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沟湾大叶藻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扩增力的估算 被引量:24
1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唐望 张继红 任黎华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1,共5页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着植物生物量较小,年平均约为21.2g/m2,固碳贡献约30gC/m2.yr;作为菲律宾蛤仔增殖场,来自蛤仔的固碳贡献约63.15gC/m2.yr,此外,参照已有研究的数据,将来自草床捕获颗粒的碳贡献等计算在内,桑沟湾大叶藻床扩增固碳量为1180gC/m2.yr,总量达290MgC/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海草床 大叶藻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附着生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张继红 李峰 毛玉泽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4,共6页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型变种C.scutel lumvar.pava,褐毛藻Halothrixlumbrical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Australaba sp.、脆螺Stenotis sp.。在春季,大叶藻上的附着硅藻类有9种,大型海藻类7种,动物类8种。其中,褐藻类为主要附着生物,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份。夏季,附着的大型海藻种类明显减少,仅出现4种,而动物类有6种,硅藻类8种。其中,腹足类为夏季附着优势种。硅藻附着高峰出现在秋季,此时的附着动物类减少至4种,大型藻类种数与夏季持平,但附着的生物量较小。冬季未发现附着的大型海藻及动物,仅有微藻类的硅藻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海草 附着生物 季节变化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张继红 毛玉泽 杜美荣 刘顶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 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有性繁殖 物候 种子产量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邢坤 李耕 +3 位作者 杨贵福 刘海映 潘玉洲 郑文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 cm±0.04 cm,体质量0.69 g±0.02 g),试验总水体75 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 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刺参 混养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大叶藻的抽样调查与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坤 刘福利 +5 位作者 王飞久 孙修涛 汪文俊 丁昌玲 梁洲瑞 李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5,共7页
2011年8~10月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半岛主要存在3种大叶藻科(Zosteraceae)种类,分别是大叶藻属Zostera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am... 2011年8~10月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半岛主要存在3种大叶藻科(Zosteraceae)种类,分别是大叶藻属Zostera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Graebner以及虾形藻属Phyllospa-dix的红须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akino。其中,大叶藻分布广泛,莱州湾、俚岛、小石岛、楮岛、汇泉湾等地均发现有大叶藻存在,莱州湾地区大叶藻呈斑状分布,汇泉湾呈零星分布,俚岛、小石岛、楮岛地区呈片状分布;矮大叶藻分布较少,莱州湾地区呈斑状分布,广饶地区零星分布;红须虾形藻仅发现于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呈斑状分布。调查还发现,山东半岛近海沿岸大叶藻海草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除俚岛、小石岛、楮岛的大叶藻呈片状分布以外,其他地区的大叶藻均呈斑状分布或者零星分布。日照东港地区的海草场更是破坏严重,且本次调查范围内未发现大叶藻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海草 ITS 分布调查 种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志鸿 董树刚 +2 位作者 牟海津 杨永杰 高明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27-32,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共研究了6种酶,得到该种群多态位点的比例(P%)为56.52%,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L为1.3478,根据其中17个位点,25个等位基因得...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共研究了6种酶,得到该种群多态位点的比例(P%)为56.52%,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L为1.3478,根据其中17个位点,25个等位基因得到平均杂合度的预期值He为0.2122,观测值Ho为0.3251,对其遗传偏离进行D测验表明,大叶藻的杂合度较高,属于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同工酶 等位酶分析 遗传多样性 海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被引量:9
7
作者 孙京沙 张朝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5-10,共6页
为纯化大叶藻中提取的总黄酮,选择5种大孔吸附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选定两种最优树脂D101-1和AB-8;再将两种树脂进行混合实验,选出混合吸附树脂最优混合比例,最后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D101-1和AB-8吸附树脂按2∶3比例混合、上... 为纯化大叶藻中提取的总黄酮,选择5种大孔吸附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选定两种最优树脂D101-1和AB-8;再将两种树脂进行混合实验,选出混合吸附树脂最优混合比例,最后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D101-1和AB-8吸附树脂按2∶3比例混合、上样液pH 3、样液质量浓度1.25 mg/mL、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70%,上样量和上样流速分别为6 BV和3 BV/h,洗脱体积和洗脱流速分别为5 BV和3 BV/h条件下进行纯化实验,样液中的总黄酮含量由原来(12.66±0.42)%上升至(51.25±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总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在大叶藻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福利 刘坤 +4 位作者 王飞久 孙修涛 汪文俊 梁洲瑞 马兴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97,共7页
本研究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下载大叶藻EST序列共计10 659条,从中得到SSR位点共65个,SSR发生频率为1.7%,平均分布距离为21.7kb。其中三核苷酸为优势重复类型,占49.2%,二核苷酸数量仅次于三核苷酸,占33.8%。基于65条含有SSR的EST序列,设... 本研究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下载大叶藻EST序列共计10 659条,从中得到SSR位点共65个,SSR发生频率为1.7%,平均分布距离为21.7kb。其中三核苷酸为优势重复类型,占49.2%,二核苷酸数量仅次于三核苷酸,占33.8%。基于65条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0对引物,其中26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单一,片段大小与预测的相近或较大。在由16个大叶藻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其中8对引物的扩增条带具有多态性。利用这8对引物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自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共检测出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能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多个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o=0.5382;He=0.577 6;I=0.560 7)。本研究开发的EST-SSR标记,可进一步丰富大叶藻SSR标记信息,为大叶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研究提供更多的标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EST 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与水深对大叶藻和丛生大叶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江鑫 潘金华 +5 位作者 韩厚伟 张文枫 李晓捷 张壮志 罗世菊 丛义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考察了烟台玉岱山、担子岛和荣成褚岛海域106个采样点的大叶藻种类的分布及各采样点不同表层底质(深度3 cm以内)、根部底质(深度3~15 cm)和水深等级。对不同底质与水深条件下大叶藻Zostera marina和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的出现频率... 考察了烟台玉岱山、担子岛和荣成褚岛海域106个采样点的大叶藻种类的分布及各采样点不同表层底质(深度3 cm以内)、根部底质(深度3~15 cm)和水深等级。对不同底质与水深条件下大叶藻Zostera marina和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的出现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大叶藻的分布与表层底质、根部底质变化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列联系数分别为0.612和0.640;与水深等级变化的相关性虽然显著,但列联系数仅为0.338。在表层底质、根部底质和水深等级3种因素中,两物种的分布与根部底质类型相关性最大,与表层底质类型相关性次之。研究表明,两种大叶藻在不同底质上分布的差异明显,大叶藻偏好泥与泥沙底质,而丛生大叶藻偏好沙与砾石底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丛生大叶藻 物种分布 底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生殖枝的室内离体培养及种子早期发育研究
10
作者 刘坤 孙修涛 +4 位作者 刘福利 王飞久 汪文俊 梁洲瑞 马兴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对大叶藻不同生长状态的生殖枝进行离体培养,探究室内暂养大叶藻离体生殖枝获取成熟种子的可行性,观察并描述了大叶藻离体生殖枝的开花、传粉、种子成熟、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动态过程以及大叶藻生殖枝、成熟种子、胚的解剖结构。实验... 对大叶藻不同生长状态的生殖枝进行离体培养,探究室内暂养大叶藻离体生殖枝获取成熟种子的可行性,观察并描述了大叶藻离体生殖枝的开花、传粉、种子成熟、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动态过程以及大叶藻生殖枝、成熟种子、胚的解剖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藻生殖枝的结构对海水环境是高度适应的;花柱的形态变化是大叶藻开花过程的显著特点;大叶藻种子胚的结构较特殊,"U"型子叶包裹胚根、胚芽、胚轴,这导致了其特有的萌发过程;为了不错失种子收集良机,在不了解某地区大叶藻物候特性时,提前采收生殖枝并进行室内培养,是一种获取大叶藻种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生殖枝 种子 幼苗 离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区域菲律宾蛤仔的生态贡献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亚林 高亚平 +6 位作者 吕旭宁 王晓芹 李凤雪 姜娓娓 王军威 张义涛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133,共8页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marina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marina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cm)、小(壳长为2.00~3.00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μmol/(ind.·h)、(0.21±0.02)~(0.33±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藻组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菲律宾蛤仔 摄食生理 代谢生理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媛媛 张朝辉 +1 位作者 李八方 赵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1-292,359,共3页
研究了大叶藻中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以大叶藻中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5℃,提取固液比1∶30,提取溶剂乙醇浓度8... 研究了大叶藻中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以大叶藻中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5℃,提取固液比1∶30,提取溶剂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3h。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率可高达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黄酮 乙醇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延岭 李晓捷 +3 位作者 崔翠菊 王娜 赛珊 李琪 《农学学报》 2013年第3期54-56,63,共4页
为探寻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法,采用75%乙醇、1.5%碘化钾、4%次氯酸钠和10%双氧水这4种消毒剂以及不同的处理时间组合,对大叶藻种子和幼苗进行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最有效的外植体消毒方法为:对大叶藻幼苗,先用无菌水冲洗3... 为探寻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法,采用75%乙醇、1.5%碘化钾、4%次氯酸钠和10%双氧水这4种消毒剂以及不同的处理时间组合,对大叶藻种子和幼苗进行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最有效的外植体消毒方法为:对大叶藻幼苗,先用无菌水冲洗3~4次,再以75%乙醇处理20s,然后再用无菌水冲洗3~4次,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对大叶藻种子,先以75%乙醇处理10min,再以1.5%碘化钾处理10min,然后用无菌海水冲洗3~4次,这样消毒效果最佳,且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组织培养 消毒方法 消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藻胚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延岭 田萍萍 +4 位作者 钱冠兰 王宏梅 崔翠菊 潘金华 孙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779-7780,共2页
研究固定方法、脱水及浸蜡时间、染色方式对大叶藻胚石蜡切片制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固定液(FAA)固定48 h以上,脱水每级梯度时间2 h,分3次浸蜡(每次30 m in),苏木精-伊红染色,可制作出染色清晰、组织结构完整的大叶藻胚切片。
关键词 大叶藻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常见温带海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望 方建光 +3 位作者 高亚平 邹健 吴桃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111,共6页
2011年7~8月在桑沟湾楮岛南岸东部海域,利用水下调制脉冲式荧光仪(DIVING-PAM)原位测定了中国北方3种常见温带海草大叶藻、丛生大叶藻以及红纤维虾海藻的不同叶龄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并确定了几种海草的吸光系数(AF)和叶片叶绿素含量... 2011年7~8月在桑沟湾楮岛南岸东部海域,利用水下调制脉冲式荧光仪(DIVING-PAM)原位测定了中国北方3种常见温带海草大叶藻、丛生大叶藻以及红纤维虾海藻的不同叶龄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并确定了几种海草的吸光系数(AF)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计算出海草绝对电子传递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龄对海草的光合活性有较大影响,同种海草的AF值和叶绿素含量都随叶龄增加而增加,叶龄小的叶片明显具有较大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大叶藻:叶1=26.56,叶2=21.45,叶3=19.98;红纤维虾海藻叶1=22.31,叶2=19.23,叶3=17.06;丛生叶藻:叶1=20.16,叶2=16.10;叶3=13.10)。相比于丛生大叶藻和红纤维虾形藻,大叶藻具有最高的光合活性(ETRmax=22.67),这也与大叶藻在3种海草中所具有最高的初级生产力是相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素荧光特性 大叶藻 丛生大叶藻 红纤维虾海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不同配方饲料对刺参生长及其水质环境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晋 关洪斌 +6 位作者 刘海洋 陈立颖 唐薇 张蕾 罗亚军 王庆吉 王晓兰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9-70,共2页
根据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鲜参16万吨,实现产值380多亿元。然而伴随着养殖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技术条件低下、盲目养殖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例如2013年度山东地区连续阴雨且连续高温,浒苔暴发面积大... 根据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鲜参16万吨,实现产值380多亿元。然而伴随着养殖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技术条件低下、盲目养殖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例如2013年度山东地区连续阴雨且连续高温,浒苔暴发面积大幅超越历史同期,对海参生长环境形成致命性破坏,导致山东地区海参尤其是虾池参大幅减产,山东地区海参减产幅度达到50%,全国减产30%。刺参养殖由于各种疾病的侵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0亿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面积 水质环境 浒苔 统计数据 饲料蛋白质 白花三 大叶藻 水体盐度 增重率 饲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资源与捕捞技术
17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03年第7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捕捞技术 水产资源 金枪鱼 大叶藻 捕捞渔业 成熟率 标志放流 捕捞能力 拖网 钓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报刊文章选登
18
《世界农业》 1985年第1期62-63,共2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1984年世界小麦、粗粮和稻谷的总产量为17.65亿吨,比1983年增长8%。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粗粮产量有所回升,初步预计为8亿吨,比1983年增长16%。美国的粗粮可望增长70%。 据预测,1984年世界小麦产量为5.
关键词 农业和粮食部 种植面积 菲律宾 小麦产量 水产养殖生产 肉用仔鸡 大叶藻 小粒谷类作物 日增重 信息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