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浸水沉降的影响
1
作者 王亚军 白晨帆 +3 位作者 蒋应军 李瀚盛 范江涛 袁可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 为明确挤密桩对大厚度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天然黄土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了挤密桩处理前后黄土地基入渗特性和湿陷变形的差异,并探讨了桩间距及桩长对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密桩处理显著增强了黄土地基的抗渗性,浸水作用下地基的日均入渗量从150.3 m^(3)降至52.0 m^(3)。此外,挤密桩有效控制了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未对湿陷下限深度产生影响。挤密桩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地表湿陷变形降低约61.8%,影响范围由40.0 m降至29.5 m。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受桩长和桩间距影响,桩间距每增加0.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10.1%,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增加约25.6%;桩长每增加1 m,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14.8%,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地表沉降减少约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地基 挤密桩 浸水试验 桩参数 沉降变形 入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远地区大厚度黄土地基浸水湿陷过程及土中竖向应力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德仁 安政山 +4 位作者 徐硕昌 王旭 张转军 金芯 张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8-278,共11页
为了研究靖远大厚度黄土在浸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和自重湿陷变形特征,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黄土自重湿陷场地进行了不打注水孔的现场浸水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试坑周围裂缝、含水率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情况,对... 为了研究靖远大厚度黄土在浸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和自重湿陷变形特征,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黄土自重湿陷场地进行了不打注水孔的现场浸水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试坑周围裂缝、含水率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情况,对水分扩散规律、自重湿陷特性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地区修正系数β0值和浸润角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浸水稳定(2个)、快速增加(1个)和缓慢增加(1个)共4个阶段;浸水过程中,水分在21m处竖向入渗加快、径向扩散减缓,湿润峰最终形态呈现为椭圆状。根据探井和钻孔含水率测试结果,推算出浸润角最大为41°。该场地黄土自重湿陷过程历经剧烈湿陷、缓慢湿陷和固结稳定3个阶段。试验结束时共计发展了13圈环状裂缝,裂缝最远处距试坑边缘26m。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结果,建议地区修正系数沿土层深度进行修正,0~10m内β0值取1.05,10~27 m内β0值取0.95。在地表至21 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浸水饱和且湿陷充分,土中竖向应力沿深度呈线性增加,土中竖向应力接近饱和自重应力,21m以下的地基土未能充分湿陷,土中竖向应力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兰铁路后期的建设,并为该地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地基 浸水试验 湿陷变形 地区修正系数β0 水分扩散 土中竖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黄土场地联合板索基础及其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雒亿平 言志信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大开挖"、"掏挖扩底"、"爆扩桩"为目前我国大厚度黄土场地中主要使用的既抗压又抗拔的基础类型,针对3种基础形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锚索拉盘、掏挖桩等技术构建了联合板索基础并且获得了发明专利授... "大开挖"、"掏挖扩底"、"爆扩桩"为目前我国大厚度黄土场地中主要使用的既抗压又抗拔的基础类型,针对3种基础形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锚索拉盘、掏挖桩等技术构建了联合板索基础并且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联合板索基础的上板主要承受下压力和水平力,下板主要承受上拔力。联合板索基础不仅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全可靠、抗动荷载能力强、对环境破坏小,而且其荷载传递明晰、科学合理,各部分功能明确而又协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场地 板索基础 构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黄土地区夯扩桩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彦鹏 叶帅华 +2 位作者 周勇 罗维刚 王雪浪 《低温建筑技术》 2010年第8期88-91,共4页
夯扩桩具有单桩承载力较高、沉降较小等优点,在经济上也优于普通灌注桩体。为了说明夯扩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良好的承载性能,文中以某地区学生公寓楼工程为例,对夯扩桩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桩具有较高的承载力... 夯扩桩具有单桩承载力较高、沉降较小等优点,在经济上也优于普通灌注桩体。为了说明夯扩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良好的承载性能,文中以某地区学生公寓楼工程为例,对夯扩桩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桩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而且沉降较为均匀、沉降量小,可以作为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物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 夯扩桩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黄土自重湿陷性场地浸水湿陷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马闫 王家鼎 +3 位作者 彭淑君 李永伟 王军海 陈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7-546,共10页
在晋中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打设注水孔的浸水试验,提出了一种浸水试坑外部土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对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水分扩散规律、浸水湿陷范围、试坑周围裂缝发展及试坑外围地下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对地... 在晋中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打设注水孔的浸水试验,提出了一种浸水试坑外部土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对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水分扩散规律、浸水湿陷范围、试坑周围裂缝发展及试坑外围地下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对地区修正系数0?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场地黄土湿陷经历初始浸水、湿陷起始、剧烈湿陷、稳定湿陷、剧烈固结、稳定固结6个阶段;探讨了浸水过程中水分扩散规律及其对湿陷变形的影响,提出了"湿陷沉降迟滞–突变"效应并用"层壳"作用对其进行了解释;对比其它试验资料发现地面湿陷影响范围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的比值具有一定规律,均在1.6左右;建立了一个以面积为权重的0?反算方法并算得该地区0?为0.7;试坑周围的裂缝发展经历侧向拉开、纵向发展、新裂缝产生、受压变窄4个阶段;该场地实测自重湿陷下限深度为18 m;试坑外围浅部土层向试坑中心方向位移,深部土层则向外部位移,拐点的深度随与试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该场区后期地基设计,并可指导该地区未来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水分扩散 湿陷迟滞-突变效应 β0的计算方法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黄土湿陷特性现场及室内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有禄 武小鹏 +2 位作者 房建宏 李奋 刘贺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7,共4页
以新建川口至大河家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古鄯服务区的湿陷性黄土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地黄土土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与室内试验计算值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湿陷性土层分布不连续;自重湿陷系数与含水率... 以新建川口至大河家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古鄯服务区的湿陷性黄土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地黄土土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与室内试验计算值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湿陷性土层分布不连续;自重湿陷系数与含水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负相关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土体含水率>19.5%的黄土场地不具有自重湿陷性;自重湿陷系数与孔隙比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随着孔隙比的增大而增大;该地区黄土发生湿陷的起始孔隙比为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 室内试验 现场浸水试验 自重湿陷变形 孔隙比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彭家坪大厚度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与基础选型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森安 龙照 何腊平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通过位于兰州市彭家坪的工程实例,简单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的分析,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对此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湿陷性评价;并结合湿陷性评价结果和场地其它工程地质条件,对该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选... 通过位于兰州市彭家坪的工程实例,简单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的分析,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对此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湿陷性评价;并结合湿陷性评价结果和场地其它工程地质条件,对该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选择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察 大厚度黄土 湿陷性 地基基础 二元复合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区和晋中区大厚度黄土特征分析对比
8
作者 石峰 越强 《山西建筑》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山西省保德县霍家梁区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晋中猫儿岭区位于晋中盆地东北部黄土台塬区,均属于山西境内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均为风成沉积。前人对黄土的共性特征已做了系统的总结,但从晋西北区到晋中区,随着风速的逐渐降低,搬运力逐... 山西省保德县霍家梁区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晋中猫儿岭区位于晋中盆地东北部黄土台塬区,均属于山西境内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均为风成沉积。前人对黄土的共性特征已做了系统的总结,但从晋西北区到晋中区,随着风速的逐渐降低,搬运力逐渐变弱,导致黄土的颗粒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也随着产生变化,对两区黄土的形成、成分、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两个地区湿陷性黄土既有共同特性,也有其各自的地区特性;从晋西北区到晋中区黄土的颗粒组成基本由粗到细,黄土的颗粒组成、天然含水量、密度、天然孔隙比等指标对其湿陷系数的影响也有较大差距,文中给出了定量评价;从晋西北到晋中黄土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并首次提出了湿陷临界系数的概念及相关方程公式。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 颗粒组合 湿陷特征 湿陷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洼选煤厂大厚度黄土场地DDC桩复合地基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国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48,51,共4页
大厚度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若采用预浸水处理法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工程造价高。在宁夏王洼选煤厂分布的黄土层厚度大于70m,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达40多米,经现场对比试验,采用水泥土DDC桩复合地基能满足完全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 大厚度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若采用预浸水处理法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工程造价高。在宁夏王洼选煤厂分布的黄土层厚度大于70m,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达40多米,经现场对比试验,采用水泥土DDC桩复合地基能满足完全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DDC桩复合地基 现场试验 消除湿陷性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综合观测研究 被引量:79
10
作者 姚志华 黄雪峰 +1 位作者 陈正汉 张建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4,共10页
对兰州地区Q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不设注水孔,埋设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的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 对兰州地区Q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不设注水孔,埋设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的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10 m以上基本由6段组成,10~22.5 m由5段组成,而22.5 m以下则由3段组成;25 m以上范围内水分入渗较为容易,该深度以下土层,由于上部土体发生湿陷压密以及空隙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了水分入渗缓慢;离试坑周边较远的裂缝的产生由于试坑较近裂缝剧烈活动引起;水分运移基本呈现椭圆状形态入渗(长轴位于水平向),后期整个椭圆状湿润区的离心率越来越小,椭圆更扁;浸润角随着外部水源不断供给逐渐扩大,本次试验其变化范围在0°~55°;场地中水分入渗率基本呈现出幂函数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体积含水率 吸力 渗透 浸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黄雪峰 张广平 +1 位作者 姚志华 张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DDC桩间距为1.0~1.4 m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地基处理 湿陷变形 入渗 剩余湿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的现场砂井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邵生俊 李骏 +3 位作者 邵将 黄双林 王永鑫 陈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9-1558,共10页
针对大厚度黄土湿陷变形室内试验评价不准确,现场原位浸水试坑试验评价方法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适应线性工程技术要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现场试验评价方法:砂井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湿陷变形土体与未湿陷变形土体之间产生相... 针对大厚度黄土湿陷变形室内试验评价不准确,现场原位浸水试坑试验评价方法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适应线性工程技术要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现场试验评价方法:砂井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湿陷变形土体与未湿陷变形土体之间产生相对沉降差及地裂缝,通过湿陷性黄土场地设置砂井,将水直接导入某一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层及砂井圆周边土体,以此来测定砂井井底下地层和砂井孔深范围内黄土的湿陷变形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小、周期短和灵活性高等特点。依托宝兰客专建设项目,在具有代表性的大埋深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了4个不同深度的砂井浸水试验,测试了砂井场地的沉降变形及井底湿陷性土层的沉降变形,同时配合井底土层含水量的量测,分析了井底黄土的湿陷性变形特征。参考现有规范中建议的该地区自重湿陷量修正系数,对比砂井浸水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初步论证了砂井浸水试验的合理性,及其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线性工程上运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井浸水试验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评价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豫川 羊群芳 张兴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63-266,共4页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状况,当能确定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浸水湿陷时,可以以防水措施为主设计地基基础,选用合理的地基基础型式和地基处理深度。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分析,阐述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地基基础设计 水环境 地基处理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路基浸水试验与沉降变形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晓锋 王艳艳 崔光辉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结合郑州-西安高速铁路项目,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25m的典型路段(潼关和华阴)地区做了直径为25m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52d,同时采集大量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得了一系列黄土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该地区黄土浸水后变形较大,从而导致黄土... 结合郑州-西安高速铁路项目,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25m的典型路段(潼关和华阴)地区做了直径为25m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52d,同时采集大量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得了一系列黄土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该地区黄土浸水后变形较大,从而导致黄土沉降较为严重,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该研究可为沿线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及防排水措施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同类黄土的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沉降变形 湿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世径 黄雪峰 +2 位作者 朱彦鹏 杨校辉 姚志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44-350,共7页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挤密地基 深层浸水 剩余湿陷量 合理处理深度 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11
16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5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徐毅明 金学菊 朱元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著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通过分析,建议把连续5d的平均湿陷量不大于2m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的停止注水标准;采用建议的停水标准,缩短了该建设项目的工期、节省了费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大型现场浸水试验 稳定标准 湿陷变形特征 湿陷量 湿陷速率 预浸水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9
17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2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8-346,共9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吊桩),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钢筋应力计、滑动测微计等)。研究结果表明:空底桩和悬吊桩在长度比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小许多时,所测得的正、负摩阻力数值偏小,穿透整个湿陷性黄土层的摩擦端承试桩所得结果比较符和实际;实测负摩阻力远高于黄土规范建议的负摩阻力值,且负摩阻力的数值与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的大小无明确对应关系;桩土相互作用能减小场地的湿陷变形量。对黄土中几个大型工程的现场灌注桩试验资料分析发现,中性点位置超出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供的参考值范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场地的灌注桩的设计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灌注桩 桩的现场浸水试验 桩的承载性状 负摩阻力 中性点 黄土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夯填黄土场地工后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勇 范文 +2 位作者 徐张建 张海峰 赵治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125,共9页
以陕北某黄土沟壑区高填方黄土场地为例,利用多重监测手段对填方体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变形监测,利用监测成果分别研究了夯填黄土场地地表和深部的沉降变形及水平位移变形特性。对影响沉降变形的压缩层厚度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分析,建立... 以陕北某黄土沟壑区高填方黄土场地为例,利用多重监测手段对填方体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变形监测,利用监测成果分别研究了夯填黄土场地地表和深部的沉降变形及水平位移变形特性。对影响沉降变形的压缩层厚度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多因素沉降变形回归模型,讨论了以沉降变形速率作为稳定标准,不同填方厚度条件下的填方体沉降变形稳定时间。分析表明:分层强夯回填黄土场地的最终工后沉降量约为压缩层厚度的1.29‰,填方体的地表水平位移量较沉降变形量小,地表水平位移变形在方向上指向填方体临空面方向或填土厚度较大部位方向;在深层变形特性上,填方体表现出表层回弹、深部压缩的变形特性,填方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表现出呈随深度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夯填黄土场地 工后沉降 水平位移变形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及其工后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朱彦鹏 杜晓启 +1 位作者 杨校辉 栗慧王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14-2924,共11页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密桩地基处理试验及埋设TDR水分计和分层沉降仪的工后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各试验区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呈增强趋势;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干密度增长率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抗渗性能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外界水分在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的入渗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4个阶段组成;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受水浸湿时的沉降变形,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5个阶段组成。根据研究结果,在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地基处理深度为9~12m,处理宽度为管廊每边延伸控制在2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的合理地基处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综合管廊地基 挤密桩 合理处理范围 工后浸水试验 入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湿陷性黄土区大厚度填方路基处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顺贵 康联国 童景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年第12期21-25,M0006,共6页
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对湿陷性处理思想和原则都是借鉴《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相关内容。由于建筑物对变形和承载力有相当高要求,根据建筑物等级的不同对地基湿陷性全部处理和用桩基穿越整个黄土层... 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对湿陷性处理思想和原则都是借鉴《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相关内容。由于建筑物对变形和承载力有相当高要求,根据建筑物等级的不同对地基湿陷性全部处理和用桩基穿越整个黄土层。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小,对地基湿陷性全部处理或用桩基穿透黄土层是必要和合理的。但公路、城市道路、场地等面积较大、对地基变形和承载力要求较低的工程,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相关要求全部处理湿陷性,就存在可行性、经济性和合理性的问题。大厚度填土湿陷性对工程的影响主要是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过大的问题,采取一定工程措施解决路基影响范围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将大厚度填土湿陷性问题转换为控制路基沉降变形的问题,实现矛盾转化、问题简化,达到全填方厚度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果。根据大厚度黄土填筑场地随着埋深增加土的密实度会逐步提高、随着埋深增加土体受水浸湿的概率逐步减少的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工程方案设计,使大厚度填方湿陷性处理方法、范围、标准和程度合理、经济是当前须要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黄土填方 湿陷性 沉降量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