面布置图进行二维有限元网格划分,结合控制断面线性插值的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可供渗流有限元计算的三维网格的自动划分。该法较好地解决了因计算边界复杂、地层材料分区多变、建筑物突变导致的很难自动生成三维有限元网格的问题。工程实例建模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单元形态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单元网格法 三维有限元 建模 大型地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权法在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方案选优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坤 杨林振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0-13,共4页
通过分析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将两个方法结合,避免了人为赋权值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某地下洞室群施工方案比选中.通过引用文献[3]中原始数据,且考虑比文献[3]中影响施工进度更多的指标,... 通过分析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将两个方法结合,避免了人为赋权值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某地下洞室群施工方案比选中.通过引用文献[3]中原始数据,且考虑比文献[3]中影响施工进度更多的指标,计算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得出的最终方案优选顺序与文献[3]稍有差别,但最优方案一致,且较文献[3]得出的最优方案辨识度更高,能够为施工决策者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施工方案选优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施工方案 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技术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樊启祥 李毅 +2 位作者 王红彬 孙会想 张硕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针对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期通风问题,为了解决地下洞室群规模大和埋深大所导致的通风散烟困难,制定了地下洞室高标准通风控制指标,引入了瑞典生产的变频风机及风带,提出了分期布置、专用通风洞室与机械通风相结合、正压和负... 针对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期通风问题,为了解决地下洞室群规模大和埋深大所导致的通风散烟困难,制定了地下洞室高标准通风控制指标,引入了瑞典生产的变频风机及风带,提出了分期布置、专用通风洞室与机械通风相结合、正压和负压混合式通风的施工期通风技术,布置了专用排风平洞和挡风墙彻底分离正压送入的新鲜空气与负压抽排的废气。结果表明:该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各爆破开挖工作面在爆破后30 min,CO、NxOx和粉尘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能达到国家规范要求,部分洞室符合或接近PIARC2007标准要求;专用排风平洞内污染物均超规范标准2~7倍,各开挖部位的污染物均能在排风竖井顶部排风机作用下流入排风洞内,再通过排风洞排至洞外。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超大规模和埋深条件下的地下洞室群通风散烟难题,实现了地下洞室群高标准通风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排风竖井及平 风机 施工期通风 白鹤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扎渡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安全监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军华 宋玉洁 李根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1,共3页
糯扎渡水电站地下工程洞室多,断面尺寸大,围岩条件差,施工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对施工安全影响较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监理机构建立了完整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一岗双责"制度、施工安全管理技能研讨制度、危险源辨识和施... 糯扎渡水电站地下工程洞室多,断面尺寸大,围岩条件差,施工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对施工安全影响较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监理机构建立了完整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一岗双责"制度、施工安全管理技能研讨制度、危险源辨识和施工安全管控重点项目台帐制度等。施工过程中,监理部门切实落实了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确保了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施工安全管理 管理措施 糯扎渡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绣黄岩蟠龙洞古地下洞室群的科学发现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志法 胡维东 +3 位作者 张路青 曾庆利 郭改梅 高丙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322-327,共6页
位于浙江黄岩的蟠龙洞是古人采石后遗留下来的一座大型地下洞室群,目前已被开发为锦绣黄岩旅游区。实地量测表明,洞室群中的3号洞高达64.3m,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大型古地下工程的最高者。作者对该古地下工程数百年不倒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位于浙江黄岩的蟠龙洞是古人采石后遗留下来的一座大型地下洞室群,目前已被开发为锦绣黄岩旅游区。实地量测表明,洞室群中的3号洞高达64.3m,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大型古地下工程的最高者。作者对该古地下工程数百年不倒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发现了诸多蕴藏于其中的古代朴素科学思想和高超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古地下 科学发现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