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与统纪化:“儒法国家”,抑或大国礼治? 被引量:1
1
作者 任锋 李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统纪化 儒法国家 大国礼治 中心统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大一统:比较历史视野中的汉政典制化与罗马帝国困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舒 任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2,140,共10页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并非帝国,而是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代表的军事统治主导与政治裂变性,大一统更具文治精神与政治聚合性。经过西汉前期的政治更化,郡县制大一统得到巩固更新,汉政典制成为中国后世政治的范型,而唐宋分别代表了强弱两...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并非帝国,而是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代表的军事统治主导与政治裂变性,大一统更具文治精神与政治聚合性。经过西汉前期的政治更化,郡县制大一统得到巩固更新,汉政典制成为中国后世政治的范型,而唐宋分别代表了强弱两类外向性的大一统模式。相比政体论和国家论,治体论重在揭示大一统与大国礼治的关联,后者透过中心与四方、政府与社会、文教与多种信仰、华夏诸族群的开放融合,发展出古今通贯、政治和经济、文教一体化的中心统合主义机制。大一统国家形态历经封建、郡县和现代共和的政制演变而得以维系,有赖于中心统合主义机制的返本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大一统 治体 中心统合主义 大国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