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性与深部地壳电性结构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胡惟 朱光 +1 位作者 严乐佳 詹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90,共11页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强度大、频率高,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强震沿该断裂带中段局部发生,弱震不均匀分布,一些部位为无震区。本文利用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该断裂带中段地震孕育的深部背景进行了对...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强度大、频率高,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强震沿该断裂带中段局部发生,弱震不均匀分布,一些部位为无震区。本文利用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该断裂带中段地震孕育的深部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切穿整个地壳,地壳电性结构显著不均一,但普遍出现陡立的低阻带与高阻带相间排列的现象,从而成为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带。该断裂带上3处≥Ms7级强震的地壳电性结构实例显示,带内上地壳中、下部出现刚性高阻层连接旁侧或两侧刚性高阻体时才会出现大的应力积累,从而成为强震发生必要的深部结构条件。而该断裂带弱震区显示全地壳尺度陡立软弱低阻带与刚性高阻带相间排列现象,其中的高阻带内只能积累有限应力而诱发弱震。该断裂带无震区上地壳出现了巨厚的异常软弱低阻层,成为极易蠕滑带,旁侧的刚性高阻体完全无法积累应力而诱发地震。上述实际对比分析表明,大型活动断裂带内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和流变学与地震活动性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郯城0庐江断裂带)中段 地震活动性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土地壳电性结构 应力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的二维重力模拟与综合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勤 卢华复 +3 位作者 王良书 徐鸣洁 胡德昭 嵇少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 2条MT测线和 3条地震剖面的重力二维模拟与综合解释 ,提高了在复杂变形带进行的构造建模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 ,库车前陆盆地是以断层相关褶皱作为滑动机制的前陆冲断带。沿下第三系膏盐岩和膏泥岩、侏罗系—三...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 2条MT测线和 3条地震剖面的重力二维模拟与综合解释 ,提高了在复杂变形带进行的构造建模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 ,库车前陆盆地是以断层相关褶皱作为滑动机制的前陆冲断带。沿下第三系膏盐岩和膏泥岩、侏罗系—三叠系煤系地层发育的滑脱层控制了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模式 ,并导致浅层背斜与深部圈闭的位置不一致。在盆地北面 ,南天山古生界入了北部单斜带的中生代地层 ,导致剩余重力异常值升高 ;盆地南面 ,新生界沉积厚度的增加使剩余重力值逐渐降低 ,局部盐体的堆积可形成重力异常低谷。此外 ,拜城凹陷基底的密度较高 ,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岩浆底侵的结果。推覆变形自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移 ,反映了中新世以来逐渐增强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和地壳缩短 ,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二维重力模拟 地震剖面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断层相关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蒙阴县西峪金伯利岩带深部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程光锁 刘卫东 +4 位作者 褚志远 周军 赵德庆 胡戈 梁太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72-2782,共11页
山东省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分布区中心部位的西峪岩带进行了10 km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采用地震反射、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测量解译推断出上五井和西峪两处的深部断裂构造。其中,... 山东省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分布区中心部位的西峪岩带进行了10 km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采用地震反射、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测量解译推断出上五井和西峪两处的深部断裂构造。其中,西峪断裂带是金伯利岩浆侵入的先期控制性构造和岩浆通道,在西峪金伯利岩带内,地震反射波同相轴异常、重力低密度体、电阻率低阻异常都较为明显,且异常带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模,与已知的浅部金伯利岩体的分布形态比较吻合,推测地表延伸4 km深度内,西峪岩带内有较好的金伯利岩的发育,岩体在深部呈现节藕状间断分布。金伯利岩浆在近地表处隐爆,造成更多的破碎带和次生断裂,形成由密集零散分布的金伯利岩体组成的金伯利岩带,同时产生岩石的低电阻率和低密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阴地区 金伯利岩 西峪岩带 地震反射剖面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重力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休宁—歙县整装勘查区晚侏罗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翁望飞 王德恩 +5 位作者 胡召齐 朱强 汪启年 吴冀明 唐国强 张鹏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8-1538,共21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大地电磁测深综合构造解释,在休宁—歙县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及邻区厘定出发育于晚侏罗世的较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其由逆冲断层、逆冲岩席、原地岩系、构造窗及伴生的牵引褶皱等组成。该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大地电磁测深综合构造解释,在休宁—歙县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及邻区厘定出发育于晚侏罗世的较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其由逆冲断层、逆冲岩席、原地岩系、构造窗及伴生的牵引褶皱等组成。该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屯溪—休宁"红层盆地南缘,表现为晚元古代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逆冲推覆于中侏罗统洪琴组碎屑岩之上。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以前展式叠瓦状逆冲为特征,断层前缘陡立,向下变缓。逆冲推覆构造呈北东走向展布,勘查区内延伸可达40 km,推覆体面积大于600 km^2。构造窗出露位置结合钻探、物探揭示,逆冲位移为2.0~8.0 km。根据逆冲断层时空配套以及岩浆活动与波及的沉积地层,判断晚侏罗世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间为163.5~149.0 Ma。通过逆冲断层擦痕观察及古应力场分析,认为该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华南板块向北强烈挤压的区域动力学环境。逆冲推覆构造为成矿前构造,其与之后发生的伸展构造对岩浆的侵入及含矿热液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整装勘查区内金、银、铅锌等中低温元素的分布与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电磁阵列剖面 成矿作用 燕山期 整装勘查区 休宁—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