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浸水沉降的影响
1
作者 王亚军 白晨帆 +3 位作者 蒋应军 李瀚盛 范江涛 袁可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地基的抗渗性,浸水作用下地基的日均入渗量从150.3 m^(3)降至52.0 m^(3)。此外,挤密桩有效控制了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未对湿陷下限深度产生影响。挤密桩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降低约61.8%,影响范围由40.0 m降至29.5 m。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受桩长和桩间距影响,桩间距每增加0.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10.1%,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25.6%;桩长每增加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14.8%,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地基 挤密桩 浸水试验 桩参数 沉降变形 入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远地区大厚度黄土地基浸水湿陷过程及土中竖向应力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德仁 安政山 +4 位作者 徐硕昌 王旭 张转军 金芯 张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8-278,共11页
为了研究靖远大厚度黄土在浸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和自重湿陷变形特征,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黄土自重湿陷场地进行了不打注水孔的现场浸水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试坑周围裂缝、含水率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情况,对... 为了研究靖远大厚度黄土在浸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和自重湿陷变形特征,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黄土自重湿陷场地进行了不打注水孔的现场浸水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试坑周围裂缝、含水率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情况,对水分扩散规律、自重湿陷特性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地区修正系数β0值和浸润角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浸水稳定(2个)、快速增加(1个)和缓慢增加(1个)共4个阶段;浸水过程中,水分在21m处竖向入渗加快、径向扩散减缓,湿润峰最终形态呈现为椭圆状。根据探井和钻孔含水率测试结果,推算出浸润角最大为41°。该场地黄土自重湿陷过程历经剧烈湿陷、缓慢湿陷和固结稳定3个阶段。试验结束时共计发展了13圈环状裂缝,裂缝最远处距试坑边缘26m。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结果,建议地区修正系数沿土层深度进行修正,0~10m内β0值取1.05,10~27 m内β0值取0.95。在地表至21 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浸水饱和且湿陷充分,土中竖向应力沿深度呈线性增加,土中竖向应力接近饱和自重应力,21m以下的地基土未能充分湿陷,土中竖向应力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兰铁路后期的建设,并为该地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地基 浸水试验 湿陷变形 地区修正系数β0 水分扩散 土中竖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