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科学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丽慧 杨志法 岳中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4,共12页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采石场洞室,还有洞壁刻凿最为华丽的龙游石窟古地下洞室。这些洞室均具有共同的特点:始采于几百年-几千年,即均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它们又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斜墙、鱼尾形柱托、斜顶、穹顶、肋形仰拱,洞间隔墙,洞间水平隔板等等。研究表明,这些独特的结构均对洞室的长期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些古地下洞室群中还发现了古人高超的测量技术、开凿技术和防水技术等。这些保持了上千年稳定的无支护大跨度人工洞室群,对现代岩石力学有着诸多启示。然而,随着对这些洞室群的发现及旅游开发,各种破坏现象已经产生,严重威胁着这些古工程遗迹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对如何开展大跨度人工洞室群的长期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长期稳定 现代岩石力学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凌霄硐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祝介旺 李丽慧 +5 位作者 傅燕 田洪水 罗巧慧 陶晨晓 牟会宠 杨志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2-778,共7页
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据调查,这一由28个洞室群,占地面积约16km^2的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的采石史可追溯到1500a前的南北朝。凌霄硐洞室群是上述28个洞室群之一。其主洞的高度、跨度分别达55m和28... 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据调查,这一由28个洞室群,占地面积约16km^2的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的采石史可追溯到1500a前的南北朝。凌霄硐洞室群是上述28个洞室群之一。其主洞的高度、跨度分别达55m和28m。问题是这些巨型洞室何以千年不倒,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也为了为这些重要古洞室的保护和安全旅游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开展了以凌霄硐为例的有关长屿硐天大型古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屿硐天 大型地下采石场 工程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号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丽慧 牟会宠 +3 位作者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 工程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 1992年 破坏现象 干湿交替 围岩 剪切破坏 地质基础 保护工作 龙游县 浙江省 超浅埋 拉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花山古代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与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曾庆利 宋玉环 +1 位作者 杨志法 钟真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9,40,共6页
本文从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两方面对古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特别是支顶岩柱拉裂和剪裂破坏及顶板掉块等进行了研究,对洞室群的稳定性做出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防止地表水沿裂隙入渗和建立一个高效监测系统为主要手... 本文从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两方面对古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特别是支顶岩柱拉裂和剪裂破坏及顶板掉块等进行了研究,对洞室群的稳定性做出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防止地表水沿裂隙入渗和建立一个高效监测系统为主要手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工程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 花山谜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裴书锋 臧东升 +3 位作者 孙常新 何建华 李国良 陈炳瑞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9,共14页
深切河谷和大型结构面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准确预测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场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融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联合反演,通过逐步多元回归获得合理的构造运动因素及其基准值,再通过神经网络反... 深切河谷和大型结构面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准确预测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场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融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联合反演,通过逐步多元回归获得合理的构造运动因素及其基准值,再通过神经网络反演获得较优的反演结果。首先,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反演方法,主要包括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3维地质模型建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与BP人工神经网络联合反演,以及基于洞室围岩应力型破坏特征的结果验证。该方法从历史构造运动出发,约束多元回归因素及其回归系数,解决剪应力偏差过大的问题,并通过历史地质构造分析、实测地应力分析和洞室群应力型破坏特征等多源约束和验证,提高地应力反演结果的准确性。以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最大主应力为25~30MPa,方向为NWW-EW方位,缓倾向河谷,洞室开挖后上游侧拱肩和下游侧墙脚易发生应力型破坏;断层等大型结构面严重影响了地应力分布,临近断层部位最大主应力量值减小,方向近于垂直断层,在距断层5~10m范围内最大主应力量值迅速增大至原岩应力,方位逐渐转为近平行断层,与宏观主应力方向接近;密集发育的断层,是导致叶巴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区域主应力变异性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阐明了深切河谷和多结构面共同作用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特别是断层附近地应力场的变异特征,为地下洞室群应力集中区和应力型灾害部位预测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反演 大型地下 数值模拟 智能反演 高应力 深切河谷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D-PSO的水电站地下洞室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6
作者 包腾飞 程健悦 +3 位作者 邢钰 周喜武 陈雨婷 赵向宇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6,共7页
针对现有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方法难以平衡收敛速度和非线性回归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梯度下降法(GD)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方法。首先,考虑影响初始地应力场的重力场及5种构造应力场的8种基础边界条件,利用... 针对现有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方法难以平衡收敛速度和非线性回归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梯度下降法(GD)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方法。首先,考虑影响初始地应力场的重力场及5种构造应力场的8种基础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各边界条件下测点应力值;其次,以实测地应力值为目标值,利用GD-PSO算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边界条件的影响系数;最后,计算模型各点的回归地应力值,并作为初始地应力场输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地应力平衡。实例分析表明:对比使用PSO算法的计算结果,使用GD-PSO算法求得的三次回归多项式精度最高,均方误差为0.579,回归结果与实测地应力值拟合较好,地应力平衡后除竖直方向应力值外,测点地应力值与实测值差值较小,围岩各向位移基本为零,最大位移仅有5.2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抽水蓄能电站 地下 地应力反演 梯度下降法 粒子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某大型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章奇锋 向天兵 +2 位作者 李华 杨凡杰 张传庆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207-213,共7页
以东非某大型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洞室群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采用等效方法模拟系统支护效果,模拟洞室群七层开挖及支护的全过程,分析、对比围岩的变形、二次应力及塑性区等力学响应和整体稳... 以东非某大型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洞室群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采用等效方法模拟系统支护效果,模拟洞室群七层开挖及支护的全过程,分析、对比围岩的变形、二次应力及塑性区等力学响应和整体稳定性。计算表明,Hoek-Brown准则是实用及可靠的;开挖后洞室变形、应力松弛、塑性区深度等均不显著,洞室整体稳定性良好,局部交叉部位需加强支护;采取系统支护后,上述力学响应均明显减弱,表明了支护的有效性;分析结果为后续的设计及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电工程 地下 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东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室群施工污染物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强 王柯力 +2 位作者 张恒 张洋 徐天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68-3875,共8页
地下洞室群具有结构断面差异大、通风网络复杂、污染源多等特点,对施工过程中洞室内污染物运移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善通风方案,提高施工通风效率。针对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阶段污染量大、通风方案不易与施工进度实时结合... 地下洞室群具有结构断面差异大、通风网络复杂、污染源多等特点,对施工过程中洞室内污染物运移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善通风方案,提高施工通风效率。针对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阶段污染量大、通风方案不易与施工进度实时结合、风流场复杂等问题,通过大比尺模型试验对洞室内污染物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风除尘用时与运移距离、初始质量浓度、通风风速之间均呈对数关系,随粉尘运移距离和洞室初始粉尘质量浓度增大,降低粉尘质量浓度用时延长,随隧道进口风速和风管出口风速增大,粉尘质量浓度降低用时缩短;综合考虑除尘效率与能耗,风管出口风速1.5 m/s、隧道进口风速3.0 m/s,以及隧道进口风速0.5 m/s、风管出口风速2.5 m/s,这两种风速组合更易于粉尘排出;针对洞室内粉尘质量浓度较高的区域,通过优化风管位置,使风管贴合于洞室壁面,减少壁面处涡流区的数量,以降低粉尘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地下 污染物运移 模型试验 通风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9
作者 崔臻 盛谦 +3 位作者 冷先伦 朱泽奇 张玉敏 杨继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6-616,共11页
总结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模式的分类、地震动力灾变诱发因素的辨识、现有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的简介、以及地震动力灾变过程模拟及控制方法的进展。在... 总结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4个方面: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模式的分类、地震动力灾变诱发因素的辨识、现有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的简介、以及地震动力灾变过程模拟及控制方法的进展。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地震监测、室内模型试验及现场原型动力特性观测、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机制、地震作用下的岩体动力本构模型,以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力灾变准则、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灾变控制措施、研究成果的共识和规范化等。希望此文可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地震动力灾变 地震响应 研究综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衰减效应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朱泽奇 张占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97-3202,3208,共7页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深度衰减效应,合成了一组人工地震动,使用ABAQUS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强震动力时程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地震波能较好地模拟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深度衰减对地震响应结果有明显影响,不同频谱的地震波相对位移-时程差距较大,但频谱参数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强地震动 深度衰减 基线校正 频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动态响应模拟 被引量:31
11
作者 隋斌 朱维申 李晓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77-1882,共6页
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某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动态响应。对2种工况的地震荷载作用进行了动力计算。采用新的劈裂破坏判据对震后可能出现的劈裂损伤区范围进行了预测。详细分析了围岩内应力场、位移场分布以及能量变化的情况,... 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某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动态响应。对2种工况的地震荷载作用进行了动力计算。采用新的劈裂破坏判据对震后可能出现的劈裂损伤区范围进行了预测。详细分析了围岩内应力场、位移场分布以及能量变化的情况,并与震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LAC3D软件用于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群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工程上应慎重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 大型地下 地震荷载 劈裂破坏 围岩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兴国 王烈恩 +2 位作者 曹鹏飞 李新 肖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52,共4页
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基于生产线平衡原理而研发的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系统(UPCTS),可通过开挖和衬砌施工全过程仿真,对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进行量化评判... 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基于生产线平衡原理而研发的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系统(UPCTS),可通过开挖和衬砌施工全过程仿真,对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进行量化评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拓展性。该系统应用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论证了其施工交通运输方案可行,并对运输方式与车辆型号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施工交通运输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绣黄岩蟠龙洞古地下洞室群的科学发现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志法 胡维东 +3 位作者 张路青 曾庆利 郭改梅 高丙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322-327,共6页
位于浙江黄岩的蟠龙洞是古人采石后遗留下来的一座大型地下洞室群,目前已被开发为锦绣黄岩旅游区。实地量测表明,洞室群中的3号洞高达64.3m,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大型古地下工程的最高者。作者对该古地下工程数百年不倒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位于浙江黄岩的蟠龙洞是古人采石后遗留下来的一座大型地下洞室群,目前已被开发为锦绣黄岩旅游区。实地量测表明,洞室群中的3号洞高达64.3m,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大型古地下工程的最高者。作者对该古地下工程数百年不倒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发现了诸多蕴藏于其中的古代朴素科学思想和高超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科学发现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动态仿真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钟登华 王忠耀 +1 位作者 李明超 刘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36-1441,共6页
融合工程地质三维建模技术与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提出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实现方法.该方法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全面系统地对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与优化分析,建立了地下洞室群三维地质模型... 融合工程地质三维建模技术与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提出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实现方法.该方法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全面系统地对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与优化分析,建立了地下洞室群三维地质模型,并结合仿真计算结果和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真实地质条件下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可视化演示.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管理与决策提供了一种科学简便、形象直观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仿真 三维地质模型 地下 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Ⅱ):试验方案设计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晓敏 盛谦 +2 位作者 陈健 柯文汇 杨继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83-1690,共8页
为了解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大渡河流域的大岗山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为原型,开展地震模拟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作为国内外首次进行此类振动台试验研究,系统介绍整个试验的方案设计。首先,根据本次试验的目... 为了解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大渡河流域的大岗山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为原型,开展地震模拟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作为国内外首次进行此类振动台试验研究,系统介绍整个试验的方案设计。首先,根据本次试验的目的和特性,给出试验基本简化原则,并对模型体系进行相似设计,按照完全相似模型推导出各物理量的动力相似常数、确定模拟范围、模型尺寸和相似材料配比。然后,对试验边界条件进行设计,确定了作为柔性边界的聚苯乙烯泡沫板的材料和几何参数,制作了用于测量围岩内部应力的应变砖传感器,并介绍模型制作、洞室成型与开挖等工艺步骤;最后,确定试验输入波形,并按相似理论要求进行调整,给出模型试验的加载工况。经后期试验数据的分析,证明试验条件简化合理,模型设计与制作成功。一整套模型设计方法与制作工艺,可供今后类似试验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大型地下 方案设计 完全相似理论 柔性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位移特征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朱泽奇 杨继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25-3530,共6页
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考虑到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生成了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然后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大渡河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在不同频谱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应力特... 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考虑到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生成了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然后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大渡河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在不同频谱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应力特征、峰值加速度和频谱对大型地下洞室群位移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洞室群相对位移随着侧压力系数和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不同频谱的地震波有着截然不同的位移特征。研究成果对高地震烈度区地下洞室群抗震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非平稳人工地震动 动力时程分析法 位移特征 高地震烈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龙游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顶板长期抗拉强度估算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改梅 杨志法 +1 位作者 陶波 高丙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3-788,共6页
根据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顶板的拉裂现象,利用Ansys建立与牛场古地下洞室群初始及边界条件相符的模型,通过FLAC-3D计算获得拉裂缝所在单元垂直裂缝方向的拉应力范围,即0.037~0.469 MPa。由于顶板拉裂缝是经过长期变形而产生的,结合... 根据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顶板的拉裂现象,利用Ansys建立与牛场古地下洞室群初始及边界条件相符的模型,通过FLAC-3D计算获得拉裂缝所在单元垂直裂缝方向的拉应力范围,即0.037~0.469 MPa。由于顶板拉裂缝是经过长期变形而产生的,结合材料力学第一强度理论,该范围可以作为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顶板围岩的长期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场地下 长期抗拉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牛场古地下洞室群岩柱的长期抗拉强度反演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改梅 杨志法 陶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49-453,共5页
在龙游县上畈村附近的牛场有一处由2个洞室组成的古地下洞室群。现场调查发现,在其中1号洞的岩柱1上出现了一条竖直的张开裂缝。据分析,这是上覆岩层对该岩柱施加过大荷载的结果,这一发现为本文研究岩体长期抗拉强度提供了条件。作者即... 在龙游县上畈村附近的牛场有一处由2个洞室组成的古地下洞室群。现场调查发现,在其中1号洞的岩柱1上出现了一条竖直的张开裂缝。据分析,这是上覆岩层对该岩柱施加过大荷载的结果,这一发现为本文研究岩体长期抗拉强度提供了条件。作者即以根据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内岩柱1的拉裂现象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大拉应力论来反演岩体的长期抗拉强度。这不仅对长期强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古工程保护方面也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 长期抗拉强度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拟合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张勇慧 朱泽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1-46,共6页
基于近场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场地反应谱,进行了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该方法使用三角级数迭加法,利用攀枝花地震动记录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离散点的傅里叶幅值谱,选择... 基于近场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场地反应谱,进行了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该方法使用三角级数迭加法,利用攀枝花地震动记录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离散点的傅里叶幅值谱,选择两个卓越频率作为控制傅里叶谱的峰值控制点,通过反复迭代生成了初始人工地震波,根据高山峡谷地形进行了深度修正、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最终生成了可以用于FLAC和ABAQUS等数值分析软件的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数值分析表明,此方法拟合的人工地震波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频谱对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 非平稳人工地震动 频谱 基线校正 高频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主变洞确定性块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崔银祥 聂德新 陈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12-217,共6页
以黄河上游某大型电站地下洞室群主变洞为例,通过在AutoCAD软件中建立洞室与结构面的三维实体模型,借助自编程序切割,展示这些结构面在主变洞边墙及拱顶的出露情况,在此基础上检索出组合块体21个,最后对这21个块体进行了确定性块体稳定... 以黄河上游某大型电站地下洞室群主变洞为例,通过在AutoCAD软件中建立洞室与结构面的三维实体模型,借助自编程序切割,展示这些结构面在主变洞边墙及拱顶的出露情况,在此基础上检索出组合块体21个,最后对这21个块体进行了确定性块体稳定性评价,给出其在主变洞上下游边墙及拱顶的块体组合情况、滑动方式、出露桩号和高度、出露面积、分布深度、体积、稳定性系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评价 地下 确定性 块体 主变 AutoCAD软件 三维实体模型 稳定性系数 大型电站 黄河上游 自编程序 结构面 拱顶 边墙 组合 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