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滦河流域66个河段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生境指标监测,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和13种景观指数构建,探讨了不同景观指数对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解释能力。景观指数类型包括流域及欧式距离缓冲区土地利用百分比、水流路径...通过对滦河流域66个河段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生境指标监测,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和13种景观指数构建,探讨了不同景观指数对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解释能力。景观指数类型包括流域及欧式距离缓冲区土地利用百分比、水流路径缓冲区土地利用百分比、局部区域土地利用百分比和基于水流路径的反距离权重指数。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根据调整R2(Square of the coefficient)来判断不同指数的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流路径的反距离权重指数对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解释能力最好,其次为基于水流路径的缓冲区和局部区域的土地利用百分比指数,全流域及欧氏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百分比解释能力最差。农田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最重要的景观类型,距离河流越近的农田对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影响越大,因此流域及河岸带农田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滦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研究基于2018年春季深圳市茅洲河水系调查数据,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从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耐污能力、功能摄食类群等...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研究基于2018年春季深圳市茅洲河水系调查数据,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从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耐污能力、功能摄食类群等角度确定候选参数,筛选出核心参数构建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评价其生态状况。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2个分类单元,虽然茅洲河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差,聚类分析仍然能将水质相对较好和较差的样点分成不同组。大型底栖动物以颤蚓和摇蚊等耐污种为主,大型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集食者分类单元数对水环境变化较敏感。用这2个参数构建的B-IBI对各点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表明:12个位于干、支流上游或水库出水口附近的样点生态状况达到“好”等级;7个位于干流下游和汇入干流下游河段的支流样点为“差”,其他15个样点为“中”。NH_(3)^(-)N、TN、PO_(4)^(-)P和COD对B-IBI有显著负影响,DO浓度对B-IBI有显著正影响。建议参照“好”等级样点的生态状况确定茅洲河现阶段修复目标,并以水质提升作为当前首要修复任务。展开更多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对滦河流域66个河段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生境指标监测,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和13种景观指数构建,探讨了不同景观指数对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解释能力。景观指数类型包括流域及欧式距离缓冲区土地利用百分比、水流路径缓冲区土地利用百分比、局部区域土地利用百分比和基于水流路径的反距离权重指数。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根据调整R2(Square of the coefficient)来判断不同指数的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流路径的反距离权重指数对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解释能力最好,其次为基于水流路径的缓冲区和局部区域的土地利用百分比指数,全流域及欧氏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百分比解释能力最差。农田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最重要的景观类型,距离河流越近的农田对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影响越大,因此流域及河岸带农田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滦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摘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研究基于2018年春季深圳市茅洲河水系调查数据,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从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耐污能力、功能摄食类群等角度确定候选参数,筛选出核心参数构建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评价其生态状况。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2个分类单元,虽然茅洲河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差,聚类分析仍然能将水质相对较好和较差的样点分成不同组。大型底栖动物以颤蚓和摇蚊等耐污种为主,大型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集食者分类单元数对水环境变化较敏感。用这2个参数构建的B-IBI对各点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表明:12个位于干、支流上游或水库出水口附近的样点生态状况达到“好”等级;7个位于干流下游和汇入干流下游河段的支流样点为“差”,其他15个样点为“中”。NH_(3)^(-)N、TN、PO_(4)^(-)P和COD对B-IBI有显著负影响,DO浓度对B-IBI有显著正影响。建议参照“好”等级样点的生态状况确定茅洲河现阶段修复目标,并以水质提升作为当前首要修复任务。
文摘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