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和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动态 被引量:1
1
作者 石雅君 范航清 +2 位作者 潘良浩 邱广龙 李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8-51,共4页
对广西沿岸海草优势种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幼叶、成熟叶和老叶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日本大叶藻叶片从幼叶到成熟叶再到老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灰分含量升高,而干质量热值和... 对广西沿岸海草优势种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幼叶、成熟叶和老叶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日本大叶藻叶片从幼叶到成熟叶再到老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灰分含量升高,而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下降;(2)日本大叶藻根状茎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大于叶片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而干质量热值无明显的差别;(3)日本大叶藻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低于红树植物的相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日本大叶(zostera japonica) 不同发育阶段 根状茎 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PSⅠ和PSⅡ复合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汪文俊 王广策 +1 位作者 黄勃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6-452,共7页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叶藻类囊体膜 ,经 1 0 %SDS增溶后 ,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其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经稳态光谱分析、DCIP光还原活性测定及P680 、P70 0 差示光谱检测结果表明 ,2 0 %蔗糖层的CP3和 40 %蔗糖层 (上 )...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叶藻类囊体膜 ,经 1 0 %SDS增溶后 ,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其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经稳态光谱分析、DCIP光还原活性测定及P680 、P70 0 差示光谱检测结果表明 ,2 0 %蔗糖层的CP3和 40 %蔗糖层 (上 )的CP4为PSⅡ复合物 ,具有光化学活性 ;40 %蔗糖层 (下 )的CP5为PSⅠ复合物 ,其P70 0 特征吸收峰位于 695nm处。CP3和CP4的DCIP光还原活性 :CP3为 34.2 7微电子当量 /(mgchl·h) ,CP4为 7.2 9微电子当量 /(mgch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类囊体膜 光合作用 PSⅠ复合物 PS Ⅱ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Zostera marina)的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贵福 邢坤 +3 位作者 李耕 刘海映 潘玉洲 张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220,共9页
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须根、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 选取辽宁獐子岛近岸海域大叶藻样品,对其须根、根状茎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热值和元素含量(碳、氮、磷)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叶片长度随着生长顺序先增大后减小;灰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升高,且极显著小于根状茎和须根(P<0.01);不同部位干质量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以初生叶最高,为(14.89±0.040)k J/g,后逐渐减小,在须根中最小,为(8.15±0.079)k J/g;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差异不大,但极显著大于须根和根状茎(P<0.01);碳、氮、磷含量均呈同一趋势:初生叶>幼叶>成熟叶1>成熟叶2>衰老叶>根状茎>须根;N/P比值为27.08,说明大叶藻存在P限制;N/P比值在根状茎中最大,须根中最小,这说明大叶藻存在能量的转移和存贮;大叶藻不同部位灰分含量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干质量热值与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叶藻不同部位的热值与碳、氮、磷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不同生长阶段 灰分含量 热值 元素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成天鹅湖大叶藻(Zostera marina)间2 种小型腹足类的分类学研究
4
作者 刘静 管洪在 +3 位作者 张素萍 郭小芳 杨学伶 王海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小型腹足类生物在我国种类繁多,但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间的2种小型腹足类生物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16S和28S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所鉴定的短剑螺属未定种Machae roplax sp.,... 小型腹足类生物在我国种类繁多,但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间的2种小型腹足类生物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16S和28S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所鉴定的短剑螺属未定种Machae roplax sp.,应为畦螺属未定种Lirularia sp.;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对刺绣翼螺Alabapicta的鉴定。同时,与A.picta有一定形态学差异的其它4种相近形态的小型腹足类,在基因序列及遗传距离上与刺绣翼螺非常接近,亦应为刺绣翼螺Alaba pi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湖 大叶 刺绣翼螺Alabapicta 畦螺属未定种Lirularia SP 16S RRNA 2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杉叶蕨藻对风信子鹿角珊瑚附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傅建融 周洁 +3 位作者 张艳苹 翟欣 李浩 刘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8-1311,共14页
全球变暖引发珊瑚礁区向大型海藻场生态演替现象与日俱增,大型海藻对珊瑚的影响主要包括抑制生长、发育与繁殖,但不同的海藻对不同的珊瑚具有不同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探究热压力所引起二者竞争关系的变化,以枝状风信子... 全球变暖引发珊瑚礁区向大型海藻场生态演替现象与日俱增,大型海藻对珊瑚的影响主要包括抑制生长、发育与繁殖,但不同的海藻对不同的珊瑚具有不同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探究热压力所引起二者竞争关系的变化,以枝状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roa hyacinthus)和大型底栖海藻杉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环境温度(27℃)与热压力温度(30℃),比较藻类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珊瑚对珊瑚附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从培养水环境及海藻表面微生物中寻找影响珊瑚表面微生物的原因。结果表明,去除嵌合体后共获得3369713条优化序列,并且大部分细菌得到注释。环境温度下,间接接触与直接接触组微生物表达模式接近,海藻的处理使得珊瑚表面附生微生物种类、丰度、PcoA区分度最高。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组成。目水平上,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红细菌目、黄杆菌目、肠杆菌目、蓝细菌目、假单胞菌目、噬几丁质菌目组成。这些细菌表型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移动元件含量和胁迫耐受四大类,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对12个处理组的36个样本进行核心ASV分析(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共获得139个核心ASVs。以假单胞菌目、黄杆菌目、噬几丁质菌目、红细菌目为主,还包括立克次氏体菌目、伯克霍尔德氏菌目、肠杆菌目、疣微菌目等。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可比较各组中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细菌类群。环境温度下,群落中弧菌(Vibrio)、邻单胞菌(Plesiomonas)、奈瑟氏菌(Neisseria)以及螺旋体菌(Brevinem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温度升高后,珊瑚白化且胞内寄生病原微生物丰度显著升高,如米卡弧菌(Micavibrionales)与立克次氏体菌(Rickettsiales);热压力下,海藻的加入缓解了珊瑚白化、减少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丰度、显著提高了益生菌海命菌(Marivita)以及Halioxenophilus丰度。因此,在不同温度下杉叶蕨藻既作为压力源转移病原菌,又协助珊瑚抵抗胞内寄生菌,结果有助于理解大型海藻—珊瑚的竞争关系,解释海藻对珊瑚的潜在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信子鹿角珊瑚 热压力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状蕨藻盾叶变种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曾瑾子 林倩敏 +3 位作者 许静宜 徐宝军 黄耀南 黄日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2-51,共10页
将总状蕨藻盾叶变种多糖经乳糖酶酶解、膜过滤、透析和冻干制备获得总状蕨藻盾叶变种寡糖(Caulerpa racemosa var.peltate oligosaccharide,CRVO-G),测定CRVO-G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单糖组成,评价CRVO-G的免疫调节活性,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 将总状蕨藻盾叶变种多糖经乳糖酶酶解、膜过滤、透析和冻干制备获得总状蕨藻盾叶变种寡糖(Caulerpa racemosa var.peltate oligosaccharide,CRVO-G),测定CRVO-G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单糖组成,评价CRVO-G的免疫调节活性,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结果显示,CRVO-G主要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17.115、621.081和995.368的2种四糖和1种六糖组成的寡糖混合物,主要由半乳糖(51.0%)、甘露糖(21.3%)、葡萄糖(11.5%)、木糖(6.5%)、鼠李糖(2.3%)、葡萄糖醛酸(2.0%)、盐酸氨基葡萄糖(1.8%)、岩藻糖(0.8%)、盐酸氨基半乳糖(0.7%)、半乳糖醛酸(0.7%)、甘露糖醛酸(0.7%)和阿拉伯糖(0.6%)组成。此外,CRVO-G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能促进一氧化氮(NO)和免疫因子的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代谢组学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CRVO-G可以促进巨噬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中血栓素A2和15-酮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提高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在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中CRVO-G通过NF-κB/iNOS/COX-2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状蕨变种 寡糖 酶解 免疫调节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胚的结构和种子萌发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田萍萍 刘延岭 +5 位作者 崔翠菊 梁广津 李霞 赛珊 钱冠兰 王宏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2-407,共6页
以采自山东荣成褚岛桑沟湾南岸成熟的大叶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胚乳成分及胚的解剖结构,并初步了解了大叶藻种子的萌发过程。结果表明,大叶藻种子是单子叶有胚乳的种子,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种皮革质且有17~20... 以采自山东荣成褚岛桑沟湾南岸成熟的大叶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胚乳成分及胚的解剖结构,并初步了解了大叶藻种子的萌发过程。结果表明,大叶藻种子是单子叶有胚乳的种子,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种皮革质且有17~20条纵肋,胚乳丰厚坚硬,胚乳细胞被淀粉粒充满;胚弯曲,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子叶U形棒状,其弯曲部有一裂缝,胚芽位于裂缝处,胚轴较短,其下是两个对生的胚根,有中央维管束贯穿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大叶藻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突破种皮而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对大叶藻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研究,为探讨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限制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发过程 海洋高等植物 种子结构 大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性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指纹解析和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势
8
作者 陈晶 周永强 +5 位作者 张运林 何晨 史权 郭全忠 张淑兰 葛光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1,共12页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湖水组和添加蓝藻组进行室内微生物降解实验,利用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全面表征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蓝藻短期降解释放出大量ADOM,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升高,且其能够促进浮游细菌生长,随微生物(包含细菌、放线菌和病毒)作用时间延长,最终添加蓝藻组的DOC、DON和DOP的矿化率分别为45.23%、82.07%和81.40%。②ADOM经微生物作用后,其有色DOM(CDOM)量被削减且分子量变小;蓝藻降解产生的类蛋白组分被微生物快速消耗,而生物难利用的类腐殖质组分则逐渐累积。③蓝藻释放的ADOM经微生物转化后,其分子组成与对照湖水组的DOM趋于一致。在微生物作用过程中,所识别的微生物降解分子为藻源饱和脂类,而产生的分子则表现出更高不饱和度。④ADOM在饮用水氯消毒工艺中会产生有毒的消毒副产物(DBPs),蓝藻在经历微生物长期作用后,水体中仍能够检出形成DBPs前体的DOM分子(即C_(18)H_(31)O_(9)N_(3)和C_(2)0H_(31)O_(11)N类化合物)。研究显示,微生物作用对水中ADOM浓度和赋存状态都有影响,在蓝藻衰亡前期促进ADOM释放,在蓝藻衰亡后期可以削减ADOM对水质的影响,但水体中仍有少量DBPs前体DOM分子存在,因此,蓝藻水华消退末期的水源地水质安全与DBPs前体DOM处理仍然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 溶解性有机物(DOM) 分子组成 傅里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消毒副产物(DB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生物特征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伟亚 王玉佩 +2 位作者 张世奎 凌涛 赵晓杰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4期89-91,共3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活动加剧了海草床退化,其种群密度和生态功能明显减弱。以大叶藻为代表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大叶藻生物特征、生存环境及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大叶藻...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活动加剧了海草床退化,其种群密度和生态功能明显减弱。以大叶藻为代表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大叶藻生物特征、生存环境及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大叶藻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生物特征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 海草床 种群密度 生存环境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海草床的生态恢复:根茎棉线绑石移植法及其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鹏 周毅 +3 位作者 刘炳舰 刘旭佳 张晓梅 杨红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共8页
于2009年和2010年在青岛汇泉湾用根茎棉线绑石法进行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移植,并于2012年4月20日至11月19日对移植大叶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形态学变化、密度、茎枝高度、地上生物量、底质粒径几个方面)。观察期间水温... 于2009年和2010年在青岛汇泉湾用根茎棉线绑石法进行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移植,并于2012年4月20日至11月19日对移植大叶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形态学变化、密度、茎枝高度、地上生物量、底质粒径几个方面)。观察期间水温为7.8-26.1℃。结果显示,移植底质可定性为粉砂质;移植大叶藻的有性繁殖期为2012年4-8月;无性繁殖在秋季达到高峰;密度在6月和9月分别高达411茎枝/m2和481茎枝/m2;高度与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7月份。与2009年青岛湾天然大叶藻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移植大叶藻的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天然大叶藻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移植大叶藻的生长状况良好,同时说明根茎棉线绑石法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大叶(zostera MARINA L ) 移植 棉线绑石法 形态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移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栋 张沛东 +2 位作者 张秀梅 柳杰 曾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8,共7页
为探索适宜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移植修复方法,2008年10~11月,利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在山东荣成俚岛近岸海域进行了大叶藻移植试验,监测了移植后1个月内大叶藻的生长、存活与渗透压的变化,比较了天然大叶... 为探索适宜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移植修复方法,2008年10~11月,利用沉子法、枚钉法、直插法、夹苗法和整理箱法,在山东荣成俚岛近岸海域进行了大叶藻移植试验,监测了移植后1个月内大叶藻的生长、存活与渗透压的变化,比较了天然大叶藻和移植大叶藻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移植海区主要环境因子与大叶藻生长与存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移植方法大叶藻的平均存活率为沉子法(100%)>枚钉法(86.7%)>直插法(66.7%)>夹苗法(20%)>整理箱法(0%);移植大叶藻的平均绝对生长率为沉子法(0.358 cm/d)>直插法(0.242 cm/d)>对照组(0.211 cm/d)>枚钉法(0.083 cm/d)>夹苗法(0.067 cm/d);与天然大叶藻相比,移植后大叶藻根的渗透压显著升高,而茎和叶的渗透压则显著降低(P<0.01);移植后大叶藻的生长与存活和移植海区水流、光照、底质等主要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研发适宜的低成本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zostera marina) 移植 存活率 绝对生长率 渗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楮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生态学特征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炳舰 周毅 +2 位作者 刘旭佳 刘鹏 张晓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8,共7页
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对桑沟湾楮岛沿海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进行了一周年调查。结果显示,大叶藻周年平均株高变化范围为(16.97±5.99)^(87.60±20.68)cm,大叶藻平均密度为(613±201)株/m2,单株生物量为0.97~5.... 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对桑沟湾楮岛沿海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进行了一周年调查。结果显示,大叶藻周年平均株高变化范围为(16.97±5.99)^(87.60±20.68)cm,大叶藻平均密度为(613±201)株/m2,单株生物量为0.97~5.31g/株,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594.61~3255.03 g/m2,大叶藻高度和湿重的周年生长变化与水温的变化趋于一致,呈正相关性;大叶藻生长环境水温为5.3~25.6℃,平均温度16.3℃;盐度为28.9~31.3,平均盐度30.6;底质类型为砾砂。大叶藻根茎、叶鞘和叶中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68%±1.27%、33.78%±3.06%、37.01%±1.86%,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2%±0.63%、2.79%±0.81%、3.10%±0.81%,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8%±0.04%、0.51%±0.10%、0.48%±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zostera MARINA L ) 海草 生物量 栖息环境 生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碎屑作为刺参食物来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旭佳 周毅 +1 位作者 杨红生 汝少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38,共7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与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碎屑之间的营养关系,将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按照一定的配比作为饵料投喂刺参,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排粪率。按照添加大叶藻碎屑...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与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碎屑之间的营养关系,将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按照一定的配比作为饵料投喂刺参,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排粪率。按照添加大叶藻碎屑比例的不同,实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ES0、ES10、ES20、ES40和ES100,大叶藻碎屑含量分别为0%,10%,20%,40%和100%。结果表明,饵料组成显著影响刺参的生长,大叶藻碎屑与泥质沉积物混合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为17%-20%,水温为13-17℃,刺参的生长效果较好,最大特定生长率为1.54%/d,最大排粪率为1.31g/(个?d)。海草床为刺参提供栖息地的同时,大叶藻脱落腐败后的有机碎屑可以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这对于刺参的资源恢复和营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zostera MARINA L )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食物来源 生长 排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凤英 韩晓弟 +2 位作者 张伟 金艳梅 赵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9-46,共8页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藻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营养枝具4-8片叶,互生,具管状叶鞘,叶片线型;根状茎匍匐于底泥;每节生两簇不定根;雌雄同株异花,佛焰苞花序,两...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藻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营养枝具4-8片叶,互生,具管状叶鞘,叶片线型;根状茎匍匐于底泥;每节生两簇不定根;雌雄同株异花,佛焰苞花序,两雄一雌单性无花被花交互排列于花序轴两侧,花粉胶质丝状;瘦果。其主要生长发育特征表现为:叶和节间的基部具有分生组织,叶和节间生长主要体现为基部的生长;腋芽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窗口期;先出叶先于侧枝萌发;实生苗或克隆分株的端枝经过近一年的生长分化为成生殖枝,开化结果后即死亡;同一花序内的雌花先于雄花开放,水中受精,果实败育率较高。大叶藻营养、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特化和它们生长发育的时序优化充分体现了该种对海洋水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zostera MARINA L ) 形态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扩增力的估算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唐望 张继红 任黎华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1,共5页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着植物生物量较小,年平均约为21.2g/m2,固碳贡献约30gC/m2.yr;作为菲律宾蛤仔增殖场,来自蛤仔的固碳贡献约63.15gC/m2.yr,此外,参照已有研究的数据,将来自草床捕获颗粒的碳贡献等计算在内,桑沟湾大叶藻床扩增固碳量为1180gC/m2.yr,总量达290MgC/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海草床 大叶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邢坤 李耕 +3 位作者 杨贵福 刘海映 潘玉洲 郑文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 cm±0.04 cm,体质量0.69 g±0.02 g),试验总水体75 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 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刺参 混养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轮叶黑藻和穗花狐尾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金相灿 郭俊秀 +2 位作者 许秋瑾 扈学文 张瑞玖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在不同质量浓度(0、0.2、1.5、2.0、4.0、8.0mg·L-1)氨氮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 在不同质量浓度(0、0.2、1.5、2.0、4.0、8.0mg·L-1)氨氮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氮质量浓度为0.2mg·L-1时,为轮叶黑藻的适宜生长质量浓度,表现为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变化比较平缓,且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穗花狐尾藻由酶学指标显示,氨氮质量浓度小于0.2mg·L-1时对它的正常生理代谢产生了影响;当氨氮质量浓度在1.5~4.0mg·L-1的范围则对轮叶黑藻产生胁迫作用,而穗花狐尾藻在此质量浓度范围能正常生长;当氨氮质量浓度为8.0mg·L-1时,高氨氮对2种沉水植物都表现出胁迫效应,且对轮叶黑藻的胁迫作用更强。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湖泊水生植物修复时,相对于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更适合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穗花狐尾 抗氧化酶活性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张继红 毛玉泽 杜美荣 刘顶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有性繁殖 物候 种子产量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附着生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张继红 李峰 毛玉泽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4,共6页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型变种C.scutel lumvar.pava,褐毛藻Halothrixlumbrical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Australaba sp.、脆螺Stenotis sp.。在春季,大叶藻上的附着硅藻类有9种,大型海藻类7种,动物类8种。其中,褐藻类为主要附着生物,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份。夏季,附着的大型海藻种类明显减少,仅出现4种,而动物类有6种,硅藻类8种。其中,腹足类为夏季附着优势种。硅藻附着高峰出现在秋季,此时的附着动物类减少至4种,大型藻类种数与夏季持平,但附着的生物量较小。冬季未发现附着的大型海藻及动物,仅有微藻类的硅藻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海草 附着生物 季节变化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成俚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栋 张沛东 +2 位作者 张秀梅 李文涛 张新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55,共5页
2008年6月,对山东荣成俚岛南起马他角,北至俚岛湾东端“外遮岛”之间2m以浅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叶藻呈片状分布,每片面积在1.5~2.0m^2之间,平均分布密度1650株... 2008年6月,对山东荣成俚岛南起马他角,北至俚岛湾东端“外遮岛”之间2m以浅近岸海域大叶藻的分布、生物量、形态特征、花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叶藻呈片状分布,每片面积在1.5~2.0m^2之间,平均分布密度1650株/m^2;大叶藻平均生物量为3.754g/株;平均根质量0.4324g/株,根长范围2~14cm,平均根长4.8295cm,根的平均直径为0.1mm;平均茎质量0.4609g/株,平均茎长4.407cm/株,茎的平均直径为2.159mm;平均节数为9.27节/株,平均节长5.144mm;平均叶质量2.294g/株,叶长范围17-70cm,平均叶宽5.28mm,平均叶长45.23cm,平均叶鞘长6.824cm;单性花,雌雄同株,2个雌花之间有2个雄花,每个花序轴上有雄花13-19个,雌花7~11个;底质环境为砾砂。调查结果丰富了大叶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大叶藻受损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技术奠定了先期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 分布 生物量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